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北宋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果你和萧处楠穿越到了北宋,你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经济繁荣**:北宋时期的经济非常繁荣,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如使用龙骨翻车和筒车灌溉,以及“踏犁”的使用。你们可能会在江南地区看到亩产米二至三石的丰收景象。
2. **科技发展**:北宋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圈,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年。你们有机会见识到当时的科技发明,如转轮藏、桨轮船等。
3. **文化艺术**: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文化艺术领域非常活跃。你们可以欣赏到宋词、宋画等艺术形式,甚至可能遇到苏轼、王安石等文人墨客。
4. **社会生活**:宋代的城市生活非常丰富,夜市发达,市民可以24小时自由外出,享受各种小吃和娱乐活动。
5. **政治变革**:你们可能会经历王安石变法,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军事冲突**:北宋与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冲突不断,你们可能会见证到这些战争的残酷,以及北宋的军事策略和边防情况。
7. **靖康之变**:如果你们穿越到了北宋末年,可能会亲历靖康之变,这是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
8. **法律制度**:宋代的法律制度较为完善,你们可以研究《宋刑统》等法律文献,了解当时的法律体系。
9. **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在北宋非常盛行,你们可以参观寺庙和道观,了解当时的宗教活动。
10. **商业贸易**: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你们可以在汴京的市集上看到各种商品的交易,体验当时的商业氛围。
这些体验将使你们对北宋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1]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2],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3]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4]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5]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6]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7],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 [8],占据世界比重的22.7% [9],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10]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万。 [11]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 [12],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13]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北宋开国功臣人物
共14个词条7.3万阅读
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开宝三年(970),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广州兼市舶使、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征范阳,任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扞北边。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雁门关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受诏撤军,并护送寰、朔、云、应等四州百姓随军内迁。在护送边民内迁途中,潘美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宋真宗时追封为郑王。明洪武 二十一年(1388)从祀于帝王庙。(概述图片来源)
高怀德
高怀德(926年~982年),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宋朝时期名将。唐末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高怀德出身将门。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随父出战,被辽军围于戚城,挟父突出重围,以功领罗州刺史。次年,任先锋都虞侯,跟随后周世宗柴荣于高平南败北汉,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高怀德率军胜于庐州城下,旋迁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开运四年(947年),后周世宗复攻寿州,高怀德擒其裨将,深受世宗赏识。后晋开运六年(949年),随世宗攻辽,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授宁江军节度使。后因拥立赵匡胤称帝,擢殿前副都点检,娶燕国长公主,加封附马都尉。建隆元年(960年)四月,高怀德与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石守信率前军平定李筠之乱。次年,高怀德罢殿前副都点检,迁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年),加同平章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跟随宋太宗灭亡北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高怀德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穆。
石守信
石守信(928年~984年),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五代、北宋时期将领。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战后,石守信因战功迁铁骑左右都校。显德三年(956年),从后周世宗征南唐,因战功迁殿前都虞候,后任殿前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史。后周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使。后石守信与赵匡胤等结为义社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时,石守信帮助其夺取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任其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归德军节度使。不久,又率军平定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叛乱,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后改授其为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拜中书令、行河南府尹、充西京留守。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宋太宗赵炅北征辽朝,授崇信节度使,进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徙镇陈州。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烈。
符彦卿
符彦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五代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官至太师、凤翔节度使,封爵魏王。前秦宣昭帝苻坚后裔,后唐秦王符存审之子,后周世宗柴荣、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出身将门,为后唐宣武节度使符存审第四子,所以军中称其为“符第四”。符彦卿十三岁便精通骑射,侍奉晋王李存勖,深受李存勖的宠爱,有出入晋王内室的权利。符彦卿御下有方,谦恭礼士,深受部众的拥戴。同光四年(926年),兴教门之变爆发,符彦卿为保护李存勖,率领十余人力战叛军,后李存勖遇弑,符彦卿悲痛欲绝,率众离开洛阳。开运二年(945年),符彦卿于阳城之战大破契丹,收获战马铠甲不计其数,逼使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单骑奔逃。符彦卿先后入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历任散员指挥使、吉州刺史、忠武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守太师,封爵魏王,符彦卿晚年闲居于洛阳,不问世事。开宝八年(975年),符彦卿薨逝,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谥忠宣王,宋太祖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符彦卿着有《人事军律》、《五行阵图》,如今已全部失佚。符彦卿爱护将士,勇而有谋,善于用兵。于嘉山、戚城、阳城、定州诸战役中多次与契丹交战,名震敌国,契丹太后述律平对其甚为忌惮。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史称“自(周)恭帝及(宋)太祖两朝,赐诏书不名”。《东都事略》亦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
北宋时期画家
共7个词条4.1万阅读
王希孟
王希孟(1096年—?),北宋晚期着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张择端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之一。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张择端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的北宋末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中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此画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实为中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传世,亦为艺术杰作。
文同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着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从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幼年随父徙居襄阳(今属湖北),自号海岳外史。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北宋五子
共5个词条3.6万阅读
邵雍
北宋着名理学家
周敦颐
儒家理学思想鼻祖
张载
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程颢
开创新儒学
北宋着名书法家
共8个词条2.4万阅读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佑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着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李晦
北宋时人,字显翁,初名燧卿,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咸淳二年(一二六六)进士。尝为外家尤氏后,得徧读尤氏抄书,兼精篆、隶、章草。家无宿舂,而好延宾客,忘势利,自号惠泉散吏。《书画徵》
周越
周越字子发,一字清臣,北宋山东邹平人,生卒年月不详。周越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断层的重建者,其门下出了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位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家。
柳瑾
柳瑾,汉族,字子玉。北宋着名书法家,善作诗及行草书。与东坡善。
北宋状元
共49个词条3.4万阅读
吕蒙正
吕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中国北宋政治家。吕蒙正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中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昇州。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为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吕蒙正以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兼修国史为宰相。淳化二年(991年),罢相。后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993年),以吏部尚书、平章事复为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再次罢相,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吕蒙正以左仆射、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再次拜相。咸平六年(1003年),以病罢,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后封徐国公、许国公。祥符四年(1011年),吕蒙正逝世,年68岁。
陈尧咨
陈尧咨(970年—1034年),字嘉谟,阆州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后迁居河南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北宋官员、书法家,左谏议大夫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年(1000年),考中状元,授将作监丞、济州通判,历任着作郎、右正言、知制诰、起居舍人、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治理河阳、澶州、天雄军。景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康肃。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5月14日),初名郊,字伯庠、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县(今河南省民权县双塔镇双塔村)。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举进士第一。次年,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明道二年(1033年),因废郭皇后事,与群官伏阁争不可得,坐罚金。景佑元年(1034年),同知礼部贡举。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知审刑院。改权判吏部流内铨,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宝元元年(1038年),诏为翰林学士,因李淑以其姓名进谗言,故改名庠,字公序。庆历元年(1041年),中宰相吕夷简计,出知扬州,进给事中、徙郓州。嘉佑三年(1058年),封莒国公。英宗即位,移镇武宁军,改封郑国公,出判亳州。请老,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宋庠好学,读书至老不倦,与弟宋祁俱以文学名世,以诗赋为学者所宗,时称“二宋”。布衣时,与宋祁曾同赋《落花》诗,皆脍炙人口。其诗学李商隐,属西昆体。其文多馆阁代言之作,雄才奥学,温雅瑰丽,集中名章隽句,络绎纷披。又善于文献校正之学,尝手校《国语》,撰《国语补音》3卷,今存。另有《掖垣丛志》3卷、《尊号录》1卷、《纪年通谱》12卷,文集合40卷,大多散佚。(概述图像取自1917年修《安徽新安宋氏宗谱》)
王拱辰
王拱辰(1012年-1085年),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开封府咸平县(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北宋时期大臣、诗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状元,出任怀州通判,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庆历新政,借故劾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及范仲淹,为公议所薄,外放治理州郡。嘉佑元年(1056年),拜三司使,出使契丹,因事受到弹劾,累迁定州知州。宋英宗即位,出任大名知府,两任三司使,拜御史中丞,论事强直。宋神宗继位,迁太子少保、宣徽北院使。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应天府,判河阳,迁中太一宫使、宣徽南院使,赐金方团带。极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辞恳切。宋哲宗即位,加为检校太师,安武军和彰德军节度使。元丰八年(1085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着有《文集》70卷,今已散佚。
北宋太子太保
共5个词条4992阅读
吕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的弟弟。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后晋时期,凭借父荫,候补千牛备身。后周时,担任着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清廉俭约,百姓安宁。宋太宗即位,充任开封府判官,因事贬为商汝司户参军,迁太常丞,出任蔡州知州,政绩良好,历任开封知县、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大理少卿,拜右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卫尉少卿、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得大体,清简处事,“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驾崩后,力挫阴谋,扶立宋真宗即位,担任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时年六十六,获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韩亿
韩亿(972—1044年),字宗魏,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北宋名臣,宰相王旦的女婿。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起家永城知县。景德二年(1005),担任任陈、郓、许诸州通判,历任知洋州、知相州、侍御史、河北转运使、知青州、判大理寺、枢密直学士、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佑四年(1037年),授参知政事,出任应天知府,累迁尚书左丞。庆历二年(1042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韩亿去世,时年七十三,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献(一作忠宪)。有文集十卷,已佚。(概述内图片来源:)
苏颂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中国北宋中期官员,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出身闽南望族,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授宿州观察推官。此后长期在馆阁供职,广涉古籍,留心医学。嘉佑六年(1061年)后多次出知地方,治绩斐然,并两次出使辽朝、三任馆伴使。宋神宗时曾参与元丰改制。宋哲宗即位之初,历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丞,至元佑七年(1092年)升任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宰相。他执政时量能授任,务使百官守法遵职。同时不立党援、以礼自持,故能于哲宗亲政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徽宗时进拜太子太保,封赵郡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逝世,终年八十二岁。获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苏颂博学多才,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因其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故而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有《本草图经》《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作品传世。今人辑有《苏颂全集》。(概述图来源)
盛度
盛度(968年-1041年),字公量,安徽铜陵人,。北宋大臣,度支郎中盛豫的儿子。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及第,起家济阴县尉,历任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郎,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天禧二年(1018年),入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景佑二年(1035年),拜参知政事。景佑四年(1037年),迁知枢密院事。数度起落,以太子少傅致仕,庆历元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肃。浏览疆域,参知汉唐故地,绘有《西域图》《河西陇右图》,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注释御集,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以及中书、翰林二制集。
北宋二十四路
共24个词条3.5万阅读
京畿路
京畿路,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置,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以朝廷直辖的开封府,并析京东路曹州、京西路陈州、许州、郑州、滑州来属,治开封府陈留县(在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至和二年(1055年)废京畿路,开封府仍由朝廷直辖,曹州仍属京东路,陈州、许州、郑州、滑州仍属京西路; 崇宁四年(1105)复置京畿路,以朝廷直辖的开封府来属,同年析京西北路的颍昌府、郑州、河北东路澶州,并置拱州来属;设四辅,以拱州为东辅、颍昌府为南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靖康二年(1127)沦于金国,废京畿路; 建炎元年(1127)复归宋,三年(1129)仍沦于金国;绍兴七年(1137)宋金议和归宋,八年(1138)仍沦于金国,九年(1139)宋金议和仍归宋,复置京畿路,十年(1140)仍沦于金国。
京东东路
京东东路,是中国北宋(960年-1127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位于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东部。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15路。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京东东路治所在青州(益都)。 建炎年间全境沦于金国,京东东路建制废除。金国在此设置山东东路。
京东西路
京东西路是中国北宋(960年-1127年)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地处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东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初置京东西路安抚使。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南路是中国宋朝(960~1279年) 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治所在襄州(今襄阳境内)。
北宋帝王年号
共35个词条14.3万阅读
建隆
起讫时间:960年—963年
乾德
起讫时间:963年—968年
开宝
起讫时间:968年—976年
太平兴国
起讫时间:976年—984年
北宋铜钱的种类
共35个词条9839阅读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为宋开国钱。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钱币:“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 钱文仿八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铁钱十当铜钱一。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行,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隶书、篆书对钱形制
淳化元宝
淳化元宝是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的钱币。相传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分真、行、草三种书体,顺时针旋读,光背。
至道元宝
至道元宝钱是古代的一种钱币,其径2.5厘米,重3.8克,书体分真、行、草三体。该钱青铜质,钱体呈熟旧的黑色氧化层,与旧钱谱记载的其钱直径和重量相符。
北宋太尉
共13个词条1.3万阅读
向敏中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人。北宋初年宰相、外戚,符离县令向瑀的儿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授吉州通判,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受任至后,谢绝宾客,门庭寂静,得到了宋真宗的称赞。之后,因购宅争妻事件,外贬户部侍郎、知永兴军,治理多个州郡,尽心于民事,以勤于政事、老成持重而闻名。晚年多病,屡次请辞不得,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左仆射。天禧四年(1020年),向敏中去世,享年七十二,获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简”,凭着曾孙女向皇后的地位,累赠燕王。着有文集十五卷,今已佚。
王汉忠
王汉忠(949年—1002年),字希杰。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初期将领,王汉忠出身宋太宗藩邸,膂力过人、身形魁梧,为人豪放不羁,擅长骑射。太宗时期,历任殿前指挥使、东西班指挥使、宾州团练使、侍卫马军都虞候、殿前都虞候等职,参与攻取北汉、抵御契丹。宋真宗即位后,王汉忠升任高阳关都部署、威塞节度使。契丹南侵至中山时,王汉忠率军迎击,颇有斩获。因功加殿前副都指挥使兼保静节度使。官至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咸平五年(1002年),王汉忠获罪被贬为左屯卫上将军、知襄州,不久后突发暴病去世,年五十四。获赠太尉。
曹翰
曹翰(924年—992年),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东)人,北宋初年名将。曹翰初隶后周世宗帐下,从征高平与瓦桥关。转仕北宋后,又从平李筠之叛。乾德二年(964年),为均州刺史兼西南诸州转运使,督运军饷供应入蜀大军,先后参预镇压全师雄及吕翰领导的叛乱。开宝年间,主持塞河有成绩。又参与平南唐,攻克江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从太宗灭北汉,旋从攻契丹。次年,为幽州行营都部署。以私市兵顺,流锢登州。雍熙年间,起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分司西京。淳化三年(992年),曹翰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毅。
程戡
程戡(997年-1066年),字胜之,河南封丘县人。北宋大臣、诗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及第,起家泾州观察推官,历任起居舍人、知谏院、三司户部副使,先后治理渭州、归州、凤翔、永兴军、瀛州、益州各地。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出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位列执政。不睦于枢密使宋庠,外调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延州知州。宋英宗即位,出任安武军节度使,册封魏国公,镇边年久,熟习边事,甚有显绩。治平三年(1066年),程戡去世,时年七十(一作七十七),获赠太尉、陈国公,谥号“康穆”。
中文名
北宋
外文名
the Song dynasty
别 名
宋
时间范围
960年 至 1127年 [1]
帝 王
赵匡胤、赵光义、赵恒等
都 城
东京开封府
主要城市
西京河南府 南京应天府 北京大名
语 种
汉语
货 币
通宝钱、交子
所属时期
宋朝
人口数量
万(1124年)
主要民族
汉族
国土面积
280万平方公里(1111年)
开创者
赵匡胤
目录
1国号
2历史
?北宋开国
?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各地起义
?靖康之变
3疆域
?领土范围
?行政区划
4政治
?中央制度
?文人治国
?选官制度
?司法
?京都
5军事
6经济
?农业发展
?手工产业
?商业发展
?城乡集镇
?赋税制度
7文化
?文学
?书画
?史学
?哲学
8科技
?火药
?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百科着作
?天文历法
?医学
?数学
9民族
?契丹
?西夏
?回鹘
?吐蕃
?大理
?壮族
10外交
11社会
?节日
?饮食
?娱乐
?人权
?人口
12帝王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14]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 [15]尊称为大宋。由于疆域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称之为北宋。
历史
播报
编辑
北宋开国
宋太祖赵匡胤 [16]
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当后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 [17]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18]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此时,赵匡胤已经掌握军队大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 [18]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刺史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 [18]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驿兵变。
赵光义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19]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19]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 [20]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 [21],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22]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庆历二年(1042年),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这次结盟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地七百里。 [22]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22]
百科x混知:图解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庆历四年(1044)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23]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23]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23]
熙宁变法
宋神宗像
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到开封,主持变法工作。熙宁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变法派形成了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体系。赵顼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宁二年以后陆续实行。 [24]
熙宁二年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订变法。概括而言,新法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即“富国”和“强兵”。 [25]
熙宁变法
富国方面
青苗法 [26]
农田水利法 [27-29]
募役法 [28] [30]
市易法 [31-32]
方田均税法 [33]
强兵方面
置将法 [34]
保甲法 [35]
其他
另外,王安石还编纂了《三经新义》,颁布天下。通过对儒家《诗》、《书》、《周礼》的重新注释,为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王安石 [36]
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佑年间,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复了原先的统治方式。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24]
新法客观上符合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对地压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这一斗争最后是失败了。而且后来演变成官僚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完全失掉改革的意义。新旧党人的纷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24]
此后,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试图改变对外被动挨打的弱势,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 [24]
元丰年间,由于北宋两次对西夏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宋神宗遂于元丰八年(1085)忧忿而死。
宋神宗死后,他年方十岁之子宋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废掉,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称“元佑更化”。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为相,恢复新法。 [24]
各地起义
宋江起义 [37]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面对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开始整顿朝政。可是一年以后,逐步懈怠政务,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4]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有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宣和元年(1119)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宣和三年(1121),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4]
由于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方腊于宣和二年(1120)10月率众在今安徽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宣和三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 [38]
百科x混知:图解方腊
靖康之变
宋徽宗 [39]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39]
当辽朝在金兵的进攻下,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成熟。于是,重和元年(1118)宋廷以买马为名,遣使从登州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宋再遣赵良嗣等使金,遂与金订立“海上之盟” [40]。 [39]
辽朝灭亡后,金朝即乘胜侵犯北宋。东京城破,开封军民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提出“和议”,向宋王朝勒索 [41]。宋钦宗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刮宋朝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 [39]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开封人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42]
百科x混知:图解靖康之变
宋钦宗像 [39]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39]
靖康二年,徽钦二帝及在开封的宗室3000余人被金兵掳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被委派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在应天登基,金兵继续追杀,他逃到了扬州,后来又被逼无奈,出海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市)落脚,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建立了南宋,是为宋高宗。徽、钦二帝被掠去后,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 [39]
疆域
播报
编辑
领土范围
北宋地图(公元1111年)(14张)
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拓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宋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1104)宋廷置陇右都护府收复河湟,宣和三年(1121)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宣和五年(1123)宋室重金向金国赎回幽云七州 [5],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且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时用武人。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无法与朝廷对抗。
行政区划
北宋行政区划
京畿路
东京开封府,滑州
京西南路
金州,房州,均州,邓州,唐州,襄州,郢州,随州
京西北路
西京河南府,颍昌府,孟州,郑州,汝州,陈州,蔡州,颍州
京东东路
齐州,淄州,青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
京东西路
南京应天府,兴仁府,兖州,徐州,单州,郓州,濮州,济州
河北东路
北京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州,清州,雄州,棣州,滨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河北西路
真定府,怀州,卫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赵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河东路
太原府,隆德府;晋州,绛州,泽州,汾州,隰州,石州,丰州,府州,麟州,代州,岚州,宪州,忻州,辽州
永兴军路
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环州,庆州,宁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陕州,解州,同州,华州
秦凤路
凤翔府;秦州,会州,巩州,岷州,阶州,成州,凤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
成都府路
威州,茂州,绵州,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简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潼川府路
潼川府,遂宁府,果州,资州,普州,昌州,叙州,
梓州路
资州,普州,梓州,荣州,戎州,祥州,泸州,纯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利州路
兴元府;三泉;文州,龙州,剑州,利州,兴州,洋州,巴州,蓬州,阆州
夔州路
夔州,达州,开州,万州,施州,忠州,涪州
荆湖南路
荆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荆湖北路
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沣州,岳州,鄂州,安州,复州,归州,峡州
广南东路
连州,广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广南西路
桂州,贺州,昭州,梧州,浔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琼州,高州,化州
容州,藤州,象州,贵州,柳州,宾州,宜州,观州,钦州
福建路
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
江南东路
江宁府,宣州,徽州,信州,饶州,江州,池州,太平州,南康军,广德军
江南西路
洪州,筠州,袁州,抚州,吉州,虔州
两浙路
杭州,苏州,润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衢州,婺州
淮南东路
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扬州,泰州,通州
淮南西路
寿州,濠州,和州,庐州,光州,黄州,舒州,蕲州
云中府路
云中府,武州,应州,蔚州,奉圣州,归化州,儒州
燕山府路
燕山府,涿州,檀州,平洲,易州,营州,顺州,景州,蓟州,经州
政治
播报
编辑
中央制度
范仲淹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宋朝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文人治国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
由于宋代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太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前朝都大。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选官制度
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宋朝科举现场
北宋建国后,就逐渐采取许多措施,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 [43]
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沼帔数量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臣仆,便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43]
司法
五代时期谈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镇跋扈,任意杀伐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虚设。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京都
北宋都城地图
赵匡胤定都开封,称东京,从旧制设西京河南府(洛阳),宋真宗设南京应天府(商丘)为陪都,宋仁宗设北京大名府。此后,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首都东京、西京和南京人口均超过一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军事
播报
编辑
百科x混知:杯酒释兵权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避免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首先在军事方面,建隆二年(961年),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将对军队的控制,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同时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44]
三衙的将领则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使宋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 [3]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纲 [45]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44]
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边境上只屯驻较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逐渐采取被动防守的方针。宋太宗曾这样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46]” [47-49]
经济
播报
编辑
农业发展
生产技术的进步
宋代越窑青瓷粮仓
北宋时期,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车赋》有“器以象制,水以轮济”之句,就反映了这种有轮轴、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动的筒车。北宋政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相当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 [3]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中耕农具较多,表明了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农民还很注意积肥和施肥。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土壤的性质不同,应施用不同的粪肥。所谓“用粪如用药”。当时对作物栽种的深浅疏密与产量高低的关系,也有所认识。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着,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3]
水利
宋太宗时,在河北地区修作陂塘,并修筑长六百里的堤堰,设置斗门,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丰收。 [50]
南方地区水利兴修的成绩更为显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扞海堰、浙江扞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如钱塘江堤前后修筑多次,以真宗时所修最有成效。这次修筑,吸收五代时的经验,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余顷,年久堙废。 [50]
宋哲宗时,苏轼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农田均获其利。此外,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也是当时着名的工程。木兰陂有宽80米,高10余米,长160余米的大坝,可拦洪、蓄水、排灌,使万顷农田旱涝保收。仍十分坚固,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51-52]
因地制宜
北宋农民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边开垦出大片良田。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如着名的芜湖县(今属安徽)万春圩即有田十二万七千亩。此外,农民们还造出许多新型的田地,如山田、淤田、沙田、架田等。太宗时,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余顷。真宗时,增至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以后也不断增加。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着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
手工产业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汴绣、宋绣尤为着名。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 [53]生产技术发展显着,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 [54]
瓷器
宋朝瓷器图片(2张)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55]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着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章生一的哥窑及其弟章生二的弟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
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 [56]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采矿冶炼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江西信州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安徽繁昌冶铁遗址中,有高约2米,面积达750平方米的废铁堆,反映了当时冶炼的规模。在开采冶炼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计算,可推知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两,产量都超过唐朝数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丝质产业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漕运造船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官营作坊以造漕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及游船。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北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势。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舱,中舱又分四堂。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着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北宋漕运四渠图 [95]
工匠地位的变化
北宋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
刻有散曲《极相思》的宋代瓷枕 [57]
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在北宋只作为辅助之用,他们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些情况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商业发展
白银和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北宋的纸币有交子、钱引和小钞三种。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32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每年就达到80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1073),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1021年(天禧五)为多两,到宣和二年(1120)为1860万两。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货币
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冬,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借口商人争讼不息,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但钱引不备本钱,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
商税专卖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日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到仁宗时,即增加到2200万贯。
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城市经济
唐代开始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周围,北方叫“集”,南方叫“墟”。农村中也出现定期举行的小市。
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城市从唐代的十多个增加到四十多个。其中开封、洛阳、杭州、扬州、大名、应天(今河南商丘)、苏州、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长沙)、泉州等都是着名的繁华都市。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最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万,城中店铺林立,计有六千四百余家,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市场上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奇珍异宝,无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区,交易只能在市里进行,而且只能在白天进行,入夜即止。北宋时,开始打破了“坊”、“市”和昼夜的界限。开封市内,商店可以随处开设,而且有了夜市和晓市。当时开封市内还出现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和说书、唱戏的,热闹非常。
广告竞争
宋朝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竞争,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多数商家利用“广告”进行角逐。宋代商人拥有较强的广告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追求经济利益,客观原因在于他们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商人们在广告上大做文章,宋代出现了诸如“声响广告、商品展示类广告、悬挂式广告、媒介广告、节日广告”等一系列的广告形式。 [58]
海外贸易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北宋除广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秀州(今浙江嘉兴)五地设市舶司,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达六十三万贯,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金属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象牙、珠宝等。
宋代远洋航行的海舶,无论是船体构造还是经营规模,抑或成员人数都很庞大。船内作业的劳动编成,也截然分化。宋元时期中国造船业异军突起,所造船舶规模大,数量多。根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江海船舰》的记载,大型中国海舶载重达1万~1.2万石(500~600吨),同时还可搭载500~600人。中型海舶载重2000~4000石(100~200吨),搭载200~300人。 [59]
城乡集镇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赋税制度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北宋的田税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每年夏秋各征收一次(沿袭唐朝的两税法)。北方各地大致每亩中等土地可收获一石,须纳官税一斗。江南各地由于产量较高,每亩须纳税三斗。唐代的两税法是按资财多少征税的,而宋代则是按土地面积定额征税的。秋税,是在秋熟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是以收钱为主,或者折纳绸、绢、绵、布。 [60]
按亩征税是征税的基本标准,但是在实际征收时,还有所谓“支移”、“折变”的计算,从而提高了实际征税的税额。“支移”就是在征收秋税时,要求农民运至指定地点交纳,如果农民不愿随长途运输之劳,就要多交一笔“支移”,也就是“脚力钱”。“折变”就是在征收夏税时,钱物辗转折变,也提高了实际交税额。 [60]
官田招佃农耕种,由政府收取地租,称为“公田之赋”。但官田本身无人交纳秋夏二税,往往又把二税加到佃农头上,加重地租数量,即所谓“重复取税”。 [60]
北宋的身丁税规定,男子20岁为丁,60岁为老。凡是20岁至60岁的男丁,都要交纳身丁税,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 [60]
北宋承袭五代十国的苛捐杂税,以类合并,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须随同两税输的。 [60]
和籴是官府强制收纳民间粮米;和买是官府强制收购民间布抽。在实行和籴与和买之初,是按土地多少,分别派定强制征购的数量,并付给一引起价款,到后来,则都是“官不给钱而白取之”。 [60]
文化
播报
编辑
参见:宋朝文化
北宋散文家苏洵。与其子合称“三苏”。 [61]
北宋是个非常奇特和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国和西夏对抗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虽然十分繁荣,但北宋政府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由于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被历史学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贫弱的一个朝代”。
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在北宋表现出来。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登峰造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文学
参见:宋词
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北宋文坛群星荟萃,明代学者宋濂称:“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韩愈、柳宗元为唐人,其余六人均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宋代诗歌成就虽比不上唐诗,却另有特色。宋诗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李清照、苏轼、欧阳修、柳永
宋朝的词作品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而北宋词人众多,佳篇迭出,可以说是词的鼎盛时期。北宋着名词人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范仲淹、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等。
书画
清明上河图-图册(20张)
北宋涌现了许多着名书法家和画家。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称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众人所长独出己意创造的“瘦金书”也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北宋画家早期有李成、范宽、燕文贵、文同等名家,中后期有苏轼、李公麟、张择端、米芾、米友仁、赵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画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的艺术水平。画作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东京开封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史学
参见:《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这两部史籍都是纪传体史书,这种体裁的史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要内容。《新唐书》由欧阳修主持编写,《新五代史》则是欧阳修以一己之力私撰的。
《新唐书》不仅补了《旧唐书》之缺,对了解唐朝史书,也颇有帮助。《新五代史》相对《旧五代史》而言,取材广泛,叙事生动。加上欧阳修文笔简净,因而更有可读性。
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62]
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更高,他和太史公司马迁并称“两司马”,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和总结性作品。《资治通鉴》共294卷,上起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公元前403),下迄五代之末(公元959),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该书“详于理乱兴衰”,在取材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顾炎武把《资治通鉴》视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哲学
参见:理学
北宋在哲学领域远超唐代,出现了一批理学家。理学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因理学家着重探讨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称为道学。北宋初期,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 [63]、张载 [64]、邵雍 [65]、程颢、程颐 [66]。
科技
播报
编辑
火药
火药从晚唐开始逐渐应用于战争 [67],北宋在汴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器,后经由西亚各国传入欧洲。
指南针
指南针在北宋逐渐应用于航海,当时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的技术,人造磁铁的磁性比天然磁体要稳定得多。
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在北宋时有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
活字印刷术
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帝都汴梁、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造纸术
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百科着作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着的笔记体着作,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天文历法
宋朝天文学家苏颂创建了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沈括创制“十二气历”。这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制度,既简单,又便于各种生产活动,但在传统力量极为浓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现代行用的公历,其实质与十二气历相似。
医学
宋代是中国古代儿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出现了被誉为“儿科圣手”的儿科专家钱乙,而且对天花、麻疹、惊风、疳积,已有较明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唐代以前称战伤为“金创折疗”,并无明确的外科、伤科之分。到了宋代,外伤科的名称才明确起来,也有了“专门接骨”的医生。
数学
沈括的《积隙术和会圆术》。沈括在数学的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许多成就,《隙积术和会圆术》记所记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就是他的两大重要研究成果 [68]。沈括的研究开了中国垛积术研究的先河。会圆术是计算圆弧的弦、矢(弧的高)与孤长间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在中国数学史上,沈括第一个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长的近似值。
民族
播报
编辑
北宋和唐的民族政策不同,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都城在临潢(内蒙巴林左旗附近)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都城在兴庆(宁夏银川市)。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
契丹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把契丹贵族势力逐出长城,可是全都失败了。对党项贵族的战争也多失利,民族矛盾相当严重。
从宋对辽、夏的关系来说,每次战争的结果,宋方都是屈膝求和,并奉献出大量的银、绢。如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南)附近,后于景德二年(1005)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宋方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岁币”。
西夏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订立和约。宋万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叫做“岁赐”。契丹乘机要挟,宋方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先后合计五十万两匹。
宋夏和约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二十多年。到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西夏又开始挑衅,战争又不断地在进行着。战乱使黄河北面的农民遭到迫害,弄得无家可归,到处流浪。
回鹘
回鹘(hu胡)即唐之回纥。唐末,回鹘政权衰落,为黠戛斯(即吉尔吉斯)人摧毁。少部分回鹘人移居唐的边境,绝大部分分三支向西南迁徙:一支南移河西地区,称河西回鹘:一支西去西域,以西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另一支远徙葱岭以西,称葱岭西回鹘 [93]。
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分布在甘(今甘肃张掖)、沙(敦煌西)、凉(武威)、秦(天水)等州和贺兰山、额济纳河一带,以甘州为中心,亦称“甘州回鹘”。后来西夏兴起,攻占了甘、凉、瓜、沙等州,河西回鹘又附属于西夏。西夏为蒙古灭后,河西回鹘又归属蒙古。
西州回鹘
西州回鹘在立足之后,向西扩展。北宋初年,其辖境已经西至龟兹(新疆库车),东邻沙州,北越天山,南至大漠。它在这一地区建立了高昌封建政权,都于高昌(吐鲁番东南)。西辽建立后,高昌政权成了西辽的附庸,西州回鹘改称畏兀儿。蒙古兴起后,又归附于蒙古。
葱岭西回鹘
葱岭西回鹘主要分布在今楚河(在今中亚地区)一带和中国新疆西部。北宋初,其势力逐渐强盛,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首都在八剌沙衮城(中亚托克马克东南)。十二世纪末,为西辽所灭。
喀喇汗国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狩猎。其文化较发达,重要城市喀什噶尔(新疆喀什)是中亚着名的文化中心。
吐蕃
晚唐,吐蕃内部纷争,政权瓦解,分裂为众多部族,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各有首领,不相统属,散布在今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等地。其中一些部族相继归附于中原王朝,称作“熟户”,其余的称作“生户”。北宋建立后,同吐蕃各部基本上保持友好关系。
十一世纪初,居于今青海东部的吐蕃唃厮罗部逐渐兴起,成为吐蕃最强大的部族,在宗哥城(今青海西宁东南)建立政权,辖有湟水流域及今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唃厮罗接受宋廷的封赐,与宋保持密切关系,对抗西夏。治平二年(1068),唃厮罗死。其子孙继续奉行与宋修好、抗击西夏的政策,政权延续约百年,后因内讧而崩溃。
大理
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政权。它以洱海地区为中心,辖有今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境,分为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境内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大理政权承袭了南诏以来的各项制度,实行封建农奴制的统治。对外同四邻基本上没有武装冲突,因此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相当发达。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大理人还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本国内通用的文字,叫“白文”或“僰(bo勃)文”,流传了二百多年。
北宋初年,大理与宋朝之间基本上没有往来。熙宁九年(1076),大理遣使向宋贡献地方产品。政和七年(1117),又向宋贡马及麝香等。宋徽宗封其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从此双方往来增多。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很活跃。
壮族
早在唐朝以前,壮族(旧作僮族)人就聚居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越南交界的地方,一般称之为“西南蛮”或“广源蛮”,有时也泛称为“溪峒蛮”。唐朝在这些地区先后设置了五十多个羁縻州县,以壮族首领为长官。北宋把岭南地区划分为广南东、西二路,壮族聚居地在广南西路,宋政府仍在这里设置羁縻州、县、峒 [94]五十余所,由壮族部落首领任知州、知县、知峒。壮族以农业为主,多种植水稻,矿冶业和纺织业也有相当规模。
外交
播报
编辑
参见:宋朝外交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地区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东南地区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宋朝的外交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南亚、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非洲的索马里。
社会
播报
编辑
节日
北宋时期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各节日活动的内容也愈来愈多,而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节日自然过得更加隆重、欢快,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刻有散曲《落梅风》的宋代束腰三彩枕 [57]
当时东京人每年要过的节日很多,诸如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都会放几天假,另外,每年也都会有两个以上的“黄金周”。跟现代不一样的地方是,宋朝的黄金周比较多, [96]七天长假有五个,分别 是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换言之,相当于可以过五个“黄金周”。 [69]在以上众多的节日中,“都城以冬至、元旦、寒食为三大节” [70],节日过得格外隆重。
饮食
宋朝时中国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饮食业在北宋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北宋的饮食文化对中国国的饮食行业有很大的影响。 [71]不但有酒楼和分茶店等,也出现极为兴盛的夜市,仍影响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 [72]
北食
馒头、包子、饼是北方人的主食,虽然南食及川饭在汴京流行,但并没有影响北食的主导地位。 [72]汴京有许多北食店如徐家瓠羹店、马家羹店、史家、桥头贾家瓠羹店,都是以卖羹为主的食店,《东京梦华录》记载,头羹、石髓羹、石肚羹等等。馒头有“在京第一”的万家馒头、孙好手馒头,包子有王楼山洞梅花包子、鹿家包子等包子馒头店,吃食有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太学馒头等名目。另外还有油饼、胡饼店,油饼店,则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则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髓饼、新样满麻。 [73]这些饼店的规模很大,而制作也非常专业化。 [72]
南食
南食店所售,则有鱼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等等,这些饮食店,“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坐次,菜蔬精细,谓之造斋,每碗十文,面与肉相亭,谓之合羹,又有单羹,乃半个也。旧只用匙,今皆用箸。 [74]”这些南食店以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而相国寺之北甜水巷内的“南食最盛”。 [72]
川饭
至于川饭店所售,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等等。 [72]
酒楼文化
北宋,城市完成了由里坊制向厢坊制的转变,坊墙被拆除,城市空间格局由封闭的里坊式演变为开放的街巷式。士庶可以沿街开店,市民宅第与酒楼、店铺混杂交错。 [75]
北宋汴梁的大小酒楼不计其数,宋人把大酒楼叫酒店上户或正店,小酒店叫脚店。宣和年间最着名的正店是三酒楼。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中着名的有曲院街街南的遇仙酒楼,州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金梁桥下刘楼,曹门蛮王家、乳酪张家,州北八仙楼,戴楼门张八家园宅正店,郑门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灵宫东墙长庆楼。 [76]也有资料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欣乐楼、和乐楼、丰乐楼。 [75]
娱乐
瓦舍
正在听书的宋人 [77]
北宋时期,人们把商业性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设置的剧场称作“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勾栏”的名称被专指为演出场所。北宋汴京遍布瓦肆。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另外还有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瓦肆主要分布在御街至杀猪巷、马行街、潘楼街、右掖门外街巷等。 [78]
小唱
这种演唱一般是歌者一人执拍板清唱,有的也用若干简单乐器如筚篥、琵琶、箫、笙、方响等伴奏。歌者有男有女,但以女性为主,宋人且以女性演唱为本色。“小唱”是宋代最普遍的演唱形式,从市井勾栏瓦合的商业表演到皇家宫廷宴会、官府宴会、士大夫雅集宴会,以至于士人家宴,无不采用。京瓦伎艺有“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 [79]这都是擅长“小唱”的着名歌妓。“小唱”这种唱词形式大受听众欢迎,在勾栏伎艺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商业性质也非常鲜明。 [80]
嘌唱
嘌唱是“凡今世歌曲,比歌郑、卫又为淫靡,近又即旧声而加泛滟者名曰嘌唱”。 [81]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时,有“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在汴京瓦肆中活动。 [79]在北宋末年,“嘌唱”已经与杂剧、说话等伎艺一起,成为瓦肆勾栏和上流社会中一门很重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了。 [82]
“嘌唱”的演唱特征“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 [83]一方面“嘌唱”有鼓板等乐器伴奏,显得很热闹,另一方面,“嘌唱”在演唱方面又“驱驾虚声,纵弄宫调”(即添加“泛艳”),显得纵情恣肆,声乐结合起来,自然给人一种急管繁弦、活泼恣纵的“淫靡”之感,但它贴近市民的现实生活,以至于“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即为一类),成为在瓦肆勾栏和街头巷尾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艺术。 [82]
杂剧
杂剧
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宋代的“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代表人物有张翠盖、张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等。 [84]
傀儡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北宋时期的傀儡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85]
影戏
影戏,亦称“影灯戏”。用纸或皮剪作人物形象,以灯光映于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戏剧,是一种优美的民间戏曲艺术,起源于唐,繁荣于宋 [86-87],在宋朝的时候,皮影戏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盛行的戏剧艺术。 [88]
人权
宋朝骑马图
在整个帝制时代,宋朝的自由化程度算是最高的,政府压在百姓头上的税赋和徭役负担虽然沉重,却在人身权利上给平民松绑,允许民众自由流动,也允许自由集会。当时法律上对民间结社和集会的限制极少,根据《宋刑统》记载,只找到一条针对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说明除了不能扰乱公共秩序之外,绝大多数集会都是被允许的,事前不需要向有关单位申请,事后也不需要找有关单位汇报。 [89]
宋朝立国的320年间,也不是没有民众造反,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唯独没有亡于内乱。 [90]
人口
太平兴国五年(980)全国有户、约达3210万人 [91],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全国有户、口 [92],学者考虑到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故认为当时实际人口达万,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现靖康之乱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全国约有2340万户、万人。 [11]
帝王世系
播报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宋太祖
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976
建隆
乾德
开宝
宋太宗
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光义
976—997
太平兴国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宋真宗
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宋真宗
997—1022
咸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兴
宋仁宗
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
1022—1063
天圣
明道
景佑
宝元
康定
庆历
皇佑
至和
嘉佑
宋英宗
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宋英宗
1063—1067
治平
宋神宗
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宋神宗
1067—1085
熙宁
元丰
宋哲宗
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宋哲宗
1085—1100
元佑
绍圣
元符
宋徽宗
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宋徽宗
1100—1125
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
政和
重和
宣和
宋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宋钦宗
1125—1127
靖康】
如果你和萧处楠穿越到了北宋,你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经济繁荣**:北宋时期的经济非常繁荣,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如使用龙骨翻车和筒车灌溉,以及“踏犁”的使用。你们可能会在江南地区看到亩产米二至三石的丰收景象。
2. **科技发展**:北宋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圈,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年。你们有机会见识到当时的科技发明,如转轮藏、桨轮船等。
3. **文化艺术**: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文化艺术领域非常活跃。你们可以欣赏到宋词、宋画等艺术形式,甚至可能遇到苏轼、王安石等文人墨客。
4. **社会生活**:宋代的城市生活非常丰富,夜市发达,市民可以24小时自由外出,享受各种小吃和娱乐活动。
5. **政治变革**:你们可能会经历王安石变法,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军事冲突**:北宋与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冲突不断,你们可能会见证到这些战争的残酷,以及北宋的军事策略和边防情况。
7. **靖康之变**:如果你们穿越到了北宋末年,可能会亲历靖康之变,这是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
8. **法律制度**:宋代的法律制度较为完善,你们可以研究《宋刑统》等法律文献,了解当时的法律体系。
9. **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在北宋非常盛行,你们可以参观寺庙和道观,了解当时的宗教活动。
10. **商业贸易**: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你们可以在汴京的市集上看到各种商品的交易,体验当时的商业氛围。
这些体验将使你们对北宋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1]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2],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3]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4]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5]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6]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7],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 [8],占据世界比重的22.7% [9],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10]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万。 [11]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 [12],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13]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北宋开国功臣人物
共14个词条7.3万阅读
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开宝三年(970),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广州兼市舶使、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征范阳,任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扞北边。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雁门关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受诏撤军,并护送寰、朔、云、应等四州百姓随军内迁。在护送边民内迁途中,潘美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宋真宗时追封为郑王。明洪武 二十一年(1388)从祀于帝王庙。(概述图片来源)
高怀德
高怀德(926年~982年),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宋朝时期名将。唐末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高怀德出身将门。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随父出战,被辽军围于戚城,挟父突出重围,以功领罗州刺史。次年,任先锋都虞侯,跟随后周世宗柴荣于高平南败北汉,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高怀德率军胜于庐州城下,旋迁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开运四年(947年),后周世宗复攻寿州,高怀德擒其裨将,深受世宗赏识。后晋开运六年(949年),随世宗攻辽,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授宁江军节度使。后因拥立赵匡胤称帝,擢殿前副都点检,娶燕国长公主,加封附马都尉。建隆元年(960年)四月,高怀德与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石守信率前军平定李筠之乱。次年,高怀德罢殿前副都点检,迁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年),加同平章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跟随宋太宗灭亡北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高怀德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穆。
石守信
石守信(928年~984年),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五代、北宋时期将领。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战后,石守信因战功迁铁骑左右都校。显德三年(956年),从后周世宗征南唐,因战功迁殿前都虞候,后任殿前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史。后周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使。后石守信与赵匡胤等结为义社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时,石守信帮助其夺取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任其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归德军节度使。不久,又率军平定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叛乱,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后改授其为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拜中书令、行河南府尹、充西京留守。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宋太宗赵炅北征辽朝,授崇信节度使,进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徙镇陈州。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烈。
符彦卿
符彦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五代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官至太师、凤翔节度使,封爵魏王。前秦宣昭帝苻坚后裔,后唐秦王符存审之子,后周世宗柴荣、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出身将门,为后唐宣武节度使符存审第四子,所以军中称其为“符第四”。符彦卿十三岁便精通骑射,侍奉晋王李存勖,深受李存勖的宠爱,有出入晋王内室的权利。符彦卿御下有方,谦恭礼士,深受部众的拥戴。同光四年(926年),兴教门之变爆发,符彦卿为保护李存勖,率领十余人力战叛军,后李存勖遇弑,符彦卿悲痛欲绝,率众离开洛阳。开运二年(945年),符彦卿于阳城之战大破契丹,收获战马铠甲不计其数,逼使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单骑奔逃。符彦卿先后入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历任散员指挥使、吉州刺史、忠武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守太师,封爵魏王,符彦卿晚年闲居于洛阳,不问世事。开宝八年(975年),符彦卿薨逝,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谥忠宣王,宋太祖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符彦卿着有《人事军律》、《五行阵图》,如今已全部失佚。符彦卿爱护将士,勇而有谋,善于用兵。于嘉山、戚城、阳城、定州诸战役中多次与契丹交战,名震敌国,契丹太后述律平对其甚为忌惮。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史称“自(周)恭帝及(宋)太祖两朝,赐诏书不名”。《东都事略》亦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
北宋时期画家
共7个词条4.1万阅读
王希孟
王希孟(1096年—?),北宋晚期着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张择端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之一。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张择端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的北宋末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中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此画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实为中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传世,亦为艺术杰作。
文同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着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从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幼年随父徙居襄阳(今属湖北),自号海岳外史。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北宋五子
共5个词条3.6万阅读
邵雍
北宋着名理学家
周敦颐
儒家理学思想鼻祖
张载
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程颢
开创新儒学
北宋着名书法家
共8个词条2.4万阅读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佑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着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李晦
北宋时人,字显翁,初名燧卿,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咸淳二年(一二六六)进士。尝为外家尤氏后,得徧读尤氏抄书,兼精篆、隶、章草。家无宿舂,而好延宾客,忘势利,自号惠泉散吏。《书画徵》
周越
周越字子发,一字清臣,北宋山东邹平人,生卒年月不详。周越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断层的重建者,其门下出了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位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家。
柳瑾
柳瑾,汉族,字子玉。北宋着名书法家,善作诗及行草书。与东坡善。
北宋状元
共49个词条3.4万阅读
吕蒙正
吕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中国北宋政治家。吕蒙正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中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昇州。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为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吕蒙正以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兼修国史为宰相。淳化二年(991年),罢相。后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993年),以吏部尚书、平章事复为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再次罢相,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吕蒙正以左仆射、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再次拜相。咸平六年(1003年),以病罢,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后封徐国公、许国公。祥符四年(1011年),吕蒙正逝世,年68岁。
陈尧咨
陈尧咨(970年—1034年),字嘉谟,阆州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后迁居河南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北宋官员、书法家,左谏议大夫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年(1000年),考中状元,授将作监丞、济州通判,历任着作郎、右正言、知制诰、起居舍人、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治理河阳、澶州、天雄军。景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康肃。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5月14日),初名郊,字伯庠、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县(今河南省民权县双塔镇双塔村)。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举进士第一。次年,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明道二年(1033年),因废郭皇后事,与群官伏阁争不可得,坐罚金。景佑元年(1034年),同知礼部贡举。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知审刑院。改权判吏部流内铨,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宝元元年(1038年),诏为翰林学士,因李淑以其姓名进谗言,故改名庠,字公序。庆历元年(1041年),中宰相吕夷简计,出知扬州,进给事中、徙郓州。嘉佑三年(1058年),封莒国公。英宗即位,移镇武宁军,改封郑国公,出判亳州。请老,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宋庠好学,读书至老不倦,与弟宋祁俱以文学名世,以诗赋为学者所宗,时称“二宋”。布衣时,与宋祁曾同赋《落花》诗,皆脍炙人口。其诗学李商隐,属西昆体。其文多馆阁代言之作,雄才奥学,温雅瑰丽,集中名章隽句,络绎纷披。又善于文献校正之学,尝手校《国语》,撰《国语补音》3卷,今存。另有《掖垣丛志》3卷、《尊号录》1卷、《纪年通谱》12卷,文集合40卷,大多散佚。(概述图像取自1917年修《安徽新安宋氏宗谱》)
王拱辰
王拱辰(1012年-1085年),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开封府咸平县(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北宋时期大臣、诗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状元,出任怀州通判,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庆历新政,借故劾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及范仲淹,为公议所薄,外放治理州郡。嘉佑元年(1056年),拜三司使,出使契丹,因事受到弹劾,累迁定州知州。宋英宗即位,出任大名知府,两任三司使,拜御史中丞,论事强直。宋神宗继位,迁太子少保、宣徽北院使。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应天府,判河阳,迁中太一宫使、宣徽南院使,赐金方团带。极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辞恳切。宋哲宗即位,加为检校太师,安武军和彰德军节度使。元丰八年(1085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着有《文集》70卷,今已散佚。
北宋太子太保
共5个词条4992阅读
吕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的弟弟。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后晋时期,凭借父荫,候补千牛备身。后周时,担任着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清廉俭约,百姓安宁。宋太宗即位,充任开封府判官,因事贬为商汝司户参军,迁太常丞,出任蔡州知州,政绩良好,历任开封知县、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大理少卿,拜右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卫尉少卿、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得大体,清简处事,“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驾崩后,力挫阴谋,扶立宋真宗即位,担任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时年六十六,获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韩亿
韩亿(972—1044年),字宗魏,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北宋名臣,宰相王旦的女婿。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起家永城知县。景德二年(1005),担任任陈、郓、许诸州通判,历任知洋州、知相州、侍御史、河北转运使、知青州、判大理寺、枢密直学士、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佑四年(1037年),授参知政事,出任应天知府,累迁尚书左丞。庆历二年(1042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韩亿去世,时年七十三,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献(一作忠宪)。有文集十卷,已佚。(概述内图片来源:)
苏颂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中国北宋中期官员,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出身闽南望族,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授宿州观察推官。此后长期在馆阁供职,广涉古籍,留心医学。嘉佑六年(1061年)后多次出知地方,治绩斐然,并两次出使辽朝、三任馆伴使。宋神宗时曾参与元丰改制。宋哲宗即位之初,历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丞,至元佑七年(1092年)升任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宰相。他执政时量能授任,务使百官守法遵职。同时不立党援、以礼自持,故能于哲宗亲政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徽宗时进拜太子太保,封赵郡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逝世,终年八十二岁。获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苏颂博学多才,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因其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故而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有《本草图经》《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作品传世。今人辑有《苏颂全集》。(概述图来源)
盛度
盛度(968年-1041年),字公量,安徽铜陵人,。北宋大臣,度支郎中盛豫的儿子。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及第,起家济阴县尉,历任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郎,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天禧二年(1018年),入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景佑二年(1035年),拜参知政事。景佑四年(1037年),迁知枢密院事。数度起落,以太子少傅致仕,庆历元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肃。浏览疆域,参知汉唐故地,绘有《西域图》《河西陇右图》,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注释御集,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以及中书、翰林二制集。
北宋二十四路
共24个词条3.5万阅读
京畿路
京畿路,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置,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以朝廷直辖的开封府,并析京东路曹州、京西路陈州、许州、郑州、滑州来属,治开封府陈留县(在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至和二年(1055年)废京畿路,开封府仍由朝廷直辖,曹州仍属京东路,陈州、许州、郑州、滑州仍属京西路; 崇宁四年(1105)复置京畿路,以朝廷直辖的开封府来属,同年析京西北路的颍昌府、郑州、河北东路澶州,并置拱州来属;设四辅,以拱州为东辅、颍昌府为南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靖康二年(1127)沦于金国,废京畿路; 建炎元年(1127)复归宋,三年(1129)仍沦于金国;绍兴七年(1137)宋金议和归宋,八年(1138)仍沦于金国,九年(1139)宋金议和仍归宋,复置京畿路,十年(1140)仍沦于金国。
京东东路
京东东路,是中国北宋(960年-1127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位于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东部。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15路。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京东东路治所在青州(益都)。 建炎年间全境沦于金国,京东东路建制废除。金国在此设置山东东路。
京东西路
京东西路是中国北宋(960年-1127年)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地处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东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初置京东西路安抚使。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南路是中国宋朝(960~1279年) 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治所在襄州(今襄阳境内)。
北宋帝王年号
共35个词条14.3万阅读
建隆
起讫时间:960年—963年
乾德
起讫时间:963年—968年
开宝
起讫时间:968年—976年
太平兴国
起讫时间:976年—984年
北宋铜钱的种类
共35个词条9839阅读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为宋开国钱。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钱币:“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 钱文仿八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铁钱十当铜钱一。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行,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隶书、篆书对钱形制
淳化元宝
淳化元宝是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的钱币。相传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分真、行、草三种书体,顺时针旋读,光背。
至道元宝
至道元宝钱是古代的一种钱币,其径2.5厘米,重3.8克,书体分真、行、草三体。该钱青铜质,钱体呈熟旧的黑色氧化层,与旧钱谱记载的其钱直径和重量相符。
北宋太尉
共13个词条1.3万阅读
向敏中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人。北宋初年宰相、外戚,符离县令向瑀的儿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授吉州通判,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受任至后,谢绝宾客,门庭寂静,得到了宋真宗的称赞。之后,因购宅争妻事件,外贬户部侍郎、知永兴军,治理多个州郡,尽心于民事,以勤于政事、老成持重而闻名。晚年多病,屡次请辞不得,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左仆射。天禧四年(1020年),向敏中去世,享年七十二,获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简”,凭着曾孙女向皇后的地位,累赠燕王。着有文集十五卷,今已佚。
王汉忠
王汉忠(949年—1002年),字希杰。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初期将领,王汉忠出身宋太宗藩邸,膂力过人、身形魁梧,为人豪放不羁,擅长骑射。太宗时期,历任殿前指挥使、东西班指挥使、宾州团练使、侍卫马军都虞候、殿前都虞候等职,参与攻取北汉、抵御契丹。宋真宗即位后,王汉忠升任高阳关都部署、威塞节度使。契丹南侵至中山时,王汉忠率军迎击,颇有斩获。因功加殿前副都指挥使兼保静节度使。官至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咸平五年(1002年),王汉忠获罪被贬为左屯卫上将军、知襄州,不久后突发暴病去世,年五十四。获赠太尉。
曹翰
曹翰(924年—992年),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东)人,北宋初年名将。曹翰初隶后周世宗帐下,从征高平与瓦桥关。转仕北宋后,又从平李筠之叛。乾德二年(964年),为均州刺史兼西南诸州转运使,督运军饷供应入蜀大军,先后参预镇压全师雄及吕翰领导的叛乱。开宝年间,主持塞河有成绩。又参与平南唐,攻克江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从太宗灭北汉,旋从攻契丹。次年,为幽州行营都部署。以私市兵顺,流锢登州。雍熙年间,起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分司西京。淳化三年(992年),曹翰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毅。
程戡
程戡(997年-1066年),字胜之,河南封丘县人。北宋大臣、诗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及第,起家泾州观察推官,历任起居舍人、知谏院、三司户部副使,先后治理渭州、归州、凤翔、永兴军、瀛州、益州各地。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出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位列执政。不睦于枢密使宋庠,外调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延州知州。宋英宗即位,出任安武军节度使,册封魏国公,镇边年久,熟习边事,甚有显绩。治平三年(1066年),程戡去世,时年七十(一作七十七),获赠太尉、陈国公,谥号“康穆”。
中文名
北宋
外文名
the Song dynasty
别 名
宋
时间范围
960年 至 1127年 [1]
帝 王
赵匡胤、赵光义、赵恒等
都 城
东京开封府
主要城市
西京河南府 南京应天府 北京大名
语 种
汉语
货 币
通宝钱、交子
所属时期
宋朝
人口数量
万(1124年)
主要民族
汉族
国土面积
280万平方公里(1111年)
开创者
赵匡胤
目录
1国号
2历史
?北宋开国
?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各地起义
?靖康之变
3疆域
?领土范围
?行政区划
4政治
?中央制度
?文人治国
?选官制度
?司法
?京都
5军事
6经济
?农业发展
?手工产业
?商业发展
?城乡集镇
?赋税制度
7文化
?文学
?书画
?史学
?哲学
8科技
?火药
?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百科着作
?天文历法
?医学
?数学
9民族
?契丹
?西夏
?回鹘
?吐蕃
?大理
?壮族
10外交
11社会
?节日
?饮食
?娱乐
?人权
?人口
12帝王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14]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 [15]尊称为大宋。由于疆域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称之为北宋。
历史
播报
编辑
北宋开国
宋太祖赵匡胤 [16]
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当后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 [17]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18]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此时,赵匡胤已经掌握军队大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 [18]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刺史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 [18]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驿兵变。
赵光义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19]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19]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 [20]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 [21],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22]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庆历二年(1042年),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这次结盟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地七百里。 [22]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22]
百科x混知:图解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庆历四年(1044)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23]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23]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23]
熙宁变法
宋神宗像
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到开封,主持变法工作。熙宁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变法派形成了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体系。赵顼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宁二年以后陆续实行。 [24]
熙宁二年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订变法。概括而言,新法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即“富国”和“强兵”。 [25]
熙宁变法
富国方面
青苗法 [26]
农田水利法 [27-29]
募役法 [28] [30]
市易法 [31-32]
方田均税法 [33]
强兵方面
置将法 [34]
保甲法 [35]
其他
另外,王安石还编纂了《三经新义》,颁布天下。通过对儒家《诗》、《书》、《周礼》的重新注释,为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王安石 [36]
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佑年间,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复了原先的统治方式。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24]
新法客观上符合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对地压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这一斗争最后是失败了。而且后来演变成官僚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完全失掉改革的意义。新旧党人的纷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24]
此后,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试图改变对外被动挨打的弱势,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 [24]
元丰年间,由于北宋两次对西夏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宋神宗遂于元丰八年(1085)忧忿而死。
宋神宗死后,他年方十岁之子宋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废掉,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称“元佑更化”。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为相,恢复新法。 [24]
各地起义
宋江起义 [37]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面对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开始整顿朝政。可是一年以后,逐步懈怠政务,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4]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有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宣和元年(1119)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宣和三年(1121),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4]
由于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方腊于宣和二年(1120)10月率众在今安徽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宣和三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 [38]
百科x混知:图解方腊
靖康之变
宋徽宗 [39]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39]
当辽朝在金兵的进攻下,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成熟。于是,重和元年(1118)宋廷以买马为名,遣使从登州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宋再遣赵良嗣等使金,遂与金订立“海上之盟” [40]。 [39]
辽朝灭亡后,金朝即乘胜侵犯北宋。东京城破,开封军民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提出“和议”,向宋王朝勒索 [41]。宋钦宗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刮宋朝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 [39]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开封人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42]
百科x混知:图解靖康之变
宋钦宗像 [39]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39]
靖康二年,徽钦二帝及在开封的宗室3000余人被金兵掳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被委派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在应天登基,金兵继续追杀,他逃到了扬州,后来又被逼无奈,出海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市)落脚,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建立了南宋,是为宋高宗。徽、钦二帝被掠去后,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 [39]
疆域
播报
编辑
领土范围
北宋地图(公元1111年)(14张)
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拓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宋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1104)宋廷置陇右都护府收复河湟,宣和三年(1121)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宣和五年(1123)宋室重金向金国赎回幽云七州 [5],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且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时用武人。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无法与朝廷对抗。
行政区划
北宋行政区划
京畿路
东京开封府,滑州
京西南路
金州,房州,均州,邓州,唐州,襄州,郢州,随州
京西北路
西京河南府,颍昌府,孟州,郑州,汝州,陈州,蔡州,颍州
京东东路
齐州,淄州,青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
京东西路
南京应天府,兴仁府,兖州,徐州,单州,郓州,濮州,济州
河北东路
北京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州,清州,雄州,棣州,滨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河北西路
真定府,怀州,卫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赵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河东路
太原府,隆德府;晋州,绛州,泽州,汾州,隰州,石州,丰州,府州,麟州,代州,岚州,宪州,忻州,辽州
永兴军路
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环州,庆州,宁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陕州,解州,同州,华州
秦凤路
凤翔府;秦州,会州,巩州,岷州,阶州,成州,凤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
成都府路
威州,茂州,绵州,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简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潼川府路
潼川府,遂宁府,果州,资州,普州,昌州,叙州,
梓州路
资州,普州,梓州,荣州,戎州,祥州,泸州,纯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利州路
兴元府;三泉;文州,龙州,剑州,利州,兴州,洋州,巴州,蓬州,阆州
夔州路
夔州,达州,开州,万州,施州,忠州,涪州
荆湖南路
荆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荆湖北路
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沣州,岳州,鄂州,安州,复州,归州,峡州
广南东路
连州,广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广南西路
桂州,贺州,昭州,梧州,浔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琼州,高州,化州
容州,藤州,象州,贵州,柳州,宾州,宜州,观州,钦州
福建路
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
江南东路
江宁府,宣州,徽州,信州,饶州,江州,池州,太平州,南康军,广德军
江南西路
洪州,筠州,袁州,抚州,吉州,虔州
两浙路
杭州,苏州,润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衢州,婺州
淮南东路
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扬州,泰州,通州
淮南西路
寿州,濠州,和州,庐州,光州,黄州,舒州,蕲州
云中府路
云中府,武州,应州,蔚州,奉圣州,归化州,儒州
燕山府路
燕山府,涿州,檀州,平洲,易州,营州,顺州,景州,蓟州,经州
政治
播报
编辑
中央制度
范仲淹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宋朝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文人治国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
由于宋代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太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前朝都大。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选官制度
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宋朝科举现场
北宋建国后,就逐渐采取许多措施,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 [43]
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沼帔数量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臣仆,便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43]
司法
五代时期谈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镇跋扈,任意杀伐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虚设。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京都
北宋都城地图
赵匡胤定都开封,称东京,从旧制设西京河南府(洛阳),宋真宗设南京应天府(商丘)为陪都,宋仁宗设北京大名府。此后,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首都东京、西京和南京人口均超过一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军事
播报
编辑
百科x混知:杯酒释兵权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避免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首先在军事方面,建隆二年(961年),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将对军队的控制,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同时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44]
三衙的将领则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使宋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 [3]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纲 [45]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44]
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边境上只屯驻较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逐渐采取被动防守的方针。宋太宗曾这样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46]” [47-49]
经济
播报
编辑
农业发展
生产技术的进步
宋代越窑青瓷粮仓
北宋时期,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车赋》有“器以象制,水以轮济”之句,就反映了这种有轮轴、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动的筒车。北宋政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相当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 [3]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中耕农具较多,表明了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农民还很注意积肥和施肥。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土壤的性质不同,应施用不同的粪肥。所谓“用粪如用药”。当时对作物栽种的深浅疏密与产量高低的关系,也有所认识。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着,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3]
水利
宋太宗时,在河北地区修作陂塘,并修筑长六百里的堤堰,设置斗门,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丰收。 [50]
南方地区水利兴修的成绩更为显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扞海堰、浙江扞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如钱塘江堤前后修筑多次,以真宗时所修最有成效。这次修筑,吸收五代时的经验,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余顷,年久堙废。 [50]
宋哲宗时,苏轼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农田均获其利。此外,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也是当时着名的工程。木兰陂有宽80米,高10余米,长160余米的大坝,可拦洪、蓄水、排灌,使万顷农田旱涝保收。仍十分坚固,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51-52]
因地制宜
北宋农民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边开垦出大片良田。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如着名的芜湖县(今属安徽)万春圩即有田十二万七千亩。此外,农民们还造出许多新型的田地,如山田、淤田、沙田、架田等。太宗时,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余顷。真宗时,增至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以后也不断增加。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着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
手工产业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汴绣、宋绣尤为着名。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 [53]生产技术发展显着,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 [54]
瓷器
宋朝瓷器图片(2张)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55]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着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章生一的哥窑及其弟章生二的弟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
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 [56]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采矿冶炼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江西信州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安徽繁昌冶铁遗址中,有高约2米,面积达750平方米的废铁堆,反映了当时冶炼的规模。在开采冶炼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计算,可推知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两,产量都超过唐朝数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丝质产业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漕运造船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官营作坊以造漕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及游船。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北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势。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舱,中舱又分四堂。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着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北宋漕运四渠图 [95]
工匠地位的变化
北宋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
刻有散曲《极相思》的宋代瓷枕 [57]
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在北宋只作为辅助之用,他们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些情况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商业发展
白银和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北宋的纸币有交子、钱引和小钞三种。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32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每年就达到80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1073),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1021年(天禧五)为多两,到宣和二年(1120)为1860万两。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货币
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冬,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借口商人争讼不息,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但钱引不备本钱,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
商税专卖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日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到仁宗时,即增加到2200万贯。
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城市经济
唐代开始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周围,北方叫“集”,南方叫“墟”。农村中也出现定期举行的小市。
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城市从唐代的十多个增加到四十多个。其中开封、洛阳、杭州、扬州、大名、应天(今河南商丘)、苏州、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长沙)、泉州等都是着名的繁华都市。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最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万,城中店铺林立,计有六千四百余家,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市场上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奇珍异宝,无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区,交易只能在市里进行,而且只能在白天进行,入夜即止。北宋时,开始打破了“坊”、“市”和昼夜的界限。开封市内,商店可以随处开设,而且有了夜市和晓市。当时开封市内还出现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和说书、唱戏的,热闹非常。
广告竞争
宋朝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竞争,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多数商家利用“广告”进行角逐。宋代商人拥有较强的广告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追求经济利益,客观原因在于他们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商人们在广告上大做文章,宋代出现了诸如“声响广告、商品展示类广告、悬挂式广告、媒介广告、节日广告”等一系列的广告形式。 [58]
海外贸易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北宋除广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秀州(今浙江嘉兴)五地设市舶司,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达六十三万贯,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金属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象牙、珠宝等。
宋代远洋航行的海舶,无论是船体构造还是经营规模,抑或成员人数都很庞大。船内作业的劳动编成,也截然分化。宋元时期中国造船业异军突起,所造船舶规模大,数量多。根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江海船舰》的记载,大型中国海舶载重达1万~1.2万石(500~600吨),同时还可搭载500~600人。中型海舶载重2000~4000石(100~200吨),搭载200~300人。 [59]
城乡集镇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赋税制度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北宋的田税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每年夏秋各征收一次(沿袭唐朝的两税法)。北方各地大致每亩中等土地可收获一石,须纳官税一斗。江南各地由于产量较高,每亩须纳税三斗。唐代的两税法是按资财多少征税的,而宋代则是按土地面积定额征税的。秋税,是在秋熟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是以收钱为主,或者折纳绸、绢、绵、布。 [60]
按亩征税是征税的基本标准,但是在实际征收时,还有所谓“支移”、“折变”的计算,从而提高了实际征税的税额。“支移”就是在征收秋税时,要求农民运至指定地点交纳,如果农民不愿随长途运输之劳,就要多交一笔“支移”,也就是“脚力钱”。“折变”就是在征收夏税时,钱物辗转折变,也提高了实际交税额。 [60]
官田招佃农耕种,由政府收取地租,称为“公田之赋”。但官田本身无人交纳秋夏二税,往往又把二税加到佃农头上,加重地租数量,即所谓“重复取税”。 [60]
北宋的身丁税规定,男子20岁为丁,60岁为老。凡是20岁至60岁的男丁,都要交纳身丁税,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 [60]
北宋承袭五代十国的苛捐杂税,以类合并,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须随同两税输的。 [60]
和籴是官府强制收纳民间粮米;和买是官府强制收购民间布抽。在实行和籴与和买之初,是按土地多少,分别派定强制征购的数量,并付给一引起价款,到后来,则都是“官不给钱而白取之”。 [60]
文化
播报
编辑
参见:宋朝文化
北宋散文家苏洵。与其子合称“三苏”。 [61]
北宋是个非常奇特和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国和西夏对抗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虽然十分繁荣,但北宋政府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由于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被历史学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贫弱的一个朝代”。
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在北宋表现出来。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登峰造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文学
参见:宋词
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北宋文坛群星荟萃,明代学者宋濂称:“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韩愈、柳宗元为唐人,其余六人均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宋代诗歌成就虽比不上唐诗,却另有特色。宋诗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李清照、苏轼、欧阳修、柳永
宋朝的词作品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而北宋词人众多,佳篇迭出,可以说是词的鼎盛时期。北宋着名词人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范仲淹、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等。
书画
清明上河图-图册(20张)
北宋涌现了许多着名书法家和画家。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称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众人所长独出己意创造的“瘦金书”也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北宋画家早期有李成、范宽、燕文贵、文同等名家,中后期有苏轼、李公麟、张择端、米芾、米友仁、赵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画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的艺术水平。画作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东京开封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史学
参见:《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这两部史籍都是纪传体史书,这种体裁的史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要内容。《新唐书》由欧阳修主持编写,《新五代史》则是欧阳修以一己之力私撰的。
《新唐书》不仅补了《旧唐书》之缺,对了解唐朝史书,也颇有帮助。《新五代史》相对《旧五代史》而言,取材广泛,叙事生动。加上欧阳修文笔简净,因而更有可读性。
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62]
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更高,他和太史公司马迁并称“两司马”,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和总结性作品。《资治通鉴》共294卷,上起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公元前403),下迄五代之末(公元959),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该书“详于理乱兴衰”,在取材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顾炎武把《资治通鉴》视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哲学
参见:理学
北宋在哲学领域远超唐代,出现了一批理学家。理学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因理学家着重探讨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称为道学。北宋初期,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 [63]、张载 [64]、邵雍 [65]、程颢、程颐 [66]。
科技
播报
编辑
火药
火药从晚唐开始逐渐应用于战争 [67],北宋在汴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器,后经由西亚各国传入欧洲。
指南针
指南针在北宋逐渐应用于航海,当时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的技术,人造磁铁的磁性比天然磁体要稳定得多。
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在北宋时有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
活字印刷术
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帝都汴梁、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造纸术
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百科着作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着的笔记体着作,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天文历法
宋朝天文学家苏颂创建了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沈括创制“十二气历”。这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制度,既简单,又便于各种生产活动,但在传统力量极为浓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现代行用的公历,其实质与十二气历相似。
医学
宋代是中国古代儿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出现了被誉为“儿科圣手”的儿科专家钱乙,而且对天花、麻疹、惊风、疳积,已有较明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唐代以前称战伤为“金创折疗”,并无明确的外科、伤科之分。到了宋代,外伤科的名称才明确起来,也有了“专门接骨”的医生。
数学
沈括的《积隙术和会圆术》。沈括在数学的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许多成就,《隙积术和会圆术》记所记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就是他的两大重要研究成果 [68]。沈括的研究开了中国垛积术研究的先河。会圆术是计算圆弧的弦、矢(弧的高)与孤长间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在中国数学史上,沈括第一个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长的近似值。
民族
播报
编辑
北宋和唐的民族政策不同,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都城在临潢(内蒙巴林左旗附近)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都城在兴庆(宁夏银川市)。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
契丹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把契丹贵族势力逐出长城,可是全都失败了。对党项贵族的战争也多失利,民族矛盾相当严重。
从宋对辽、夏的关系来说,每次战争的结果,宋方都是屈膝求和,并奉献出大量的银、绢。如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南)附近,后于景德二年(1005)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宋方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岁币”。
西夏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订立和约。宋万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叫做“岁赐”。契丹乘机要挟,宋方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先后合计五十万两匹。
宋夏和约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二十多年。到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西夏又开始挑衅,战争又不断地在进行着。战乱使黄河北面的农民遭到迫害,弄得无家可归,到处流浪。
回鹘
回鹘(hu胡)即唐之回纥。唐末,回鹘政权衰落,为黠戛斯(即吉尔吉斯)人摧毁。少部分回鹘人移居唐的边境,绝大部分分三支向西南迁徙:一支南移河西地区,称河西回鹘:一支西去西域,以西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另一支远徙葱岭以西,称葱岭西回鹘 [93]。
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分布在甘(今甘肃张掖)、沙(敦煌西)、凉(武威)、秦(天水)等州和贺兰山、额济纳河一带,以甘州为中心,亦称“甘州回鹘”。后来西夏兴起,攻占了甘、凉、瓜、沙等州,河西回鹘又附属于西夏。西夏为蒙古灭后,河西回鹘又归属蒙古。
西州回鹘
西州回鹘在立足之后,向西扩展。北宋初年,其辖境已经西至龟兹(新疆库车),东邻沙州,北越天山,南至大漠。它在这一地区建立了高昌封建政权,都于高昌(吐鲁番东南)。西辽建立后,高昌政权成了西辽的附庸,西州回鹘改称畏兀儿。蒙古兴起后,又归附于蒙古。
葱岭西回鹘
葱岭西回鹘主要分布在今楚河(在今中亚地区)一带和中国新疆西部。北宋初,其势力逐渐强盛,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首都在八剌沙衮城(中亚托克马克东南)。十二世纪末,为西辽所灭。
喀喇汗国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狩猎。其文化较发达,重要城市喀什噶尔(新疆喀什)是中亚着名的文化中心。
吐蕃
晚唐,吐蕃内部纷争,政权瓦解,分裂为众多部族,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各有首领,不相统属,散布在今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等地。其中一些部族相继归附于中原王朝,称作“熟户”,其余的称作“生户”。北宋建立后,同吐蕃各部基本上保持友好关系。
十一世纪初,居于今青海东部的吐蕃唃厮罗部逐渐兴起,成为吐蕃最强大的部族,在宗哥城(今青海西宁东南)建立政权,辖有湟水流域及今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唃厮罗接受宋廷的封赐,与宋保持密切关系,对抗西夏。治平二年(1068),唃厮罗死。其子孙继续奉行与宋修好、抗击西夏的政策,政权延续约百年,后因内讧而崩溃。
大理
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政权。它以洱海地区为中心,辖有今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境,分为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境内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大理政权承袭了南诏以来的各项制度,实行封建农奴制的统治。对外同四邻基本上没有武装冲突,因此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相当发达。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大理人还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本国内通用的文字,叫“白文”或“僰(bo勃)文”,流传了二百多年。
北宋初年,大理与宋朝之间基本上没有往来。熙宁九年(1076),大理遣使向宋贡献地方产品。政和七年(1117),又向宋贡马及麝香等。宋徽宗封其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从此双方往来增多。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很活跃。
壮族
早在唐朝以前,壮族(旧作僮族)人就聚居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越南交界的地方,一般称之为“西南蛮”或“广源蛮”,有时也泛称为“溪峒蛮”。唐朝在这些地区先后设置了五十多个羁縻州县,以壮族首领为长官。北宋把岭南地区划分为广南东、西二路,壮族聚居地在广南西路,宋政府仍在这里设置羁縻州、县、峒 [94]五十余所,由壮族部落首领任知州、知县、知峒。壮族以农业为主,多种植水稻,矿冶业和纺织业也有相当规模。
外交
播报
编辑
参见:宋朝外交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地区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东南地区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宋朝的外交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南亚、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非洲的索马里。
社会
播报
编辑
节日
北宋时期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各节日活动的内容也愈来愈多,而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节日自然过得更加隆重、欢快,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刻有散曲《落梅风》的宋代束腰三彩枕 [57]
当时东京人每年要过的节日很多,诸如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都会放几天假,另外,每年也都会有两个以上的“黄金周”。跟现代不一样的地方是,宋朝的黄金周比较多, [96]七天长假有五个,分别 是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换言之,相当于可以过五个“黄金周”。 [69]在以上众多的节日中,“都城以冬至、元旦、寒食为三大节” [70],节日过得格外隆重。
饮食
宋朝时中国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饮食业在北宋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北宋的饮食文化对中国国的饮食行业有很大的影响。 [71]不但有酒楼和分茶店等,也出现极为兴盛的夜市,仍影响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 [72]
北食
馒头、包子、饼是北方人的主食,虽然南食及川饭在汴京流行,但并没有影响北食的主导地位。 [72]汴京有许多北食店如徐家瓠羹店、马家羹店、史家、桥头贾家瓠羹店,都是以卖羹为主的食店,《东京梦华录》记载,头羹、石髓羹、石肚羹等等。馒头有“在京第一”的万家馒头、孙好手馒头,包子有王楼山洞梅花包子、鹿家包子等包子馒头店,吃食有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太学馒头等名目。另外还有油饼、胡饼店,油饼店,则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则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髓饼、新样满麻。 [73]这些饼店的规模很大,而制作也非常专业化。 [72]
南食
南食店所售,则有鱼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等等,这些饮食店,“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坐次,菜蔬精细,谓之造斋,每碗十文,面与肉相亭,谓之合羹,又有单羹,乃半个也。旧只用匙,今皆用箸。 [74]”这些南食店以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而相国寺之北甜水巷内的“南食最盛”。 [72]
川饭
至于川饭店所售,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等等。 [72]
酒楼文化
北宋,城市完成了由里坊制向厢坊制的转变,坊墙被拆除,城市空间格局由封闭的里坊式演变为开放的街巷式。士庶可以沿街开店,市民宅第与酒楼、店铺混杂交错。 [75]
北宋汴梁的大小酒楼不计其数,宋人把大酒楼叫酒店上户或正店,小酒店叫脚店。宣和年间最着名的正店是三酒楼。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中着名的有曲院街街南的遇仙酒楼,州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金梁桥下刘楼,曹门蛮王家、乳酪张家,州北八仙楼,戴楼门张八家园宅正店,郑门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灵宫东墙长庆楼。 [76]也有资料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欣乐楼、和乐楼、丰乐楼。 [75]
娱乐
瓦舍
正在听书的宋人 [77]
北宋时期,人们把商业性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设置的剧场称作“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勾栏”的名称被专指为演出场所。北宋汴京遍布瓦肆。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另外还有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瓦肆主要分布在御街至杀猪巷、马行街、潘楼街、右掖门外街巷等。 [78]
小唱
这种演唱一般是歌者一人执拍板清唱,有的也用若干简单乐器如筚篥、琵琶、箫、笙、方响等伴奏。歌者有男有女,但以女性为主,宋人且以女性演唱为本色。“小唱”是宋代最普遍的演唱形式,从市井勾栏瓦合的商业表演到皇家宫廷宴会、官府宴会、士大夫雅集宴会,以至于士人家宴,无不采用。京瓦伎艺有“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 [79]这都是擅长“小唱”的着名歌妓。“小唱”这种唱词形式大受听众欢迎,在勾栏伎艺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商业性质也非常鲜明。 [80]
嘌唱
嘌唱是“凡今世歌曲,比歌郑、卫又为淫靡,近又即旧声而加泛滟者名曰嘌唱”。 [81]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时,有“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在汴京瓦肆中活动。 [79]在北宋末年,“嘌唱”已经与杂剧、说话等伎艺一起,成为瓦肆勾栏和上流社会中一门很重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了。 [82]
“嘌唱”的演唱特征“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 [83]一方面“嘌唱”有鼓板等乐器伴奏,显得很热闹,另一方面,“嘌唱”在演唱方面又“驱驾虚声,纵弄宫调”(即添加“泛艳”),显得纵情恣肆,声乐结合起来,自然给人一种急管繁弦、活泼恣纵的“淫靡”之感,但它贴近市民的现实生活,以至于“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即为一类),成为在瓦肆勾栏和街头巷尾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艺术。 [82]
杂剧
杂剧
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宋代的“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代表人物有张翠盖、张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等。 [84]
傀儡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北宋时期的傀儡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85]
影戏
影戏,亦称“影灯戏”。用纸或皮剪作人物形象,以灯光映于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戏剧,是一种优美的民间戏曲艺术,起源于唐,繁荣于宋 [86-87],在宋朝的时候,皮影戏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盛行的戏剧艺术。 [88]
人权
宋朝骑马图
在整个帝制时代,宋朝的自由化程度算是最高的,政府压在百姓头上的税赋和徭役负担虽然沉重,却在人身权利上给平民松绑,允许民众自由流动,也允许自由集会。当时法律上对民间结社和集会的限制极少,根据《宋刑统》记载,只找到一条针对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说明除了不能扰乱公共秩序之外,绝大多数集会都是被允许的,事前不需要向有关单位申请,事后也不需要找有关单位汇报。 [89]
宋朝立国的320年间,也不是没有民众造反,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唯独没有亡于内乱。 [90]
人口
太平兴国五年(980)全国有户、约达3210万人 [91],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全国有户、口 [92],学者考虑到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故认为当时实际人口达万,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现靖康之乱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全国约有2340万户、万人。 [11]
帝王世系
播报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宋太祖
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976
建隆
乾德
开宝
宋太宗
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光义
976—997
太平兴国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宋真宗
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宋真宗
997—1022
咸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兴
宋仁宗
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
1022—1063
天圣
明道
景佑
宝元
康定
庆历
皇佑
至和
嘉佑
宋英宗
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宋英宗
1063—1067
治平
宋神宗
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宋神宗
1067—1085
熙宁
元丰
宋哲宗
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宋哲宗
1085—1100
元佑
绍圣
元符
宋徽宗
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宋徽宗
1100—1125
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
政和
重和
宣和
宋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宋钦宗
1125—1127
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