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
临近除夕,天越发的冷了,不论是知青点的知青,还是小青山村的村民,全都歇了下来。
北方有个词叫‘猫冬’,猫是躲藏的意思, 猫冬也就是到了冬天躲在家里避开严寒。
吉春市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十几度,这样的天气,哪怕是往门外泼上一盆开水,不要片刻也会结冰。
不过,虽然都待在屋子里,但知青点的知青们也没闲下来,每天都要进行学习。
学习各种精神, 学习优秀的先进个人事迹。
知青们对前者不太感冒,反倒是对后者兴趣盎然, 毕竟,小青山村地处偏僻,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消息。
每次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事迹,便是知青们接触外界的方式之一。
搁在平时,每次学习完,知青们都会聚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会上学习的东西。
这年头,大家还是很有主人翁精神的。
只是这一天有些特殊,学习会一结束,知青们就派了代表去村部,留在知青点的人,无不翘首以盼,希望派去的那人早点回来。
今天是来信的日子。
信是这个年代最主要的通信方式,小青山村位于山里,交通不是特别便利。
所以,这边的来信不是每天都送的, 而是一周一送。
不多时, 薛海兵用网兜拎着一摞信步入了食堂, 而后他依次给众人派了信。
今天的信特别多,接近年关了,信件交流的频率自然会变得更高一点。
“点长,你的信。”
薛海兵殷切的跑到李杰身边,亲手把信交到了李杰的手上。
两个多月过去,他对李杰算是彻底服了,心服口服。
知青点在点长的带领下,他们基本没过什么苦日子,谁让点长有一门打猎的手艺呢。
隔三差五就能带上点野味回来,虽然份量不多,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小青山村的通讯固然不便,可知青们和外界也不是没有联系。
像他们这样隔几天就能加餐的知青点,放眼方圆百八十公里,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何况,哪怕不和其他知青点比较,单单和小青山村比较,他们也知足了。
“点长,你今天的信有点多啊,我刚刚数了一下, 足足有七封!”
“麻烦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顺手的事。”
薛海兵的脸上挂着热切的笑容,一次性收七封信,数遍知青点,也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看不到信里的内容,但信封上内容薛海兵还是看得到的。
他仔细瞧了瞧,这七封信,有一封是从光字片寄来的,这应该是点长家里的信。
还有两封信是外地寄来的,一封是东北某兵团,一封是西南某地,薛海兵听人提过,点长的父亲和大哥也去了外地。
这两封估摸着也是家里的。
剩下的四封,一封是红星机械厂小学的,另外三封则是来自同一个地方。
吉春市重型拖拉机机械厂。
李杰摊开信件,瞄了一眼封面,七封信,光字片那封是春燕寄的,剩下的几封信中,四封是蔡晓光寄来的,三封是家里的。
把信夹到胳肢窝,李杰便离开了食堂。
半个小时过去,信都看完了。
周志刚和周秉义的来信,意思都差不多,他们来信都是问他能不能回去过年。
他们是回不去的。
虽然他们每个月都是一天的探亲假,一年有十二天,但这假是两年休一次的。
一次休二十四天。
他们纵是想回去,也得到明年。
周志刚和周秉义虽然离得很远,但还是惦记着家里的,一想到家里过年只有两个女人。
他们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红星小学的信则是周蓉写的,她也在信中问了,能不能回去过年。
信的笔迹是周蓉的,可一看信里的内容,慢慢的全是李素华的语气,这封信,只是由周蓉代笔的。
根据规定,李杰今年过年肯定是没法回去的。
不过,凡是都有变通的机会。
回去过年,指定是不成了,但在年前,他是要回去一趟的。
这一次回去,一半是为了私事,一半是为了公事。
小青山村周边都是山林,其中以榆木最多,众所周知,榆木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和强度都很好,特别适合做家具。
南方的榉木和北方的榆木,都是做家具的好材料。
小青山村一直有办家具厂的想法,因为单纯靠种地,很难填饱肚子。
然而,办个家具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手续上的事,倒不是特别麻烦,反正都是公产,而且小青山村也有资源,打个申请,多半能通过。
小青山村一直没申请,主要原因是没有人。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统统都没有。
村里的人砍砍树,扛扛木头,干干体力活还成,但涉及到专业,他们就搞不定了。
这年头,哪里都缺人才。
上面可以给批文,却无法给足够多的人才。
直到知青们来了,小青山村才动起了开家具厂的念头。
不过,念头有了,真办起来也不容易。
知青们确实都读过书,但他们或是初中毕业,或是高中毕业,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
而且也不会木工这种技术活。
打听到这些情况后,小青山村村委几乎打消了办厂的念头。
最后,李杰给村里提了一个建议,事情才迎来了转机。
不会做家具,没问题!
可以学!
至于学习的门路,他是有办法的。
蔡晓光的父亲现在是省军管委员会的一员,虽然还没有调去商业厅担任一把手。
但对这件事的影响却是不大。
李杰也不怕麻烦蔡晓光,毕竟这件事不大,只是安排一批人去家具厂当学徒。
这事并不违反原则,最后落到实处的还是村里。
从某种意义上,这件事也算是推进上山下乡工作的成果,帮助农民摆脱困境,本就是上山下乡的目的之一。
此外,抛开公事,只论私人交情,蔡晓光也该帮这个忙。
自打他下乡后,蔡晓光和他一直有联系,他的来信中,十封信里有七八封是关于周蓉的。
70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
临近除夕,天越发的冷了,不论是知青点的知青,还是小青山村的村民,全都歇了下来。
北方有个词叫‘猫冬’,猫是躲藏的意思, 猫冬也就是到了冬天躲在家里避开严寒。
吉春市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十几度,这样的天气,哪怕是往门外泼上一盆开水,不要片刻也会结冰。
不过,虽然都待在屋子里,但知青点的知青们也没闲下来,每天都要进行学习。
学习各种精神, 学习优秀的先进个人事迹。
知青们对前者不太感冒,反倒是对后者兴趣盎然, 毕竟,小青山村地处偏僻,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消息。
每次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事迹,便是知青们接触外界的方式之一。
搁在平时,每次学习完,知青们都会聚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会上学习的东西。
这年头,大家还是很有主人翁精神的。
只是这一天有些特殊,学习会一结束,知青们就派了代表去村部,留在知青点的人,无不翘首以盼,希望派去的那人早点回来。
今天是来信的日子。
信是这个年代最主要的通信方式,小青山村位于山里,交通不是特别便利。
所以,这边的来信不是每天都送的, 而是一周一送。
不多时, 薛海兵用网兜拎着一摞信步入了食堂, 而后他依次给众人派了信。
今天的信特别多,接近年关了,信件交流的频率自然会变得更高一点。
“点长,你的信。”
薛海兵殷切的跑到李杰身边,亲手把信交到了李杰的手上。
两个多月过去,他对李杰算是彻底服了,心服口服。
知青点在点长的带领下,他们基本没过什么苦日子,谁让点长有一门打猎的手艺呢。
隔三差五就能带上点野味回来,虽然份量不多,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小青山村的通讯固然不便,可知青们和外界也不是没有联系。
像他们这样隔几天就能加餐的知青点,放眼方圆百八十公里,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何况,哪怕不和其他知青点比较,单单和小青山村比较,他们也知足了。
“点长,你今天的信有点多啊,我刚刚数了一下, 足足有七封!”
“麻烦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顺手的事。”
薛海兵的脸上挂着热切的笑容,一次性收七封信,数遍知青点,也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看不到信里的内容,但信封上内容薛海兵还是看得到的。
他仔细瞧了瞧,这七封信,有一封是从光字片寄来的,这应该是点长家里的信。
还有两封信是外地寄来的,一封是东北某兵团,一封是西南某地,薛海兵听人提过,点长的父亲和大哥也去了外地。
这两封估摸着也是家里的。
剩下的四封,一封是红星机械厂小学的,另外三封则是来自同一个地方。
吉春市重型拖拉机机械厂。
李杰摊开信件,瞄了一眼封面,七封信,光字片那封是春燕寄的,剩下的几封信中,四封是蔡晓光寄来的,三封是家里的。
把信夹到胳肢窝,李杰便离开了食堂。
半个小时过去,信都看完了。
周志刚和周秉义的来信,意思都差不多,他们来信都是问他能不能回去过年。
他们是回不去的。
虽然他们每个月都是一天的探亲假,一年有十二天,但这假是两年休一次的。
一次休二十四天。
他们纵是想回去,也得到明年。
周志刚和周秉义虽然离得很远,但还是惦记着家里的,一想到家里过年只有两个女人。
他们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红星小学的信则是周蓉写的,她也在信中问了,能不能回去过年。
信的笔迹是周蓉的,可一看信里的内容,慢慢的全是李素华的语气,这封信,只是由周蓉代笔的。
根据规定,李杰今年过年肯定是没法回去的。
不过,凡是都有变通的机会。
回去过年,指定是不成了,但在年前,他是要回去一趟的。
这一次回去,一半是为了私事,一半是为了公事。
小青山村周边都是山林,其中以榆木最多,众所周知,榆木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和强度都很好,特别适合做家具。
南方的榉木和北方的榆木,都是做家具的好材料。
小青山村一直有办家具厂的想法,因为单纯靠种地,很难填饱肚子。
然而,办个家具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手续上的事,倒不是特别麻烦,反正都是公产,而且小青山村也有资源,打个申请,多半能通过。
小青山村一直没申请,主要原因是没有人。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统统都没有。
村里的人砍砍树,扛扛木头,干干体力活还成,但涉及到专业,他们就搞不定了。
这年头,哪里都缺人才。
上面可以给批文,却无法给足够多的人才。
直到知青们来了,小青山村才动起了开家具厂的念头。
不过,念头有了,真办起来也不容易。
知青们确实都读过书,但他们或是初中毕业,或是高中毕业,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
而且也不会木工这种技术活。
打听到这些情况后,小青山村村委几乎打消了办厂的念头。
最后,李杰给村里提了一个建议,事情才迎来了转机。
不会做家具,没问题!
可以学!
至于学习的门路,他是有办法的。
蔡晓光的父亲现在是省军管委员会的一员,虽然还没有调去商业厅担任一把手。
但对这件事的影响却是不大。
李杰也不怕麻烦蔡晓光,毕竟这件事不大,只是安排一批人去家具厂当学徒。
这事并不违反原则,最后落到实处的还是村里。
从某种意义上,这件事也算是推进上山下乡工作的成果,帮助农民摆脱困境,本就是上山下乡的目的之一。
此外,抛开公事,只论私人交情,蔡晓光也该帮这个忙。
自打他下乡后,蔡晓光和他一直有联系,他的来信中,十封信里有七八封是关于周蓉的。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