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世四年元月,秦帝国二世下令,帝国自一统之初至今重新纪年,即帝国纪年。也就是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初,是为帝国一年,如今是帝国十六年。
而过往的历史也终于有了定论,被官方定为春秋战国。对过去历史的盖棺定论,象征着旧时代的消弭。而从这一刻起,整个帝国的子民都像过去一样,仰望着他们至高无上的皇帝。
皇帝制度,是集合过往七国的血泪教训最终凝聚成的中原人的政治智慧结晶。
他们没有创造神话,捏造虚拟的神,而是创造了至高无上的皇帝。
二世站在章台殿上,登高望远。
庞尤顺着二世的视线看过去,竟然是先帝陵墓,以前陛下可从来都不这么做。
也许,只有王才能理解王。
这一年,帝国历十六年,有关于荧惑守心的谣言在关东彻底平息,天下渐渐归于平静。
治理一个国家,帝国的主人被要求陛下要有耐心,而对于帝国来说,则需要时间。再好的大政方针,也需要时间完成。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整个帝国上下都没有预料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寒冷期结束了,伴随着东周消亡秦国政权稳固的同时,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温暖期。
这第二个温暖期在历史上贯穿了两汉,如今则是大秦帝国。
而寒冷期和温暖期的交替时间,天地间风云变幻,大地上暗潮汹涌,到处都是为权力斗争的人。这些事情是肉眼见不到的。
寒暖期交替带来的真正肉眼可见,肉体可感的变化,却在这个时候动摇着帝国刚刚稳定的状态。
工部令姬豪奏报道:
“皇帝陛下,自去岁伊始,天气回暖,大河大江上游冰川融化,以至大河、大江泛滥,两岸百姓的田亩因为河水泛滥上涨被迫后迁。已经有数万百姓因为河水泛滥,被迫举家迁徙。”
“正值陛下下令在河内、关中两地重新分地,如今的关中、河内,一片混乱。这还只是三月,若是等到七八月之交,天地恐怕要像蒸笼一样,整个大河、大江水位上涨数倍。”
二世记得,史书上对汉朝水灾记录了不下四百次。
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泛滥,汉中(治今陕西安康)、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大水,淹浸4000余户人家。
而秦国,因为早早就占有了巴蜀一带,深受大江流域的灌溉。而这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往往对中下游百姓有着严重的影响。
只是秦国的能工巧匠众多,又有郑国这样的大才。他们早就制定了一套水位标准,对于重要河道的水位有着清晰的刻度衡量,而且有着详细的数据记录。
政权的延续,使得秦国治理水利大事的经验和智慧都得以存续。
按照时节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水位。比如如今是春季,但是水位忽的上涨比去年高。那么如果今年秋季气温更高,水位就会长得更厉害,等到夏秋之际,到处都是洪水。
“朕听说,天下大安的时节,天顺人和,气温上升。故夏商时节,洪水横流;而在春秋战国时节,周朝天下大乱,天地寒彻,滨海一带,十月就将进入寒天。”
“朕以为,天地回暖算是吉兆,代表着帝国将要千秋万载。而洪水泛滥,更是因为帝国承水德。可是既然天灾降下,朕必须要亲自前往太庙为百姓祈福。这两件事,务必昭告天下,此为安抚民心。”
“陛下英明!”
“除此之外,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提前修炼河道疏通。姬豪,这件事就姚贾交给你来办。”
“唯。”
“众卿可还有其他事禀告?”
殿中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春日时节,莺飞草长,天气渐渐炎热,阳光明媚,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懒洋洋的味道。
大殿里已经摆上了水果留香。
帝国出了这样的大事,但是朝中众员却没有任何情绪上的表示。
也不知怎么的,今年开始,蒙恬头上的白丝越来越多,他每三个月就要外出巡逻监察地方一次。如今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甚至于,一向气焰嚣张的司寇蒙毅,鬓发上也微微露出白丝。这些白色的头发在黑色丛林里显得格外扎眼,最是吸睛。
“司寇,最近大理寺有什么事情吗?”
蒙毅这才回过神来作揖:
“陛下,都是些小案,没有大事发生。”
“好吧。”
扶苏又看向蒙恬,
“大柱国,御史台监察百官,可有发现什么异常?”
“陛下凡事亲力亲为,帝国诸郡守县丞也纷纷齐心协力,没有胡作非为的事情。”
这两个是朝中最诚实的人,如今他们两个都说朝中没有什么大事,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只是就在这个时候,冯劫却主动上前道:
“皇帝陛下,关于天下气温回暖,关中将要面临大涝这件事。臣以为需要陛下指派专门的人前去处理此事。工部如今接管了整个皇陵的后续修缮工作,还要内部监管整个帝国的工匠。臣担心,工部侍郎一人难以完成如此重任。”
姬豪听了,自然微微咬牙。
这个冯劫,他如今又和章邯走的亲近。如今工部拿了皇陵工程,章邯的权力被一再削弱,冯劫这是在给章邯出气啊。
可是让姬豪意外的是,老上卿郑国却帮着冯劫说话:
“陛下,臣也是此意。微臣以为,这次主持预防洪涝的工事,应该另选他人。这防洪的事情,比打仗还要凶险。大水一到,连人带屋全部比卷到水里,连尸骨都找不到。而且水来时,没有丝毫的预警。就是派十万斥候也无济于事。”
朝中这才响起私语之声,显然这件事引发了分歧。
二世命道:
“诸位谏议大夫对此事有何看法?”
谏议大夫们闻言,一个个眼中冒光。姬豪的背后本来就是郑国上卿,如今郑国上卿都这么说来,那自然是反对他。
“工部令是修宫室庙宇出身的,修建皇陵也只能做个填补工作。这防范洪涝的大事,如果是工部令处理,这不是让瞎子点灯吗?”
但是也有人反驳此事。
“防范洪涝的工事,属于工部管理啊。让工部出人不就可以了。帝国大治,重要的就是理顺朝纲,如今吏户礼工四部分部决意,朝中秩序井然,为何要因为这件事就打破这个规矩呢。”
“可是此事非彼事。虽然是修筑防洪工事,但是一旦发大水,那就危机到民生。而河内一带,如今正需要安抚,一场大水发过来,河内必定民怨沸腾。必须要派懂这件事的人专门前去处理。”
二世四年元月,秦帝国二世下令,帝国自一统之初至今重新纪年,即帝国纪年。也就是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初,是为帝国一年,如今是帝国十六年。
而过往的历史也终于有了定论,被官方定为春秋战国。对过去历史的盖棺定论,象征着旧时代的消弭。而从这一刻起,整个帝国的子民都像过去一样,仰望着他们至高无上的皇帝。
皇帝制度,是集合过往七国的血泪教训最终凝聚成的中原人的政治智慧结晶。
他们没有创造神话,捏造虚拟的神,而是创造了至高无上的皇帝。
二世站在章台殿上,登高望远。
庞尤顺着二世的视线看过去,竟然是先帝陵墓,以前陛下可从来都不这么做。
也许,只有王才能理解王。
这一年,帝国历十六年,有关于荧惑守心的谣言在关东彻底平息,天下渐渐归于平静。
治理一个国家,帝国的主人被要求陛下要有耐心,而对于帝国来说,则需要时间。再好的大政方针,也需要时间完成。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整个帝国上下都没有预料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寒冷期结束了,伴随着东周消亡秦国政权稳固的同时,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温暖期。
这第二个温暖期在历史上贯穿了两汉,如今则是大秦帝国。
而寒冷期和温暖期的交替时间,天地间风云变幻,大地上暗潮汹涌,到处都是为权力斗争的人。这些事情是肉眼见不到的。
寒暖期交替带来的真正肉眼可见,肉体可感的变化,却在这个时候动摇着帝国刚刚稳定的状态。
工部令姬豪奏报道:
“皇帝陛下,自去岁伊始,天气回暖,大河大江上游冰川融化,以至大河、大江泛滥,两岸百姓的田亩因为河水泛滥上涨被迫后迁。已经有数万百姓因为河水泛滥,被迫举家迁徙。”
“正值陛下下令在河内、关中两地重新分地,如今的关中、河内,一片混乱。这还只是三月,若是等到七八月之交,天地恐怕要像蒸笼一样,整个大河、大江水位上涨数倍。”
二世记得,史书上对汉朝水灾记录了不下四百次。
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泛滥,汉中(治今陕西安康)、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大水,淹浸4000余户人家。
而秦国,因为早早就占有了巴蜀一带,深受大江流域的灌溉。而这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往往对中下游百姓有着严重的影响。
只是秦国的能工巧匠众多,又有郑国这样的大才。他们早就制定了一套水位标准,对于重要河道的水位有着清晰的刻度衡量,而且有着详细的数据记录。
政权的延续,使得秦国治理水利大事的经验和智慧都得以存续。
按照时节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水位。比如如今是春季,但是水位忽的上涨比去年高。那么如果今年秋季气温更高,水位就会长得更厉害,等到夏秋之际,到处都是洪水。
“朕听说,天下大安的时节,天顺人和,气温上升。故夏商时节,洪水横流;而在春秋战国时节,周朝天下大乱,天地寒彻,滨海一带,十月就将进入寒天。”
“朕以为,天地回暖算是吉兆,代表着帝国将要千秋万载。而洪水泛滥,更是因为帝国承水德。可是既然天灾降下,朕必须要亲自前往太庙为百姓祈福。这两件事,务必昭告天下,此为安抚民心。”
“陛下英明!”
“除此之外,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提前修炼河道疏通。姬豪,这件事就姚贾交给你来办。”
“唯。”
“众卿可还有其他事禀告?”
殿中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春日时节,莺飞草长,天气渐渐炎热,阳光明媚,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懒洋洋的味道。
大殿里已经摆上了水果留香。
帝国出了这样的大事,但是朝中众员却没有任何情绪上的表示。
也不知怎么的,今年开始,蒙恬头上的白丝越来越多,他每三个月就要外出巡逻监察地方一次。如今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甚至于,一向气焰嚣张的司寇蒙毅,鬓发上也微微露出白丝。这些白色的头发在黑色丛林里显得格外扎眼,最是吸睛。
“司寇,最近大理寺有什么事情吗?”
蒙毅这才回过神来作揖:
“陛下,都是些小案,没有大事发生。”
“好吧。”
扶苏又看向蒙恬,
“大柱国,御史台监察百官,可有发现什么异常?”
“陛下凡事亲力亲为,帝国诸郡守县丞也纷纷齐心协力,没有胡作非为的事情。”
这两个是朝中最诚实的人,如今他们两个都说朝中没有什么大事,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只是就在这个时候,冯劫却主动上前道:
“皇帝陛下,关于天下气温回暖,关中将要面临大涝这件事。臣以为需要陛下指派专门的人前去处理此事。工部如今接管了整个皇陵的后续修缮工作,还要内部监管整个帝国的工匠。臣担心,工部侍郎一人难以完成如此重任。”
姬豪听了,自然微微咬牙。
这个冯劫,他如今又和章邯走的亲近。如今工部拿了皇陵工程,章邯的权力被一再削弱,冯劫这是在给章邯出气啊。
可是让姬豪意外的是,老上卿郑国却帮着冯劫说话:
“陛下,臣也是此意。微臣以为,这次主持预防洪涝的工事,应该另选他人。这防洪的事情,比打仗还要凶险。大水一到,连人带屋全部比卷到水里,连尸骨都找不到。而且水来时,没有丝毫的预警。就是派十万斥候也无济于事。”
朝中这才响起私语之声,显然这件事引发了分歧。
二世命道:
“诸位谏议大夫对此事有何看法?”
谏议大夫们闻言,一个个眼中冒光。姬豪的背后本来就是郑国上卿,如今郑国上卿都这么说来,那自然是反对他。
“工部令是修宫室庙宇出身的,修建皇陵也只能做个填补工作。这防范洪涝的大事,如果是工部令处理,这不是让瞎子点灯吗?”
但是也有人反驳此事。
“防范洪涝的工事,属于工部管理啊。让工部出人不就可以了。帝国大治,重要的就是理顺朝纲,如今吏户礼工四部分部决意,朝中秩序井然,为何要因为这件事就打破这个规矩呢。”
“可是此事非彼事。虽然是修筑防洪工事,但是一旦发大水,那就危机到民生。而河内一带,如今正需要安抚,一场大水发过来,河内必定民怨沸腾。必须要派懂这件事的人专门前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