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成化二十二年,两年时间的学习,书院的周秀才对于李杰的学习进度十分满意,打算让他参加今年的县试,他认为以李杰现在的水平拿下生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便让李杰参加县试。
另外,周秀才向李杰建议道,等考取生员取得功名后,前往广东白沙随陈献章继续修习学业,周秀才年轻时曾在白沙先生那里游学过一段时间。陈献章是当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也叫白沙学派。
陈献章的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朝心学先河,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王阳明与其弟子湛若水相交莫逆、一见如故,在互相探讨中了解到白沙学派的核心理念即‘宗自然、贵自得’,也为后来创造的阳明心学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而此时的湛若水还尚未拜师,王阳明还笼罩在状元父亲的光环之下,目前正打算努力学习兵法报效朝廷,还没有萌生出质疑程朱理学的念头。
天还没亮林家便已是灯火通明,小翠早早就起床开始准备李杰科考所需之物,考蓝里已经备好了应考所需的笔、墨、砚台以及王夫人早上刚刚制好的吃食,小厮早已将马车停在门口。
王夫人来到李杰的房间外,敲了敲房门:“平之,平之,快点起来了,不然要来不及了!”
李杰闻言回道:“知道了,娘。”说着打开了房门,这两年李杰勤修内功,现在已经小有所成,在王夫人刚刚靠近院子时便已经察觉到脚步声,等到王夫人敲门时李杰已经穿戴好衣服了。
李杰走到饭厅,简单吃过早饭,林振南领着李杰上了马车赶往考场。车马缰绳一抖,车轮转起,小厮熟练的驾着马车载着父子二人前往考场。马车上林振南神色紧张,好像自己赴考一样,昨晚就没有睡着,顶着个硕大的黑眼圈,还不时笨拙的安慰着李杰。
“平之,在考场上不要紧张,你现在辟邪剑法已经小有所成,哪怕科举走不通也没有关系的。”
“放心吧,先生说我此次参加科举没有什么问题,以我现在的水平县试应该十拿九稳的。”李杰看着紧张的林振南有点哭笑不得,将周秀才的话转述给他,让林振南稍微安点心。
马车一路颠簸,行驶了一阵之后停了下来,帘子外面传来了小厮的声音。
“老爷、少爷,前面的路被前来送考的车子堵了,只能下车步行了。”
李杰打开车门,只见车辚辚、马萧萧,长街上全是前来送考的马车,将前方大街堵得水泄不通,见状林振南和李杰只能迈步走向考场了,拎着考蓝李杰二人走到考场附近。
放眼望去考场外面熙熙攘攘站满了人,人群中既有年近中年的儒生也有十几岁的少年,像李杰这样稚气未脱的孩童倒是不多,所有人被衙门的衙役引导着排起了长队。
考场外围李杰碰到了这次书院里同样来参加考试的学生,李杰和他们聚在一起稍微交谈了几句,不一会儿,就临到他们的队伍了。
“希望各位学子注意,禁止夹带!如若被查出夹带,县尊大人绝不轻饶!”不时走动维持秩序的衙役大声喊着,刚刚验查处一个年约十几岁的少年被查出夹带,福州城县试已经很久没有查出过夹带了。
不久后轮到李杰他们入场,搜过身之后,发现没有问题便放他们进入考场。
县试的考棚比较简单,错落有致的考房穿插在各个甬道之间,由于考生太多,旁边还有不少临时搭建出来的棚子,临时搭建的棚子一看就四处漏风,如果要下雨的话里面的考生可就惨了,李杰顺着号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好在不是那种临时搭建的考棚。
考房里面比较低矮,不过好在李杰现在年纪还小,还没有到长个子的时候,如今身高只有1米5几,走进考房,李杰依次取出考试需要用到的东西,等把所有的东西摆出放在桌案上之后,李杰耳朵微动,四周的考房陆陆续续有人进入。
约莫等了一个时辰,随着咚的一声鼓响,考试开始。
考场内瞬间鸦雀无声,考生们纷纷安静下来,等待考官下发试题,衙役们不时的来回走动,巡视着考场。
接着考官说了一些勉励学子的话,县试主考官一般都是当地的县尊大人。随后考生正式考试,衙役们举着竖板开始在甬道中四处走着,方便所有考试看到考题,考题便写在竖板上。
一名衙役举着第一道题,四书题,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李杰现将题目抄录在稿纸上。
第二道题目是五经题,主要是默写经义,第三题是赋诗题。
李杰将所有的题目抄录在稿纸之上后,然后将自己的名字及户籍资料录写在考卷上。
第一道四书题,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中规中矩的一道四书题。
这一句出自《论语》一书中颜渊篇,其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其原文大意是,鲁哀公问有若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取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回道,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田税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彻法呢?(彻法是周时期实行的田亩税制,主张计亩均收,民获其九,公取其一。)有若回答哀公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用,您怎么会不够用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朱熹对这段经文注释说:“民富,则君不至于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着,所宜深念也。
朱熹的注解则是表明了对于有若回答的认可,他认为有若的君民一体思想是正确的,朱熹的经济主张也是如此,他认为民富与君富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李杰看了一眼四周的考生,见大家仍在冥思苦想,笑了笑随后下笔写了起来,破题‘君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根据朱熹的传注,对有若的思想开始进一步阐发,揭示百姓足便有君足,百姓之足,由彻法的实行而致。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成化二十二年,两年时间的学习,书院的周秀才对于李杰的学习进度十分满意,打算让他参加今年的县试,他认为以李杰现在的水平拿下生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便让李杰参加县试。
另外,周秀才向李杰建议道,等考取生员取得功名后,前往广东白沙随陈献章继续修习学业,周秀才年轻时曾在白沙先生那里游学过一段时间。陈献章是当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也叫白沙学派。
陈献章的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朝心学先河,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王阳明与其弟子湛若水相交莫逆、一见如故,在互相探讨中了解到白沙学派的核心理念即‘宗自然、贵自得’,也为后来创造的阳明心学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而此时的湛若水还尚未拜师,王阳明还笼罩在状元父亲的光环之下,目前正打算努力学习兵法报效朝廷,还没有萌生出质疑程朱理学的念头。
天还没亮林家便已是灯火通明,小翠早早就起床开始准备李杰科考所需之物,考蓝里已经备好了应考所需的笔、墨、砚台以及王夫人早上刚刚制好的吃食,小厮早已将马车停在门口。
王夫人来到李杰的房间外,敲了敲房门:“平之,平之,快点起来了,不然要来不及了!”
李杰闻言回道:“知道了,娘。”说着打开了房门,这两年李杰勤修内功,现在已经小有所成,在王夫人刚刚靠近院子时便已经察觉到脚步声,等到王夫人敲门时李杰已经穿戴好衣服了。
李杰走到饭厅,简单吃过早饭,林振南领着李杰上了马车赶往考场。车马缰绳一抖,车轮转起,小厮熟练的驾着马车载着父子二人前往考场。马车上林振南神色紧张,好像自己赴考一样,昨晚就没有睡着,顶着个硕大的黑眼圈,还不时笨拙的安慰着李杰。
“平之,在考场上不要紧张,你现在辟邪剑法已经小有所成,哪怕科举走不通也没有关系的。”
“放心吧,先生说我此次参加科举没有什么问题,以我现在的水平县试应该十拿九稳的。”李杰看着紧张的林振南有点哭笑不得,将周秀才的话转述给他,让林振南稍微安点心。
马车一路颠簸,行驶了一阵之后停了下来,帘子外面传来了小厮的声音。
“老爷、少爷,前面的路被前来送考的车子堵了,只能下车步行了。”
李杰打开车门,只见车辚辚、马萧萧,长街上全是前来送考的马车,将前方大街堵得水泄不通,见状林振南和李杰只能迈步走向考场了,拎着考蓝李杰二人走到考场附近。
放眼望去考场外面熙熙攘攘站满了人,人群中既有年近中年的儒生也有十几岁的少年,像李杰这样稚气未脱的孩童倒是不多,所有人被衙门的衙役引导着排起了长队。
考场外围李杰碰到了这次书院里同样来参加考试的学生,李杰和他们聚在一起稍微交谈了几句,不一会儿,就临到他们的队伍了。
“希望各位学子注意,禁止夹带!如若被查出夹带,县尊大人绝不轻饶!”不时走动维持秩序的衙役大声喊着,刚刚验查处一个年约十几岁的少年被查出夹带,福州城县试已经很久没有查出过夹带了。
不久后轮到李杰他们入场,搜过身之后,发现没有问题便放他们进入考场。
县试的考棚比较简单,错落有致的考房穿插在各个甬道之间,由于考生太多,旁边还有不少临时搭建出来的棚子,临时搭建的棚子一看就四处漏风,如果要下雨的话里面的考生可就惨了,李杰顺着号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好在不是那种临时搭建的考棚。
考房里面比较低矮,不过好在李杰现在年纪还小,还没有到长个子的时候,如今身高只有1米5几,走进考房,李杰依次取出考试需要用到的东西,等把所有的东西摆出放在桌案上之后,李杰耳朵微动,四周的考房陆陆续续有人进入。
约莫等了一个时辰,随着咚的一声鼓响,考试开始。
考场内瞬间鸦雀无声,考生们纷纷安静下来,等待考官下发试题,衙役们不时的来回走动,巡视着考场。
接着考官说了一些勉励学子的话,县试主考官一般都是当地的县尊大人。随后考生正式考试,衙役们举着竖板开始在甬道中四处走着,方便所有考试看到考题,考题便写在竖板上。
一名衙役举着第一道题,四书题,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李杰现将题目抄录在稿纸上。
第二道题目是五经题,主要是默写经义,第三题是赋诗题。
李杰将所有的题目抄录在稿纸之上后,然后将自己的名字及户籍资料录写在考卷上。
第一道四书题,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中规中矩的一道四书题。
这一句出自《论语》一书中颜渊篇,其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其原文大意是,鲁哀公问有若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取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回道,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田税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彻法呢?(彻法是周时期实行的田亩税制,主张计亩均收,民获其九,公取其一。)有若回答哀公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用,您怎么会不够用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朱熹对这段经文注释说:“民富,则君不至于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着,所宜深念也。
朱熹的注解则是表明了对于有若回答的认可,他认为有若的君民一体思想是正确的,朱熹的经济主张也是如此,他认为民富与君富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李杰看了一眼四周的考生,见大家仍在冥思苦想,笑了笑随后下笔写了起来,破题‘君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根据朱熹的传注,对有若的思想开始进一步阐发,揭示百姓足便有君足,百姓之足,由彻法的实行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