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西北王(下)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城司送来三份线报,全都与李君名有关。”
“这李君名,看来确实有点本事。”
“哼,年轻气盛,将自己架起来——他不会每次都这么好运的。”
政事堂中,一众大老正在低声议论,话题的中心人物,却是那位之前闯下名声得以面圣后,却迅速沉寂下去的少年郎。
也是从最近传来的消息中,才得知对方居然不知什么时候跑去了西北,而且已经做出了一番事情来。
先是将那令大宋颇为头疼的李继迁刺杀,继而串联了折家、吐蕃,又将乱作一团的党项人和原本事不关己的回鹘一起拖下水来。
如今那边乱成了一锅粥,反倒对于宋廷有利,可以让他们乱中取胜。
当然对于这些朝廷大老来说,其实彼辈根本就不清楚西北那边的情况,又是以不知兵事的文官为主,也不知道是成心如此还是当真读圣贤书将脑子读傻了,只武断认为李勇此举有害无益。
因为西北局势原本还算是稳定的,而对于朝堂上衮衮诸公来说,稳定大于一切。
哪怕就是让李继迁劫十次粮饷,他又岂能将他们拖垮?
反倒是现在这种局势,谁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让人实在心里没底。
毕竟在宋廷看来,他们最大的敌人依然还是北面的辽国,若是这边被西北一方牵扯了太多的注意,辽国那边却又动兵了,他们腹背受敌如何招架得住?
“这个李君名简直就是胡来,李继迁自有吐蕃牵制,至不济还有府州折家挡着,他他何尝能与我大宋为敌?如今李君名此举,却是与党项人结下不世之仇,吐蕃、回鹘这些异族亦不可信,紧靠着折家如何抵挡?”
李沆默默听着一言不发,其实以他的眼光,也觉得这件事情做的太唐突了一些,但对于李继迁之死,他心里却也是叫好的。
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如何补救,而不是在这里争吵不休。
作为暂时唯一的同平章事,李沆轻咳一声,顿时政事堂内清净一片。
原本还有个张齐贤与他作对,现在赵恒寻了个借口将张齐贤拿下去,政事堂一时快变成了李沆的一言堂。
他也没有什么志得意满,只是表情澹然道:“此事乃是官家首肯,李君名奉皇命办事,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就不必再议了。如今应当商议的是派何人过去安抚西北局势,北面辽国不会善罢甘休,西北不宜大动兵戈……”
于是政事堂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结果这一回没商量出个结果,只能散会再议。
李沆再去找皇帝赵恒,却没想到赵恒拉着他问他接下来要给李勇一个什么封赏才好。
不过最终在政事堂的抗议下,赵恒继续提拔李勇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而关于安抚西北的人选,朝廷也有了结果。
只是让宋廷始料未及的是,在接下去的半年里,西北局势再次风云变幻,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和掌控。
先是吐蕃国王遇刺不治身亡,之后几位王子互相攻伐,最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守着吐蕃本部,一部分却投奔到了宋军这里。
而后居然主动向赵恒求取折家女,赵恒自然准许了这次联姻,并且将这位小王子的部族编入大宋西军中,并成为四路正路军之外的第五路,名为“蕃兵”。
实则后来的历史上,北宋确实也出现了一支蕃兵,不过那是从宋的边界与西夏接壤处散居的诸多羌人中,选择归属宋人调配的“熟羌”组成,且基于其本来的部族结构安排,如此能保证军令上通下达,不致影响到他们的战斗力。
而现在这支主体由吐蕃组成的蕃兵,显然是有所不同,从战斗力上来说,余威犹存的吐蕃肯定是比在夹缝中生存的羌人要更强悍些,但也更不容易服从大宋的调令。
不过此时大宋西军得到了壮大,虽说吐蕃、党项与回鹘三族隐隐要联合起来,但通过蕃兵又将西北附近其他一些零散部落聚拢起来,最终西军分作三路,率先进攻党项。
回鹘准备支援时,却遭到了吐蕃背刺,两败俱伤时,夏国也被宋军大败,最终由蕃兵出来收拾残局。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两位吐蕃王子早都已经投靠了大宋,联合演了一出相互攻伐的戏码,却是夏国与回鹘等都耍了。
甚至折家也被蒙在鼓里,不过他们依然不亏,毕竟收拢了各部族后,蕃兵做大,那两位王子地位跟着水涨船高,他们作为姻亲关系也有好处。
不过此时对于大宋来说,却无暇再来顾及西北之事了,因为经过了一年半多的休战后,咸平四年八月初,辽军悍然发动突袭。
……
比起历史上冬日才行动,这次辽国提前了三个月,显然是因为西北局势混乱的影响。
辽国对于李继迁的反复横跳同样是恼恨在心,但对他们来说,毕竟关于李继迁那边的直接冲突没有大宋来得多,所以还能接受。
甚至对于李继迁折腾宋的西北边疆十分乐见其成,但没想到李继迁突然就死了。
辽国同样在大宋边界安插有情报探子,对于西北局势中皇城司插手自然做到了心中有数。
尽管目前西北混乱不堪,谁也不能把握到最后的结果,而且看起来宋军也不一定会是最后占到便宜的一方,但他们只能趁着这个时候出手。
若是等到西北重新安定下来,甚至可能结果对大宋有利的情况下,他们再想做出什么行动就晚了。
上一次的试探性进攻被宋军打退,也让他们看出了宋人反抗的决心。
这一次来势汹汹,准备更为充足,是以宋廷这边收到消息的时候,却已经是威虏军宋军败退的消息传来。
实际上因赵恒的多方部署,宋军刚开始在长城口,前锋部队张斌与突袭的辽军前锋遭遇战,算是小胜了一场,只是因敌众我寡,所以暂时退出,并通告各镇,辽军来袭,希望各部守望互助,做好准备。
但辽军行军速度太快,另一部前锋在威虏军遭遇了辽军主力,若非是李继宣、秦翰部赶到及时救难,几乎要全军覆没。
最终辽军退走,宋军也退守定州,暂时形成僵持。
不过现在谁也不知道,这场连绵的交战,会一直持续两年。
相比于西北局势,至少目前看起来对大宋的威胁还是较小的,所以大宋君臣的目光现在完全转向了北面,也暂时无暇来顾及西北这边。
自然也不知道,大宋真正的“心腹之患”不在辽国,不在皇宫,而是就在这一团糜烂的西北……
“皇城司送来三份线报,全都与李君名有关。”
“这李君名,看来确实有点本事。”
“哼,年轻气盛,将自己架起来——他不会每次都这么好运的。”
政事堂中,一众大老正在低声议论,话题的中心人物,却是那位之前闯下名声得以面圣后,却迅速沉寂下去的少年郎。
也是从最近传来的消息中,才得知对方居然不知什么时候跑去了西北,而且已经做出了一番事情来。
先是将那令大宋颇为头疼的李继迁刺杀,继而串联了折家、吐蕃,又将乱作一团的党项人和原本事不关己的回鹘一起拖下水来。
如今那边乱成了一锅粥,反倒对于宋廷有利,可以让他们乱中取胜。
当然对于这些朝廷大老来说,其实彼辈根本就不清楚西北那边的情况,又是以不知兵事的文官为主,也不知道是成心如此还是当真读圣贤书将脑子读傻了,只武断认为李勇此举有害无益。
因为西北局势原本还算是稳定的,而对于朝堂上衮衮诸公来说,稳定大于一切。
哪怕就是让李继迁劫十次粮饷,他又岂能将他们拖垮?
反倒是现在这种局势,谁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让人实在心里没底。
毕竟在宋廷看来,他们最大的敌人依然还是北面的辽国,若是这边被西北一方牵扯了太多的注意,辽国那边却又动兵了,他们腹背受敌如何招架得住?
“这个李君名简直就是胡来,李继迁自有吐蕃牵制,至不济还有府州折家挡着,他他何尝能与我大宋为敌?如今李君名此举,却是与党项人结下不世之仇,吐蕃、回鹘这些异族亦不可信,紧靠着折家如何抵挡?”
李沆默默听着一言不发,其实以他的眼光,也觉得这件事情做的太唐突了一些,但对于李继迁之死,他心里却也是叫好的。
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如何补救,而不是在这里争吵不休。
作为暂时唯一的同平章事,李沆轻咳一声,顿时政事堂内清净一片。
原本还有个张齐贤与他作对,现在赵恒寻了个借口将张齐贤拿下去,政事堂一时快变成了李沆的一言堂。
他也没有什么志得意满,只是表情澹然道:“此事乃是官家首肯,李君名奉皇命办事,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就不必再议了。如今应当商议的是派何人过去安抚西北局势,北面辽国不会善罢甘休,西北不宜大动兵戈……”
于是政事堂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结果这一回没商量出个结果,只能散会再议。
李沆再去找皇帝赵恒,却没想到赵恒拉着他问他接下来要给李勇一个什么封赏才好。
不过最终在政事堂的抗议下,赵恒继续提拔李勇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而关于安抚西北的人选,朝廷也有了结果。
只是让宋廷始料未及的是,在接下去的半年里,西北局势再次风云变幻,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和掌控。
先是吐蕃国王遇刺不治身亡,之后几位王子互相攻伐,最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守着吐蕃本部,一部分却投奔到了宋军这里。
而后居然主动向赵恒求取折家女,赵恒自然准许了这次联姻,并且将这位小王子的部族编入大宋西军中,并成为四路正路军之外的第五路,名为“蕃兵”。
实则后来的历史上,北宋确实也出现了一支蕃兵,不过那是从宋的边界与西夏接壤处散居的诸多羌人中,选择归属宋人调配的“熟羌”组成,且基于其本来的部族结构安排,如此能保证军令上通下达,不致影响到他们的战斗力。
而现在这支主体由吐蕃组成的蕃兵,显然是有所不同,从战斗力上来说,余威犹存的吐蕃肯定是比在夹缝中生存的羌人要更强悍些,但也更不容易服从大宋的调令。
不过此时大宋西军得到了壮大,虽说吐蕃、党项与回鹘三族隐隐要联合起来,但通过蕃兵又将西北附近其他一些零散部落聚拢起来,最终西军分作三路,率先进攻党项。
回鹘准备支援时,却遭到了吐蕃背刺,两败俱伤时,夏国也被宋军大败,最终由蕃兵出来收拾残局。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两位吐蕃王子早都已经投靠了大宋,联合演了一出相互攻伐的戏码,却是夏国与回鹘等都耍了。
甚至折家也被蒙在鼓里,不过他们依然不亏,毕竟收拢了各部族后,蕃兵做大,那两位王子地位跟着水涨船高,他们作为姻亲关系也有好处。
不过此时对于大宋来说,却无暇再来顾及西北之事了,因为经过了一年半多的休战后,咸平四年八月初,辽军悍然发动突袭。
……
比起历史上冬日才行动,这次辽国提前了三个月,显然是因为西北局势混乱的影响。
辽国对于李继迁的反复横跳同样是恼恨在心,但对他们来说,毕竟关于李继迁那边的直接冲突没有大宋来得多,所以还能接受。
甚至对于李继迁折腾宋的西北边疆十分乐见其成,但没想到李继迁突然就死了。
辽国同样在大宋边界安插有情报探子,对于西北局势中皇城司插手自然做到了心中有数。
尽管目前西北混乱不堪,谁也不能把握到最后的结果,而且看起来宋军也不一定会是最后占到便宜的一方,但他们只能趁着这个时候出手。
若是等到西北重新安定下来,甚至可能结果对大宋有利的情况下,他们再想做出什么行动就晚了。
上一次的试探性进攻被宋军打退,也让他们看出了宋人反抗的决心。
这一次来势汹汹,准备更为充足,是以宋廷这边收到消息的时候,却已经是威虏军宋军败退的消息传来。
实际上因赵恒的多方部署,宋军刚开始在长城口,前锋部队张斌与突袭的辽军前锋遭遇战,算是小胜了一场,只是因敌众我寡,所以暂时退出,并通告各镇,辽军来袭,希望各部守望互助,做好准备。
但辽军行军速度太快,另一部前锋在威虏军遭遇了辽军主力,若非是李继宣、秦翰部赶到及时救难,几乎要全军覆没。
最终辽军退走,宋军也退守定州,暂时形成僵持。
不过现在谁也不知道,这场连绵的交战,会一直持续两年。
相比于西北局势,至少目前看起来对大宋的威胁还是较小的,所以大宋君臣的目光现在完全转向了北面,也暂时无暇来顾及西北这边。
自然也不知道,大宋真正的“心腹之患”不在辽国,不在皇宫,而是就在这一团糜烂的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