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所谓冷盆法,并不是说在冷水中缫丝。而是把过去的煮茧缫丝一锅煮的工艺改为分别进行的两道工序。具体的工艺是准备两个盆,一个是煮茧的热盆,安置在灶头上,直接用柴火加热,用来煮熟蚕茧。和火丝法的煮盆不同,这里的盆要小,以小锅多次的煮少量蚕茧。可以仔细煮熟煮匀,避免下茧过多易煮过不匀。
虽然名为“冷”,实际盆中的水温也很高,只是较热盆略低。煮过的蚕茧被转移到冷盆里内进行缫丝。
冷盆丝的生丝质量大大优于火丝,古人所谓:“精明光彩,坚韧有色。”是生丝中的上品。陈霖赞赏不已的湖州丝大多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缫出的。
丰生和一直采用的是火丝法缫丝。倒不是陈霖父子不知道有冷盆法,而是采用冷盆法有相当的技术难度。
冷盆法虽然好,但是技术要领却比火丝复杂,难点在于如何为冷盆加热和保温。冷盆不能直接用柴火加热,在缫丝时候又要保证温度的均一性。多和煮茧用得热盆同灶,利用加热热盆的余火进行加温。外面还要敷上黄泥进行保温。不论是烧火的、缫丝的,都要对温度控制十分老到才行。
陈霖看不懂那些管路阀门,但是一个机位有两个盆他是看得懂的。澳洲人一来,直接就给改成冷盆了!
“首长,这是冷盆法?”
“不错,你知道?”李幺儿赞赏的点头。
“知道,先父也想过要用冷盆法,只是……”陈霖的父亲早年引进蚕种吃了亏,这缫丝上的改进便犹豫了。何况引入冷盆法要添置设备,增加人手――都是开销。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是要冒险的,你爹犹豫不决也正常。”李幺儿说,“不过冷盆法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很落后的技术了……”
陈霖心道这女子好大的口气!李幺儿却浑然未觉,兴致勃勃道:“在我澳洲的丝厂内,煮茧专用一口大锅,一次就可以煮成千上万的蚕茧。即能煮透,又不至于过火,个个茧子都煮得均匀。煮过之后再集中缫丝,毋须这般边打盆边缫。就说这丝车,丰生和的旧车一台只能缫一绪。这次我们改装的新车也只能缫三绪。可是在澳洲最好的丝厂内,一台丝车可以缫400个绪头。这么多的丝头,熟手只需要三个人就能照看得过来……”
李幺儿说得两眼放光,陈霖却满腹狐疑。心想这澳洲牛逼也不是这么吹得吧。一个人缫一百多个绪头,这是什么人才能忙得过来!再说一部车带400个绪头,就算天生神力也带不动。以他的见识来说,一个缫丝工脚踏缫丝,三绪是最多了。
看首长说得高兴,陈霖也不敢打断,直到李幺儿话音稍歇,他才赶紧插话打断:“首长,这些铁管都是做什么用得?”
“这些都是输送热水的管路。”
李幺儿解说了几句,陈霖马上就明白了:这缫丝车间的所谓“机气大偈”的最大改进并不是缫丝车和打盆模式,本质上它只是改良版的冷盆法。但是较之过去费心费力,烟熏火燎的一灶两盆式的打盆法,热水全部由一个大炉子供应,取消了灶头,原本只能一家一户一部车的缫丝就可以集中起来缫丝,而且一个炉子烧出来的水,热度也可以统一,不再需要专人烧火控制温度了。
过去自家的缫丝间有十个灶头,同时开十部车子,大家就觉得十分了得了,相比之下澳洲人一口气布置了一百部车子!看这架势,全香山的茧子都拿来缫都不成问题。这规模是不是铺得太大了?哪有这么多的蚕茧给她缫呢?再说工人又从哪里来呢?
自然了,自己那趋炎附势的二叔肯定会狐假虎威,拿着澳洲人的名义逼迫着村民把茧子卖给丰生和,多半又会逼迫村民来厂里干活,其中种种弊端不言而喻。想到这里他不觉得额头冷汗直冒。
李幺儿看他面色突变,不觉奇怪,问道:“你怎么了?”
“嗯嗯,没什么……”陈霖赶紧掩饰道,“我只是担心到时候没这么多的蚕茧收。”
“这个么,我准备一开春就自己养蚕,”李幺儿说道,“养蚕的地方我也准备了。自己养一部分,再收购一部分。你二叔说了,南沙村会全力帮着丰生和。各家蚕茧全卖给厂里,妇女们也来帮忙养蚕采桑,村里各家的桑叶优先供丰生和用……”
陈霖暗暗叫苦,心想二叔你这是不把丰生和的牌子搞臭不罢休啊!这么一搞,以后咱们一房还能在村里立足么?
“……不过我是不赞同他的做法的。我们是办厂做生意,不是官府支差,不能靠命令叫人家做事,你说对不对?”
“是,是,首长英明!”陈霖连连点头。
“所以我的想法是采用合作社。这个法子我们在海南用了很久了。大家合股来养蚕。”
合作社模式是元老院在农村推行的重要生产-经营模式。从最初的马袅盐场合作社,到后来的雷州糖业联营,在元老院治下的农村,天地会扶持了大量类似的机构。在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领域尤其多见,可以说是相当成熟的模式。
“我和你二叔也谈过。大致是我们成立一个合股公司……”
李幺儿简单介绍了一下具体的合作方案,方案并不复杂,无非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自领股。卖了生丝之后参与者根据占股比例进行分红。
“……这个法子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用过,大家反应都不错。我想在南沙应该也会推行的很顺利。尤其是我们还有你和你二叔的鼎力支持。”
李幺儿说这话的时候,十分认真地注视着陈霖。年轻人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
“小人一定效劳,分红不分红,其实小人也不是太在意,只要能让族人得以温饱,南沙恢复元气……”
这并不是陈霖忸怩作态,而是肺腑之言。
“呵呵,你说得真是有够一本正经的。”李幺儿忽然笑了,笑颜如花,仿佛少女一般,陈霖的心神不由地一荡,他赶紧收住,垂下目光分辩道:
“小人是真心话。”
“真心不真心,我也不在乎。”李幺儿笑道,“你有这个态度就好!”她叹了一声:“自古最难的就是做事。你若能全心全意的帮我做好这件事业,分红什么的确也不必在意了。”
出了缫丝车间。李幺儿又带他到了西跨院,参观这里改建的“织线车间”。
织物是通过纵向排列的经线和横向排列的纬线互相交织而成的。缫出来的丝并不能直接作为经纬线使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前道工序织成经纬线才能上织机织造。
织造丝织品所需要的经纬线大致需要经过翻丝、并丝、捻丝、浆丝、牵经、摇纡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在这里,李幺儿并没有引入什么新技术新装备――没有合适的动力机。所以里面的各项设备看上去制造精良,本质上和改良脚踏式缫丝机并无不同。陈霖一看,就大致明白改进在哪里。有些改进他过去也想到过,还画过图样给铁匠、木匠去看试做。结果要么是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了,看上去亦是一模一样,但是装上去之后却不能如他设想的那般运作,要么涩滞难行,要么运转不了多久便开裂折断。
澳洲人果然机巧无双!陈霖心想。但是对陈霖来说,眼前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又不仅仅是“机巧”那么简单。那个连接的轴臂,一模一样的东西,澳洲人能做得又细又韧,自己找最好的铁匠来造,却只能做得粗笨不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仅仅看那些木制部件,也能看出澳洲人做得和本地木匠做得差距极大。一样的东西,澳洲人做得部件要小得多,也精巧的多,甚至表面看着也比本地物件看着舒服。
“一样的物件,澳洲人做出来的就是与众不同。”陈霖由衷地说道,“小人着实佩服!”
“这算得了什么,”李幺儿见惯了土着的“震惊”,早已不以为意。不过陈霖和一般的土着不同,颇有见地。“你若到了临高,看到我们机械厂做出来的各种新设备,岂不是要五体投地了。”
“只可惜小人没有这样的福分。”陈霖叹道。
“去临高有什么难的,你既然是从广州来得,自然知道广州就有去临高的班船。虽说船票不便宜,以你的身价大约还不成问题。”
“首长说笑了。”陈霖道,“不是小人不想去,实在是这个眼前的烂摊子不能坐视不理……”他怕李幺儿误会,赶紧补充道,“丰生和如今虽是井井有条,整个南沙村却还破败不堪,族人村民开春后的营生也要谋划……”
“村民们的生活很艰难吗?”李幺儿虽到南沙已经几个月了,但是一直忙于改建工厂,和当地人打交道也多通过陈宣,南沙本地的情况所知甚少。
所谓冷盆法,并不是说在冷水中缫丝。而是把过去的煮茧缫丝一锅煮的工艺改为分别进行的两道工序。具体的工艺是准备两个盆,一个是煮茧的热盆,安置在灶头上,直接用柴火加热,用来煮熟蚕茧。和火丝法的煮盆不同,这里的盆要小,以小锅多次的煮少量蚕茧。可以仔细煮熟煮匀,避免下茧过多易煮过不匀。
虽然名为“冷”,实际盆中的水温也很高,只是较热盆略低。煮过的蚕茧被转移到冷盆里内进行缫丝。
冷盆丝的生丝质量大大优于火丝,古人所谓:“精明光彩,坚韧有色。”是生丝中的上品。陈霖赞赏不已的湖州丝大多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缫出的。
丰生和一直采用的是火丝法缫丝。倒不是陈霖父子不知道有冷盆法,而是采用冷盆法有相当的技术难度。
冷盆法虽然好,但是技术要领却比火丝复杂,难点在于如何为冷盆加热和保温。冷盆不能直接用柴火加热,在缫丝时候又要保证温度的均一性。多和煮茧用得热盆同灶,利用加热热盆的余火进行加温。外面还要敷上黄泥进行保温。不论是烧火的、缫丝的,都要对温度控制十分老到才行。
陈霖看不懂那些管路阀门,但是一个机位有两个盆他是看得懂的。澳洲人一来,直接就给改成冷盆了!
“首长,这是冷盆法?”
“不错,你知道?”李幺儿赞赏的点头。
“知道,先父也想过要用冷盆法,只是……”陈霖的父亲早年引进蚕种吃了亏,这缫丝上的改进便犹豫了。何况引入冷盆法要添置设备,增加人手――都是开销。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是要冒险的,你爹犹豫不决也正常。”李幺儿说,“不过冷盆法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很落后的技术了……”
陈霖心道这女子好大的口气!李幺儿却浑然未觉,兴致勃勃道:“在我澳洲的丝厂内,煮茧专用一口大锅,一次就可以煮成千上万的蚕茧。即能煮透,又不至于过火,个个茧子都煮得均匀。煮过之后再集中缫丝,毋须这般边打盆边缫。就说这丝车,丰生和的旧车一台只能缫一绪。这次我们改装的新车也只能缫三绪。可是在澳洲最好的丝厂内,一台丝车可以缫400个绪头。这么多的丝头,熟手只需要三个人就能照看得过来……”
李幺儿说得两眼放光,陈霖却满腹狐疑。心想这澳洲牛逼也不是这么吹得吧。一个人缫一百多个绪头,这是什么人才能忙得过来!再说一部车带400个绪头,就算天生神力也带不动。以他的见识来说,一个缫丝工脚踏缫丝,三绪是最多了。
看首长说得高兴,陈霖也不敢打断,直到李幺儿话音稍歇,他才赶紧插话打断:“首长,这些铁管都是做什么用得?”
“这些都是输送热水的管路。”
李幺儿解说了几句,陈霖马上就明白了:这缫丝车间的所谓“机气大偈”的最大改进并不是缫丝车和打盆模式,本质上它只是改良版的冷盆法。但是较之过去费心费力,烟熏火燎的一灶两盆式的打盆法,热水全部由一个大炉子供应,取消了灶头,原本只能一家一户一部车的缫丝就可以集中起来缫丝,而且一个炉子烧出来的水,热度也可以统一,不再需要专人烧火控制温度了。
过去自家的缫丝间有十个灶头,同时开十部车子,大家就觉得十分了得了,相比之下澳洲人一口气布置了一百部车子!看这架势,全香山的茧子都拿来缫都不成问题。这规模是不是铺得太大了?哪有这么多的蚕茧给她缫呢?再说工人又从哪里来呢?
自然了,自己那趋炎附势的二叔肯定会狐假虎威,拿着澳洲人的名义逼迫着村民把茧子卖给丰生和,多半又会逼迫村民来厂里干活,其中种种弊端不言而喻。想到这里他不觉得额头冷汗直冒。
李幺儿看他面色突变,不觉奇怪,问道:“你怎么了?”
“嗯嗯,没什么……”陈霖赶紧掩饰道,“我只是担心到时候没这么多的蚕茧收。”
“这个么,我准备一开春就自己养蚕,”李幺儿说道,“养蚕的地方我也准备了。自己养一部分,再收购一部分。你二叔说了,南沙村会全力帮着丰生和。各家蚕茧全卖给厂里,妇女们也来帮忙养蚕采桑,村里各家的桑叶优先供丰生和用……”
陈霖暗暗叫苦,心想二叔你这是不把丰生和的牌子搞臭不罢休啊!这么一搞,以后咱们一房还能在村里立足么?
“……不过我是不赞同他的做法的。我们是办厂做生意,不是官府支差,不能靠命令叫人家做事,你说对不对?”
“是,是,首长英明!”陈霖连连点头。
“所以我的想法是采用合作社。这个法子我们在海南用了很久了。大家合股来养蚕。”
合作社模式是元老院在农村推行的重要生产-经营模式。从最初的马袅盐场合作社,到后来的雷州糖业联营,在元老院治下的农村,天地会扶持了大量类似的机构。在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领域尤其多见,可以说是相当成熟的模式。
“我和你二叔也谈过。大致是我们成立一个合股公司……”
李幺儿简单介绍了一下具体的合作方案,方案并不复杂,无非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自领股。卖了生丝之后参与者根据占股比例进行分红。
“……这个法子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用过,大家反应都不错。我想在南沙应该也会推行的很顺利。尤其是我们还有你和你二叔的鼎力支持。”
李幺儿说这话的时候,十分认真地注视着陈霖。年轻人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
“小人一定效劳,分红不分红,其实小人也不是太在意,只要能让族人得以温饱,南沙恢复元气……”
这并不是陈霖忸怩作态,而是肺腑之言。
“呵呵,你说得真是有够一本正经的。”李幺儿忽然笑了,笑颜如花,仿佛少女一般,陈霖的心神不由地一荡,他赶紧收住,垂下目光分辩道:
“小人是真心话。”
“真心不真心,我也不在乎。”李幺儿笑道,“你有这个态度就好!”她叹了一声:“自古最难的就是做事。你若能全心全意的帮我做好这件事业,分红什么的确也不必在意了。”
出了缫丝车间。李幺儿又带他到了西跨院,参观这里改建的“织线车间”。
织物是通过纵向排列的经线和横向排列的纬线互相交织而成的。缫出来的丝并不能直接作为经纬线使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前道工序织成经纬线才能上织机织造。
织造丝织品所需要的经纬线大致需要经过翻丝、并丝、捻丝、浆丝、牵经、摇纡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在这里,李幺儿并没有引入什么新技术新装备――没有合适的动力机。所以里面的各项设备看上去制造精良,本质上和改良脚踏式缫丝机并无不同。陈霖一看,就大致明白改进在哪里。有些改进他过去也想到过,还画过图样给铁匠、木匠去看试做。结果要么是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了,看上去亦是一模一样,但是装上去之后却不能如他设想的那般运作,要么涩滞难行,要么运转不了多久便开裂折断。
澳洲人果然机巧无双!陈霖心想。但是对陈霖来说,眼前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又不仅仅是“机巧”那么简单。那个连接的轴臂,一模一样的东西,澳洲人能做得又细又韧,自己找最好的铁匠来造,却只能做得粗笨不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仅仅看那些木制部件,也能看出澳洲人做得和本地木匠做得差距极大。一样的东西,澳洲人做得部件要小得多,也精巧的多,甚至表面看着也比本地物件看着舒服。
“一样的物件,澳洲人做出来的就是与众不同。”陈霖由衷地说道,“小人着实佩服!”
“这算得了什么,”李幺儿见惯了土着的“震惊”,早已不以为意。不过陈霖和一般的土着不同,颇有见地。“你若到了临高,看到我们机械厂做出来的各种新设备,岂不是要五体投地了。”
“只可惜小人没有这样的福分。”陈霖叹道。
“去临高有什么难的,你既然是从广州来得,自然知道广州就有去临高的班船。虽说船票不便宜,以你的身价大约还不成问题。”
“首长说笑了。”陈霖道,“不是小人不想去,实在是这个眼前的烂摊子不能坐视不理……”他怕李幺儿误会,赶紧补充道,“丰生和如今虽是井井有条,整个南沙村却还破败不堪,族人村民开春后的营生也要谋划……”
“村民们的生活很艰难吗?”李幺儿虽到南沙已经几个月了,但是一直忙于改建工厂,和当地人打交道也多通过陈宣,南沙本地的情况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