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丝绸之路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地中海各国的陆上贸易路线,它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如果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现场,他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有趣的事情:
1.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商人们在这里交换着各种珍贵的物品。旅行者们可能会看到色彩鲜艳的丝绸,精美的瓷器,香气扑鼻的茶叶,珍贵的香料,璀璨的宝石以及华丽的金银器等等。这些商品不仅代表了各国的特色和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2. 在丝绸之路上,商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他们带着自己的货物和文化来到这里,与其他商人交流和交易。旅行者们可能会遇到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印度人等等。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和风俗习惯,让人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3. 由于商人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使用的语言和方言也各不相同。旅行者们可能会听到波斯语、阿拉伯语、拉丁语、梵语等等。这种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4.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旅行者们可能会看到不同文化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思想在这里相互交融。比如佛教艺术的传入,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等等。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驿站和客栈:丝绸之路漫长而艰辛,旅途中的商人和旅人需要休息和补给。于是,沿途出现了许多驿站和客栈,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住宿,还供应食物和水源,有些甚至还有马厩供人更换马匹。它们成为了旅人们重要的停歇点,也是信息交流的中心。
6. 货币兑换:丝绸之路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因此,商人在路途中经常需要进行货币兑换。这可能发生在专门的货币兑换场所,或者通过与当地商人或金融家的交易来完成。
7. 法律和贸易规则:为了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套通用的法律和贸易规则。这些规则包括货物的质量标准、交易方式、税收政策等。违反这些规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罚款、没收货物甚至监禁。
8. 安全问题:丝绸之路穿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治安情况复杂多变。一些不法分子如盗贼和土匪可能会出没于路途,威胁商队的安全。为了保护货物和人员的安全,商队通常会雇佣武装护卫,他们配备武器,以应对可能的危险。
9. 自然景观:丝绸之路的路线穿越了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包括广袤的沙漠、高耸的山脉、广阔的草原等。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旅程,旅行者们将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无穷。
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旅行者们将面对无尽的沙丘和酷热的阳光。这里的风沙随时都有可能形成沙尘暴,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困扰。然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使得沙漠中的生命变得坚韧而顽强。旅行者们或许能够看到骆驼队在沙漠中艰难前行,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当丝绸之路延伸至高耸入云的山脉时,旅行者们需要克服险峻的山路和寒冷的气候。山脉间云雾缭绕,山峰峻峭,道路崎岖难行。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雄伟和壮观。在山顶上,俯瞰群山连绵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而在广阔的草原上,旅行者们可以尽情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牛羊成群,远处还有骏马奔腾而过。草原上的微风轻拂着脸庞,带来清新的气息。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无论是沙漠、山脉还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都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地方。旅行者们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这段旅程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洗礼。
10. **节日和庆典**:如果他们足够幸运,恰逢某个盛大的节日或庆典,那么他们将有幸目睹当地独特而热闹的庆祝活动以及精彩纷呈的表演。
这些活动或许包括盛大的游行、华丽的烟花秀、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等。游行队伍沿着城市的主要街道前进,彩旗飘扬,鼓乐齐鸣。参与者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和热情,共同欢庆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手持鲜花、标语牌或旗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夜晚,天空被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烟花绽放出美丽的图案和色彩,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欢乐。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演员们以精湛的技艺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让人们沉浸在艺术的魅力之中。
街道两旁挂满了彩旗和彩带,店铺门口摆满了各种美食和手工艺品。美食摊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们垂涎欲滴。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的工艺技巧和创意,吸引了游客的驻足欣赏。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他们追逐打闹,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文化底蕴。
这些只是一些可能的场景,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非常丰富,每个时期和地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故事。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互通,还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在丝绸之路上,有许多着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下是一些突出的例子:
1. **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以及杰出的外交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他两次出使西域的壮举,这一行动不仅开辟了中西交通的崭新篇章,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次出使西域发生在公元前138年,当时的汉武帝希望通过联合大月氏来共同对抗匈奴。张骞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勇敢地踏上了西行之路。尽管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最终成功到达了大月氏等西域国家。这次出使虽然未能达成最初的军事目标,但却让中原地区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地理情况,为后来的交往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准备后,张骞于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此次出行规模更为庞大,随行人员众多且携带了丰富的礼物。张骞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成功与乌孙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促使他们派遣使者回访汉朝。他还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汉夷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张骞带着大量西域的特产和珍贵信息回到长安,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汉朝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为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活动,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他的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所开创的丝绸之路,使得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互鉴,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张骞无疑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2. **班超平定西域**:班超,这位东汉时期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外交智慧,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率领着勇敢无畏的使团,踏上了通往西域各国的征程,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外交活动。
在遥远而神秘的西域土地上,班超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机智的头脑和果断的行动,成功地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他的军事策略犹如棋局,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充满了智谋和勇气。他的军队如同一股强大的旋风,席卷了西域大地,让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班超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将领,更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他深知战争只是手段,和平才是最终目标。因此,他积极推动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流,通过巧妙的谈判和妥协,化解了无数次危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他的努力下,西域地区逐渐恢复了平静,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也开始繁荣。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双方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高。
班超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军事和外交方面,更在于他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和平、团结和进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 **玄奘西行取经**:玄奘是唐代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唐僧”或“三藏法师”。他出生于公元602年,自幼聪慧好学,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公元629年,玄奘决定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他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经过哈密、吐鲁番等地,翻越天山山脉,进入中亚地区。在途中,他遭遇了沙尘暴、缺水少食、强盗袭击等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玄奘终于到达印度。在印度期间,他拜访了许多着名的佛教寺院和学者,学习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教义。同时,他还将中国的文化和佛教思想传播到了印度,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公元645年,玄奘带着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他将这些佛经翻译成中文,并撰写了一部重要的着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他在西域和印度的见闻和经历。这部着作对于研究古代西域和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玄奘的西行求法之旅不仅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和探索,也是一次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带回了大量的佛经,更在于他推动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
4. **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时期的着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他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穿越茫茫大海,访问了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这一系列的航海壮举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数量众多,船员们技艺精湛,装备精良。他们凭借着先进的导航技术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一次次地驶向远方,探索未知的领域。每一次的航行都是一次冒险,但郑和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他们带来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物品,同时也带回了各地的奇珍异宝。这种双向的贸易往来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而文化方面,郑和的船队传播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勇于开拓创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 **马可·波罗东游**: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自小就对遥远的东方充满好奇和向往。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他们穿越沙漠、翻越山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元朝的大都(今北京)。在这里,马可·波罗受到了忽必烈汗的热情款待,并被任命为元朝的官员。
在接下来的17年里,马可·波罗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江南水乡、丝绸之路等。他目睹了中国的繁华与壮丽,也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名为《马可·波罗游记》的书籍。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介绍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和贸易往来。它的出版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激发了他们对东方的探索欲望。
《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了欧洲人了解东方的重要窗口,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它也为后来的航海家和探险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促进了欧洲的殖民扩张和全球化进程。马可·波罗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着名的旅行家、探险家、商人和作家。他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心,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6.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着他的军队踏上了东征之路。这是一场震撼世界的征程,他的目标是征服东方的土地,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首先征服了波斯,这个强大的帝国曾经统治着中东地区。他的军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战斗力,迅速击败了波斯军队,占领了他们的领土。接着,他继续向东进军,征服了埃及。埃及人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将他视为解放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城。这座城市成为了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汇点,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后,亚历山大大帝继续向东,征服了小亚细亚和两河流域。他的军队在这些地区遭遇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在征服的过程中,亚历山大大帝不仅展示了军事才能,还展现了政治智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包括建立行省制度、推行希腊化政策等。
经过多年的征战,亚历山大大帝终于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这个帝国不仅拥有广阔的领土,还融合了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精华。它成为了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契机。他的军队带来了希腊文化的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古代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7. **匈奴西迁**:在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持续的打击下,北匈奴逐渐失去了在东方的立足之地,不得不向西迁徙。他们穿越中亚地区,进入欧洲东部,与当地的日耳曼部落发生冲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迁徙。这场民族大迁徙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
首先,北匈奴的西迁使得欧洲东部的日耳曼部落受到冲击。这些部落原本生活在东欧平原,与罗马帝国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随着北匈奴的到来,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被迫向西迁移。其中一些部落如哥特人、汪达尔人等,成为了后来入侵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
其次,北匈奴的西迁也促进了欧洲的民族融合。在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例如,哥特人吸收了罗马文化的元素,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汪达尔人则在北非建立了独立的政权。这种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北匈奴的西迁还推动了欧洲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骑兵战术和武器装备,对欧洲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欧洲各国也纷纷加强军事建设,以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之,北匈奴的西迁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蒙古帝国的扩张**: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在崛起——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心,征服了大片土地,建立起庞大的统治区域。这个时期,丝绸之路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蒙古帝国的崛起则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蒙古帝国的统一使得丝绸之路在一段时间内被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这为东西方的商贸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和支持,使得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能够安全地穿越各个地区,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在这个时期,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商人纷纷来到东方,寻求珍贵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同时,东方的商人也将西方的珠宝、香料、玻璃等物品带回国内。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还推动了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除了商贸活动,蒙古帝国的崛起还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蒙古人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民族,他们对不同文化持开放态度,并积极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在这个时期,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学者、艺术家、工匠等纷纷来到蒙古帝国,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这些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蒙古帝国的文化内涵,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蒙古族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总之,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使得丝绸之路在一段时间内被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促进了东西方的商贸和文化交流。这段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们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世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 **开辟丝绸之路**:张骞的使命最初是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虽然这一目的并未达成,但他的旅行开辟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
2. **增进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张骞对西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地理、风俗、政治和物产情况,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 **引进西域物品与文化**:张骞的出使带回了西域的多种植物种子,如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丰富了汉朝的农业种植;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4. **加强了汉朝的边防**:张骞的旅行和报告帮助汉朝更好地了解了西域的地理和政治情况,有助于汉朝制定更有效的边防策略和军事行动,最终有助于稳定边疆。
5.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盟**:张骞的出使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
6. **推动了汉朝的“拓边”政策**:张骞的报告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7. **开启了汉朝的外交活动**: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他的成功出使被视为汉朝外交活动的开端,为后来的汉朝使者和商人继续探索和拓展丝绸之路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综上所述,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和文化上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也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了汉朝的边疆安全和对外影响力。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以下是他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些方式:
1. **被匈奴俘虏**: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在河西走廊被匈奴骑兵抓获并软禁了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耐心等待机会。
2. **适应和学习**:张骞在被软禁期间,学会了匈奴的语言,并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这为他后来的逃脱和继续使命打下了基础。
3. **逃脱匈奴**:在匈奴人的监视有所松弛时,张骞果断地带领随从逃离匈奴王庭,继续他的使命。
4. **艰苦的旅途**:张骞在逃脱后,经历了极端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挑战。他和他的随从风餐露宿,经历了大戈壁的酷热和葱岭的严寒,不少随从因饥渴或寒冷而丧生。
5. **寻求帮助**:张骞到达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的使命,并请求帮助。大宛国王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提供了向导和译员,帮助他抵达目的地。
6. **坚定的意志**:张骞在旅途中始终坚定自己完成任务的决心,即使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下也没有动摇。
7. **利用个人魅力和外交技巧**:张骞在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中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和外交技巧,成功说服了多个国家与汉朝建立联系。
8. **两次出使**: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联合乌孙抗击匈奴的目的,但他的行动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并增强了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
9. **记录和报告**:张骞在旅途中详细记录了他的观察和发现,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通过这些努力,张骞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还为汉朝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最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它连接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多个文明。以下是丝绸之路的几个关键特点:
1. **历史跨度**: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直到16世纪仍在使用。
2. **地理范围**:它起始于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东岸,甚至延伸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通过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
3. **贸易商品**: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商品包括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以及来自中亚的宝石、香料,印度的药材,欧洲的玻璃器皿、金银币等。
4.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宗教和科技交流的纽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沿这条路线传播,同时还有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知识的交流。
5. **商贸城市**:丝绸之路上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商贸城市,如中国的敦煌、喀什,中亚的撒马尔罕、布哈拉,西亚的大马士革、巴格达,欧洲的君士坦丁堡等。
6. **商队和旅行者**:商队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方式,由商人、翻译、向导和护卫组成。着名的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玄奘等都曾沿着这条路线旅行。
7. **政治影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对沿线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8. **遗址和遗产**: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如中国的长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城,中亚的宗教建筑等,其中许多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9. **现代复兴**:21世纪初,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精神,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象征,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至今仍然深远。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历史的伟大道路。在丝绸之路上发生了许多着名的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1.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度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和欧洲的官方通道,促进了中华文化向西域的传播,同时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
2. **班超重开丝绸之路**: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率36人首先到了鄯善,打通了隔绝58年的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3. **佛教的传入**:丝绸之路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通道,公元1世纪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的宗教、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造纸术的西传**:中国的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5.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亚洲,同时吸收了东方文化,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匈奴入侵罗马**:公元4-5世纪,匈奴人沿丝绸之路大规模迁移,最终入侵罗马帝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7. **基督教的传播**:公元635年,基督教传教士成功说服中国皇帝取消对基督教的抵制,使其成为合法信仰,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8. **伊斯兰教的扩张**:7世纪,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中亚和中国,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城市成为伊斯兰文化中心。
9. **十字军东征**:1096年,十字军东征开始,虽然主要是一场宗教战争,但其背后隐藏着对丝绸之路上财富的追求。
10. **蒙古帝国的兴起**: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迅速扩张,其后继者继续西征,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推向了高潮。
这些事件不仅推动了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宗教和思想的传播,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它起始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包括:**
1. **贸易商品**: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商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形成了一股东方文明之风。
2. **文化交流**:中国的民族工艺、儒道思想通过这条路线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3. **历史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4. **经济影响**:它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
5. **文化影响**:中国的瓷器和茶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活方式到思维理念对许多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6. **历史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着名的历史事件包括:**
- **郑和下西洋**:明代郑和的七次远航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他率领的船队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
- **指南针的使用**:宋代的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
- **宋元时期的贸易**: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中国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深化与东盟及世界各国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力量。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历史的伟大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影响:**
1. **推动贸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输往世界各地,同时带回了香料、宝石等异域商品,极大地丰富了沿线国家的商品市场。
2. **促进技术交流**: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重要发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了全球技术的进步。
3. **增加财政收入**:海上贸易的繁荣为沿线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
4. **城市发展**:许多沿海城市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兴起,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平台。
**文化影响:**
1. **宗教传播**: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艺术与文学**: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艺术和文学的传播,丰富了沿线国家的文化生活。
3. **生活方式**: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其他国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4. **科学与医学**:中国的医学知识和科学理念也通过这条路线传播,对其他国家的医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历史事件:**
1.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的七次远航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高峰,他的船队到达了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 **欧洲大航海时代**:15至18世纪,欧洲国家开始全球性的海上扩张,开辟了新的海上贸易路线,这对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精神,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力量。
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开辟丝绸之路**:张骞的使命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 **引进西域物品与文化**: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多种植物种子,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丰富了汉朝的农业种植。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 **汉朝文化的传播**:张骞的旅行和报告帮助汉朝更好地了解了西域,促使汉朝的文化向西域传播。汉朝的科技、农业技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4. **加强汉朝的边防**:张骞的出使帮助汉朝了解西域的地理和政治情况,有助于汉朝制定更有效的边防策略和军事行动,最终有助于稳定边疆。
5. **促进政治联盟**:张骞的出使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
6. **汉朝的“拓边”政策**:张骞的报告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7. **开启汉朝的外交活动**: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他的成功出使被视为汉朝外交活动的开端,为后来的汉朝使者和商人继续探索和拓展丝绸之路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8. **丰富汉朝的物质生活**: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域及更远的地方,同时西域的玉石、珠宝、药材等也大量进入中原市场,丰富了双方的物质生活。
9. **促进文化融合**:西域的佛教、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文化相互融合和发展。同时,华夏的儒家思想、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及更远的地方。
10. **历史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和文化交流活动,它打破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综上所述,张骞的出使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互通有无,在文化上也促成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当时世界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促进了商品大流通**: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沿线国家;同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等商品也络绎不绝进入中国。
2.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其他技术如铸铁冶炼、凿井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3. **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丝绸之路聚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产业、资源配置,成为各方利益交汇的经济走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4.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
5. **加深了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通过丝绸之路,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得以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6. **推动了宗教的传播**: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也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及更远的地方,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7. **促进了民族交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景观。
8. **增强了各国的政治联系**: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9. **对艺术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也带来了艺术文化的发展,如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传播和融合。
10. **旅游开发价值**: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可以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还加深了文化、科技、宗教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对当时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 **促进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促进了商品和资本在沿线国家间的流通,增强了各国市场的活力。
2. **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丝绸之路将沿线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网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 **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沿线国家加大了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
4. **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技术和知识传播的桥梁,沿线国家通过丝绸之路交流和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增加了就业和收入**:随着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
6. **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刺激了沿线国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等,同时也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7. **加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8. **提升了区域安全与稳定**: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助于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减少了地区冲突,提高了区域的安全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9. **促进了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10. **推动了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推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了各种区域合作机制和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等,这些机制和组织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增长,还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传播、产业升级和区域合作,为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 **促进区域合作**:丝绸之路强化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合作,形成了共同发展的政治意愿。
2. **增强政治互信**:通过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了加强,为处理地区争端和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推动政策沟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政策上进行了更多的沟通与协调,以保障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顺畅进行。
4. **影响地缘政治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能会对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位于三大洲结合带、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丰富油气资源的地区。
5. **提升沿线国家地位**:某些沿线国家因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其在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6. **促进地区稳定**: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增加了就业和经济发展,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稳定性,从而促进了地区的稳定。
7. **加强安全合作**: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
8. **推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政治合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9.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适应丝绸之路贸易的需要,沿线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等,这有助于提高区域内部的联系和政治上的凝聚力。
10. **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模式**:丝绸之路倡议推动了基于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区域合作、增强了政治互信、提升了国家地位,并促进了地区稳定和文化交流。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平衡不同国家的利益和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原则,强调所有参与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共同建设、共同分享成果,确保每个国家的合理利益得到尊重和照顾。
2. **政策沟通**: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
3. **设施联通**: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以实现区域内的物流、信息流和资源的高效流动。
4. **贸易畅通**:消除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平衡。
5. **资金融通**: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项目资金问题。
6. **民心相通**:加强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通过教育、旅游、科研合作等方式促进民间友好。
7. **互利共赢**:在合作中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8. **尊重多样性**:尊重各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通过包容性的合作方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9. **透明和开放**:确保合作过程的透明度,让所有参与国家都能了解合作的进展和成果,同时对外界开放,欢迎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进来。
通过上述方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旨在实现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注:摘自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 [71]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 [65]西汉时期起点在长安(今西安) [63];东汉时期起点在洛阳 [1] [62],期间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 [77]魏晋南北朝有洛阳、长安、平城、邺城等多个起点 [66],还一度以建康为起点 [65];隋唐为大唐西市 [67]、开远门 [68]和隋唐洛阳城 [78];北宋为开封 [69]。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着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2-4] [64]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共41个词条38.4万阅读
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依据长城形成了长城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498.54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清皇宫
明清皇宫(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是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的合称,分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和辽宁省沈阳市。其中,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是明清两代中国帝王居住办公的场所。其中,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典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的皇宫建筑,是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创立和发展的见证。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沈阳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与北京故宫项目合并,合称“明清皇宫”。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墓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嬴政的陵墓,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千米,外城周长约6.3千米。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众多陪葬坑中比较着名的一处。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1960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
共59个词条17.3万阅读
长城
入选时间:1987.12
莫高窟
入选时间:1987.12
明清皇宫
入选时间:1987.12、2004.7.1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入选时间:1987.12
中文名
丝绸之路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世遗名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开创期
西汉
高峰时期
汉、唐、宋、元、明
起 点
长安(西汉),洛阳(东汉),长安、洛阳、平城、邺城、建康(魏晋南北朝),大唐西市、开远门(隋唐),开封(北宋),泉州(明朝) [1] [62-63] [65-69]
终 点
罗马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 值
世界文化遗产
意 义
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
目录
1丝路历史
?西汉
?东汉
?魏晋时期
?隋代
?唐代
?宋元时期
?明代
?丝路重生
2海上丝路
3丝路地图
4南方丝路
5北方丝路
6路线图
7丝路申遗
?成功申遗
?预备名单
8起点争议
9社会文化
丝路历史
播报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7]
明代丝绸之路地图
1868年,德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下到中国考察。到达上海后,他受上海西商会委托,首次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综合考察,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李希霍芬在陕西考察后,还计划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考察,但由于陕甘回民起义和阿古柏入侵等事件的干扰而未能实现。1870年,李希霍芬来到河南,考察了洛阳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关帝庙。1872年返回德国后,李希霍芬主要致力于写作5卷本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到去世(1905年10月)前出版了第一、二、四卷。第三和第五卷是他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编辑而成,于1912年全部出版。在1877年柏林出版的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一名,将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70-72]
1910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从文献角度对丝绸之路作了进一步的阐述。1915年,赫尔曼在《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丝绸之路应当是中国经西域与希腊—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 [71],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西岸,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64]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汉唐古都长安或洛阳 [1] [74],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明朝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7-9]
西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10]
张骞出使西域图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11]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12]。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 [13]。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14]
百科x混知:图解张骞通西域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15]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12] [16]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在轮台(今轮台县东南)和渠犁(今库尔勒县西南)设立了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务。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第一次设置的官吏。此后,西汉政府就在西域建立了根据地。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投降,西汉政府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终胜利,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央王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常驻官员,派士卒屯田,设校尉统领保护,使汉族同新疆少数民族交往更加密切。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从西汉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时代。 [17]
丝绸之路
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也始于丝绸之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帝都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18]。从此佛教正式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19-21]。1998年正因为如此,经过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举行了各种形式的“中国佛教两千年纪念活动”。 [22]
天凤三年(16年),西域诸国断绝了与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随从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并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使鄯善为之震服。之后他又说服于阗,归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 [79],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3]
永元三年(91年),北道的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附东汉,班超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亲自坐镇北道。又命西域长史徐干屯疏勒,与北道相呼应。
永元六年(94年),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7万余人,讨伐对抗中央的焉耆等国统治者,西域50余国皆归属中央政府。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一直到达条支海(今波斯湾),临大海欲渡,由于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拦,虽未能实现,但这是首次突破安息国的阻拦,将丝绸之路从亚洲延伸到了欧洲,再次打通已经衰落的丝绸之路。 [24]
大秦属下的蒙奇兜讷(今译为马其顿)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向汉和帝进献礼物。汉和帝厚待两国使者,赐给两国紫绶金印。 [25-26]
延熹九年(166年),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至东汉洛阳,朝见汉桓帝。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27]。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年),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从这时开始,直到正光三年(522年),《魏书》本纪记载了十个波斯使团,前五次应当是到了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国带来了玻璃制品工艺,后五次到达的则是493年迁都后的洛阳。 [28]
神龟元年(518年),宋云与比丘惠生,由洛阳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出使西域,拜取佛经。正光三年(522年)宋云、惠生等由天竺回到洛阳,取回大乘经典170部,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波斯的使者也顺着丝绸之路深入到南朝。中大通二年(530年),波斯国遣使献佛牙。五年(533年)八月,遣使献方物。大同元年(535年)四月又献方物。波斯之通使南朝,走的是西域经吐谷浑境而南下益州(四川)再顺长江而下到建康(今南京)的道路。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27]
隋代
隋代开皇九年(589年),隋王朝结束南北分裂,新兴突厥族占领了西域至里海间广大地区,今青海境吐谷浑也向河西走廊侵扰,中国和西域,西方的官方、民间交往受到不少阻碍。但隋与丝绸之路各国民族之间关系,仍愈来愈密切,西域商人多至张掖互市,炀帝曾派裴矩专管这方面工作。裴矩用厚礼吸引他们到内地,使其往来相继。《隋书·西域传》序记载: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番诸国,至罽宾(今塔什干附近),得玛瑙杯,印度王含城得佛经,史国得歌舞教练,狮子皮、火鼠毛。官、民的交往又活跃起来。 [29]
唐代
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是继隋而建立的强大的唐朝。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李治又灭西突厥,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大唐帝国疆域,东起朝鲜海滨,西至达昌水(阿姆河,一说底格里斯河),是当时世界第一发达强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以大食帝国为桥梁,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亦称“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唐太宗)”。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在海道上,中国也可以船舶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经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与欧洲各国发生关系。当时广州、泉州、刘家港(今上海吴淞口近处)等地,成了最着名的对外港口。史书记载广州当时便有南海舶、昆仑舶、狮子国舶、婆罗门舶、西域舶、波斯舶等趸船性的船坞。西方各国在陆上取道中亚、西域,沿途驼马商旅不断;海路则多由大食首都巴格达出波斯湾,几乎每日都有船只远涉重洋来到东方。 [29]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佛教自西汉哀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南北朝开始大行于中国,至隋唐时达到鼎盛。唐太宗时,高僧玄奘由丝绸之路经中亚往印度取经、讲学,历时十六年,所着《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当时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仍为印度学者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的头等重要资料。他取回佛教经典657部,唐高宗特在长安建大雁塔使其藏经、译经。稍后,高僧义净又由海道去印度,又历时十六年,取回佛经400部,所着《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向中国介绍了当时南亚各国的文化、生活情况。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东正教)在唐初由东罗马帝国传入了中国。西安碑林保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这一史实的实物见证。唐中期自波斯传入的摩尼教(亦称袄教、拜火教),中国化后称为“明教”,深为不少劳动人民所信奉。唐宋后多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利用它的教义来组织贫苦农民与封建统治者战斗。中国的造纸术、盛唐时也传入了大食帝国,不久便经它传入了欧洲各国。
唐代,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着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汉代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习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 [30]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31-32]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中国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愿远行,丝绸之路逐步走向低谷。 [33]
宋元时期
北宋实际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 [33]
蒙元时期,蒙古发动了三次西征及南征,版图大大扩展,加之驿路的设立、欧亚交通网络的恢复,使欧亚广大地域范围内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起来。
马可波罗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漫长的东西方陆路商道上从事商队贩运贸易的,有欧洲商人、有西亚、中亚地区的商人以及中国色目商人等。欧州和中、西亚商人一般都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竹布等商品来中国或在沿途出售,他们所购买的主要是中国的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元代来中国的外国商人、商队为数之众,在外国史料中多有印证。《马可·波罗游记》中几处写道:元大都外城常有“无数商人”、“大量商人”来往止息,“建有许多旅馆和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旅客按不同的人种,分别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离的旅馆”。既为不同人种,无疑为外国客商。《通商指南》也指出,“……汗八里都城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
元代的丝绸之路
在蒙元时期丝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駸駸兴旺之际,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枢纽或与国际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地区性,民族性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地的一批贸易中心相应形成和发展。元代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这里“各国商贾辐辏,百货云集”。《马可·波罗游记》曾以一章的篇幅介绍元大都国际贸易的盛况:“凡世界上最为珍奇宝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元朝中国境内丝路重要商镇还有可失哈耳(喀什噶尔),这里的纺织品“由国内的商人运销世界各地”。河西走廊的肃州,这里附近“山上出产的一种质量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来这里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另外还有别失八里、哈喇火州等。 [34]
元代丝绸之路的交往目的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是以宗教、文化交流为使命,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从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的衰落。 [17]
明代
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
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叶嘉靖年的《丝路山水地图》,明晰地注明了“丝绸之路”上多达两百余个地点的名称,且以山水画形式完成,还以精湛画功再现了沿途城池、山川的恢弘气势。《丝路山水地图》极为儒雅、贴切,很可能是明代的原名。而图上所绘从嘉峪关出发,取道苦峪城西行之路,正是明代丝绸之路的路线。 [56-57]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2017年0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清代初期以后,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与此同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上交通代之而起,使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17]
丝路重生
为配合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2014年国家级媒体共举行了七次大规模的采访报道活动:
人民网“行走新丝路”丝绸之路示意图
2014年0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程。 [36-37]
2014年06月08日,新华社“新丝路·新梦想”采访车队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程。 [38-39]
2014年07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走丝绸之路”大型采风报道活动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动。 [40]
2014年07月13日,光明日报、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 [41]
2014年08月0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官重走丝绸之路”活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成功举办。 [42]
2014年08月18日,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正式启动。 [43]
2014年09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网络名人丝路行”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动。 [44-45]
2014年12月,世界健康组织联盟等主办的空中重走丝绸之路在洛阳启动。 [75]
2016年06月17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在洛阳启动,采访车队从洛阳定鼎门遗址开始驶上万里丝路。 [76]
2018年10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海湾地区和也门事务的官员安娜·保利尼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表示,丝绸之路是全球不同文化和族群间互动的典范。 [46]
海上丝路
播报
明末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47]
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23]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末三国处于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峙,也推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纪至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海峡进入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代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47]
丝路地图
播报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明代丝绸之路巨幅地图长卷,是一幅绘制于500多年前、貌似山水画、实为《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的《蒙古山水地图》手卷。此图绘制了从明朝边关嘉峪关出发,取道苦峪城(瓜州锁阳城)、最后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西行之路,精确细致地描绘有211个明代地名,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路线,正是明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反映了丝绸之路最后时期的辉煌,对于研究古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该图由此堪称“中世纪世界地图”,也被称为《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 [58-59]
南方丝路
播报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直至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5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
南方丝路由3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
南方陆上丝路延续2000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 [33]
北方丝路
播报
明朝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其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 [48]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沟通东西方交往极其困难。环境考古学资料表明,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而这个地区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所在地。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点。 [49]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来说,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起源于原始社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中原旱作农业地区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这种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50]。因而草原丝绸之路则因其特点还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48]
路线图
播报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
1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2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临夏),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3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丝绸之路(2张)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1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2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3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朝达到顶峰。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60]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1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2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3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51]
丝路申遗
播报
成功申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52]
这一占地五千公里的路网属于整个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起于汉唐古都长安\/洛阳, 止于中亚七河地区。丝绸之路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形成,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连接了多种文明,对于贸易交换、宗教信仰与科技知识的传播、科技创新的交流以及文化艺术的实践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该遗产所包含的33处遗产点包括了各个朝代和可汗王朝时期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穴与寺庙、古道、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防御工事、古墓以及宗教建筑。 [73]
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52]
丝绸之路申遗名单(中国境内22处)
省份
申遗点
陕西省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大雁塔
小雁塔
兴教寺塔
张骞墓
彬县大佛寺石窟
河南省
汉魏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甘肃省
玉门关遗址
悬泉置遗址
麦积山石窟
炳灵寺石窟
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克孜尔尕哈峰燧
克孜尔石窟
苏巴什佛寺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
预备名单
1.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级市
2.江苏省扬州市
3.江苏省南京市
4.浙江省宁波市
5.福建省福州市
6.福建省泉州市
7.福建省漳州市
8.广东省广州市
9.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起点争议
播报
丝绸之路演讲
2014年8月15日下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做客金沙讲坛,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剧场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思考》讲座。郭旃在发言中称:丝绸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之路”,而其起点无疑是长安,将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名称由丝绸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网”改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网”,既强调了中国对丝绸之路的开创作用,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歧义和争论。 [5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那里是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故乡。”丝绸之路是在汉代鼎盛时期,张骞从汉长安出发开辟的一条商贸大通道,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唐长安是我囯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间东汉洛阳虽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但相对于西汉和唐代的丝绸之路,其时间较短,影响较小。从整个历史长河和世界影响看,长安作为汉唐丝绸之路起点的代表比较恰当,洛阳可看作是长安起点的墨迹延伸。 [54]
河南日报: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5]
青海日报社主办的“中国藏族网通”认为,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若以东西国际贸易商品看,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最远可达建康。 [65]
社会文化
播报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沿太行山和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打造“三纵”,沿丝绸之路、318国道、长江、黄河沿线打造“四横”,构建户外运动“三纵四横”的空间布局。 [61]】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地中海各国的陆上贸易路线,它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如果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现场,他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有趣的事情:
1.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商人们在这里交换着各种珍贵的物品。旅行者们可能会看到色彩鲜艳的丝绸,精美的瓷器,香气扑鼻的茶叶,珍贵的香料,璀璨的宝石以及华丽的金银器等等。这些商品不仅代表了各国的特色和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2. 在丝绸之路上,商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他们带着自己的货物和文化来到这里,与其他商人交流和交易。旅行者们可能会遇到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印度人等等。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和风俗习惯,让人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3. 由于商人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使用的语言和方言也各不相同。旅行者们可能会听到波斯语、阿拉伯语、拉丁语、梵语等等。这种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4.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旅行者们可能会看到不同文化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思想在这里相互交融。比如佛教艺术的传入,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等等。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驿站和客栈:丝绸之路漫长而艰辛,旅途中的商人和旅人需要休息和补给。于是,沿途出现了许多驿站和客栈,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住宿,还供应食物和水源,有些甚至还有马厩供人更换马匹。它们成为了旅人们重要的停歇点,也是信息交流的中心。
6. 货币兑换:丝绸之路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因此,商人在路途中经常需要进行货币兑换。这可能发生在专门的货币兑换场所,或者通过与当地商人或金融家的交易来完成。
7. 法律和贸易规则:为了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套通用的法律和贸易规则。这些规则包括货物的质量标准、交易方式、税收政策等。违反这些规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罚款、没收货物甚至监禁。
8. 安全问题:丝绸之路穿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治安情况复杂多变。一些不法分子如盗贼和土匪可能会出没于路途,威胁商队的安全。为了保护货物和人员的安全,商队通常会雇佣武装护卫,他们配备武器,以应对可能的危险。
9. 自然景观:丝绸之路的路线穿越了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包括广袤的沙漠、高耸的山脉、广阔的草原等。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旅程,旅行者们将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无穷。
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旅行者们将面对无尽的沙丘和酷热的阳光。这里的风沙随时都有可能形成沙尘暴,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困扰。然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使得沙漠中的生命变得坚韧而顽强。旅行者们或许能够看到骆驼队在沙漠中艰难前行,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当丝绸之路延伸至高耸入云的山脉时,旅行者们需要克服险峻的山路和寒冷的气候。山脉间云雾缭绕,山峰峻峭,道路崎岖难行。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雄伟和壮观。在山顶上,俯瞰群山连绵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而在广阔的草原上,旅行者们可以尽情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牛羊成群,远处还有骏马奔腾而过。草原上的微风轻拂着脸庞,带来清新的气息。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无论是沙漠、山脉还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都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地方。旅行者们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这段旅程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洗礼。
10. **节日和庆典**:如果他们足够幸运,恰逢某个盛大的节日或庆典,那么他们将有幸目睹当地独特而热闹的庆祝活动以及精彩纷呈的表演。
这些活动或许包括盛大的游行、华丽的烟花秀、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等。游行队伍沿着城市的主要街道前进,彩旗飘扬,鼓乐齐鸣。参与者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和热情,共同欢庆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手持鲜花、标语牌或旗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夜晚,天空被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烟花绽放出美丽的图案和色彩,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欢乐。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演员们以精湛的技艺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让人们沉浸在艺术的魅力之中。
街道两旁挂满了彩旗和彩带,店铺门口摆满了各种美食和手工艺品。美食摊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们垂涎欲滴。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的工艺技巧和创意,吸引了游客的驻足欣赏。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他们追逐打闹,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文化底蕴。
这些只是一些可能的场景,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非常丰富,每个时期和地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故事。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互通,还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在丝绸之路上,有许多着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下是一些突出的例子:
1. **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以及杰出的外交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他两次出使西域的壮举,这一行动不仅开辟了中西交通的崭新篇章,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次出使西域发生在公元前138年,当时的汉武帝希望通过联合大月氏来共同对抗匈奴。张骞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勇敢地踏上了西行之路。尽管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最终成功到达了大月氏等西域国家。这次出使虽然未能达成最初的军事目标,但却让中原地区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地理情况,为后来的交往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准备后,张骞于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此次出行规模更为庞大,随行人员众多且携带了丰富的礼物。张骞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成功与乌孙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促使他们派遣使者回访汉朝。他还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汉夷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张骞带着大量西域的特产和珍贵信息回到长安,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汉朝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为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活动,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他的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所开创的丝绸之路,使得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互鉴,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张骞无疑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2. **班超平定西域**:班超,这位东汉时期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外交智慧,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率领着勇敢无畏的使团,踏上了通往西域各国的征程,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外交活动。
在遥远而神秘的西域土地上,班超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机智的头脑和果断的行动,成功地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他的军事策略犹如棋局,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充满了智谋和勇气。他的军队如同一股强大的旋风,席卷了西域大地,让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班超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将领,更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他深知战争只是手段,和平才是最终目标。因此,他积极推动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流,通过巧妙的谈判和妥协,化解了无数次危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他的努力下,西域地区逐渐恢复了平静,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也开始繁荣。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双方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高。
班超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军事和外交方面,更在于他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和平、团结和进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 **玄奘西行取经**:玄奘是唐代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唐僧”或“三藏法师”。他出生于公元602年,自幼聪慧好学,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公元629年,玄奘决定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他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经过哈密、吐鲁番等地,翻越天山山脉,进入中亚地区。在途中,他遭遇了沙尘暴、缺水少食、强盗袭击等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玄奘终于到达印度。在印度期间,他拜访了许多着名的佛教寺院和学者,学习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教义。同时,他还将中国的文化和佛教思想传播到了印度,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公元645年,玄奘带着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他将这些佛经翻译成中文,并撰写了一部重要的着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他在西域和印度的见闻和经历。这部着作对于研究古代西域和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玄奘的西行求法之旅不仅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和探索,也是一次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带回了大量的佛经,更在于他推动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
4. **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时期的着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他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穿越茫茫大海,访问了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这一系列的航海壮举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数量众多,船员们技艺精湛,装备精良。他们凭借着先进的导航技术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一次次地驶向远方,探索未知的领域。每一次的航行都是一次冒险,但郑和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他们带来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物品,同时也带回了各地的奇珍异宝。这种双向的贸易往来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而文化方面,郑和的船队传播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勇于开拓创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 **马可·波罗东游**: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自小就对遥远的东方充满好奇和向往。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他们穿越沙漠、翻越山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元朝的大都(今北京)。在这里,马可·波罗受到了忽必烈汗的热情款待,并被任命为元朝的官员。
在接下来的17年里,马可·波罗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江南水乡、丝绸之路等。他目睹了中国的繁华与壮丽,也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名为《马可·波罗游记》的书籍。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介绍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和贸易往来。它的出版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激发了他们对东方的探索欲望。
《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了欧洲人了解东方的重要窗口,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它也为后来的航海家和探险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促进了欧洲的殖民扩张和全球化进程。马可·波罗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着名的旅行家、探险家、商人和作家。他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心,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6.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着他的军队踏上了东征之路。这是一场震撼世界的征程,他的目标是征服东方的土地,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首先征服了波斯,这个强大的帝国曾经统治着中东地区。他的军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战斗力,迅速击败了波斯军队,占领了他们的领土。接着,他继续向东进军,征服了埃及。埃及人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将他视为解放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城。这座城市成为了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汇点,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后,亚历山大大帝继续向东,征服了小亚细亚和两河流域。他的军队在这些地区遭遇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在征服的过程中,亚历山大大帝不仅展示了军事才能,还展现了政治智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包括建立行省制度、推行希腊化政策等。
经过多年的征战,亚历山大大帝终于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这个帝国不仅拥有广阔的领土,还融合了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精华。它成为了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契机。他的军队带来了希腊文化的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古代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7. **匈奴西迁**:在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持续的打击下,北匈奴逐渐失去了在东方的立足之地,不得不向西迁徙。他们穿越中亚地区,进入欧洲东部,与当地的日耳曼部落发生冲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迁徙。这场民族大迁徙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
首先,北匈奴的西迁使得欧洲东部的日耳曼部落受到冲击。这些部落原本生活在东欧平原,与罗马帝国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随着北匈奴的到来,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被迫向西迁移。其中一些部落如哥特人、汪达尔人等,成为了后来入侵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
其次,北匈奴的西迁也促进了欧洲的民族融合。在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例如,哥特人吸收了罗马文化的元素,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汪达尔人则在北非建立了独立的政权。这种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北匈奴的西迁还推动了欧洲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骑兵战术和武器装备,对欧洲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欧洲各国也纷纷加强军事建设,以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之,北匈奴的西迁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蒙古帝国的扩张**: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在崛起——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心,征服了大片土地,建立起庞大的统治区域。这个时期,丝绸之路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蒙古帝国的崛起则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蒙古帝国的统一使得丝绸之路在一段时间内被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这为东西方的商贸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和支持,使得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能够安全地穿越各个地区,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在这个时期,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商人纷纷来到东方,寻求珍贵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同时,东方的商人也将西方的珠宝、香料、玻璃等物品带回国内。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还推动了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除了商贸活动,蒙古帝国的崛起还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蒙古人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民族,他们对不同文化持开放态度,并积极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在这个时期,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学者、艺术家、工匠等纷纷来到蒙古帝国,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这些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蒙古帝国的文化内涵,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蒙古族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总之,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使得丝绸之路在一段时间内被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促进了东西方的商贸和文化交流。这段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们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世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 **开辟丝绸之路**:张骞的使命最初是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虽然这一目的并未达成,但他的旅行开辟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
2. **增进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张骞对西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地理、风俗、政治和物产情况,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 **引进西域物品与文化**:张骞的出使带回了西域的多种植物种子,如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丰富了汉朝的农业种植;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4. **加强了汉朝的边防**:张骞的旅行和报告帮助汉朝更好地了解了西域的地理和政治情况,有助于汉朝制定更有效的边防策略和军事行动,最终有助于稳定边疆。
5.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盟**:张骞的出使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
6. **推动了汉朝的“拓边”政策**:张骞的报告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7. **开启了汉朝的外交活动**: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他的成功出使被视为汉朝外交活动的开端,为后来的汉朝使者和商人继续探索和拓展丝绸之路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综上所述,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和文化上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也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了汉朝的边疆安全和对外影响力。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以下是他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些方式:
1. **被匈奴俘虏**: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在河西走廊被匈奴骑兵抓获并软禁了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耐心等待机会。
2. **适应和学习**:张骞在被软禁期间,学会了匈奴的语言,并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这为他后来的逃脱和继续使命打下了基础。
3. **逃脱匈奴**:在匈奴人的监视有所松弛时,张骞果断地带领随从逃离匈奴王庭,继续他的使命。
4. **艰苦的旅途**:张骞在逃脱后,经历了极端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挑战。他和他的随从风餐露宿,经历了大戈壁的酷热和葱岭的严寒,不少随从因饥渴或寒冷而丧生。
5. **寻求帮助**:张骞到达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的使命,并请求帮助。大宛国王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提供了向导和译员,帮助他抵达目的地。
6. **坚定的意志**:张骞在旅途中始终坚定自己完成任务的决心,即使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下也没有动摇。
7. **利用个人魅力和外交技巧**:张骞在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中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和外交技巧,成功说服了多个国家与汉朝建立联系。
8. **两次出使**: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联合乌孙抗击匈奴的目的,但他的行动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并增强了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
9. **记录和报告**:张骞在旅途中详细记录了他的观察和发现,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通过这些努力,张骞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还为汉朝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最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它连接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多个文明。以下是丝绸之路的几个关键特点:
1. **历史跨度**: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直到16世纪仍在使用。
2. **地理范围**:它起始于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东岸,甚至延伸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通过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
3. **贸易商品**: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商品包括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以及来自中亚的宝石、香料,印度的药材,欧洲的玻璃器皿、金银币等。
4.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宗教和科技交流的纽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沿这条路线传播,同时还有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知识的交流。
5. **商贸城市**:丝绸之路上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商贸城市,如中国的敦煌、喀什,中亚的撒马尔罕、布哈拉,西亚的大马士革、巴格达,欧洲的君士坦丁堡等。
6. **商队和旅行者**:商队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方式,由商人、翻译、向导和护卫组成。着名的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玄奘等都曾沿着这条路线旅行。
7. **政治影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对沿线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8. **遗址和遗产**: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如中国的长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城,中亚的宗教建筑等,其中许多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9. **现代复兴**:21世纪初,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精神,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象征,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至今仍然深远。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历史的伟大道路。在丝绸之路上发生了许多着名的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1.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度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和欧洲的官方通道,促进了中华文化向西域的传播,同时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
2. **班超重开丝绸之路**: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率36人首先到了鄯善,打通了隔绝58年的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3. **佛教的传入**:丝绸之路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通道,公元1世纪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的宗教、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造纸术的西传**:中国的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5.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亚洲,同时吸收了东方文化,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匈奴入侵罗马**:公元4-5世纪,匈奴人沿丝绸之路大规模迁移,最终入侵罗马帝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7. **基督教的传播**:公元635年,基督教传教士成功说服中国皇帝取消对基督教的抵制,使其成为合法信仰,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8. **伊斯兰教的扩张**:7世纪,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中亚和中国,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城市成为伊斯兰文化中心。
9. **十字军东征**:1096年,十字军东征开始,虽然主要是一场宗教战争,但其背后隐藏着对丝绸之路上财富的追求。
10. **蒙古帝国的兴起**: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迅速扩张,其后继者继续西征,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推向了高潮。
这些事件不仅推动了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宗教和思想的传播,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它起始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包括:**
1. **贸易商品**: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商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形成了一股东方文明之风。
2. **文化交流**:中国的民族工艺、儒道思想通过这条路线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3. **历史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4. **经济影响**:它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
5. **文化影响**:中国的瓷器和茶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活方式到思维理念对许多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6. **历史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着名的历史事件包括:**
- **郑和下西洋**:明代郑和的七次远航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他率领的船队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
- **指南针的使用**:宋代的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
- **宋元时期的贸易**: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中国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深化与东盟及世界各国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力量。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历史的伟大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影响:**
1. **推动贸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输往世界各地,同时带回了香料、宝石等异域商品,极大地丰富了沿线国家的商品市场。
2. **促进技术交流**: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重要发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了全球技术的进步。
3. **增加财政收入**:海上贸易的繁荣为沿线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
4. **城市发展**:许多沿海城市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兴起,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平台。
**文化影响:**
1. **宗教传播**: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艺术与文学**: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艺术和文学的传播,丰富了沿线国家的文化生活。
3. **生活方式**: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其他国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4. **科学与医学**:中国的医学知识和科学理念也通过这条路线传播,对其他国家的医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历史事件:**
1.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的七次远航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高峰,他的船队到达了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 **欧洲大航海时代**:15至18世纪,欧洲国家开始全球性的海上扩张,开辟了新的海上贸易路线,这对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精神,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力量。
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开辟丝绸之路**:张骞的使命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 **引进西域物品与文化**: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多种植物种子,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丰富了汉朝的农业种植。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也传入中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 **汉朝文化的传播**:张骞的旅行和报告帮助汉朝更好地了解了西域,促使汉朝的文化向西域传播。汉朝的科技、农业技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4. **加强汉朝的边防**:张骞的出使帮助汉朝了解西域的地理和政治情况,有助于汉朝制定更有效的边防策略和军事行动,最终有助于稳定边疆。
5. **促进政治联盟**:张骞的出使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
6. **汉朝的“拓边”政策**:张骞的报告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7. **开启汉朝的外交活动**: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他的成功出使被视为汉朝外交活动的开端,为后来的汉朝使者和商人继续探索和拓展丝绸之路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8. **丰富汉朝的物质生活**: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域及更远的地方,同时西域的玉石、珠宝、药材等也大量进入中原市场,丰富了双方的物质生活。
9. **促进文化融合**:西域的佛教、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文化相互融合和发展。同时,华夏的儒家思想、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及更远的地方。
10. **历史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和文化交流活动,它打破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综上所述,张骞的出使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互通有无,在文化上也促成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当时世界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促进了商品大流通**: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沿线国家;同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等商品也络绎不绝进入中国。
2.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其他技术如铸铁冶炼、凿井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3. **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丝绸之路聚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产业、资源配置,成为各方利益交汇的经济走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4.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
5. **加深了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通过丝绸之路,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得以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6. **推动了宗教的传播**: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也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及更远的地方,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7. **促进了民族交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景观。
8. **增强了各国的政治联系**: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9. **对艺术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也带来了艺术文化的发展,如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传播和融合。
10. **旅游开发价值**: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可以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还加深了文化、科技、宗教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对当时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 **促进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促进了商品和资本在沿线国家间的流通,增强了各国市场的活力。
2. **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丝绸之路将沿线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网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 **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沿线国家加大了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
4. **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技术和知识传播的桥梁,沿线国家通过丝绸之路交流和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增加了就业和收入**:随着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
6. **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刺激了沿线国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等,同时也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7. **加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8. **提升了区域安全与稳定**: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助于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减少了地区冲突,提高了区域的安全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9. **促进了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10. **推动了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推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了各种区域合作机制和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等,这些机制和组织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增长,还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传播、产业升级和区域合作,为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 **促进区域合作**:丝绸之路强化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合作,形成了共同发展的政治意愿。
2. **增强政治互信**:通过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了加强,为处理地区争端和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推动政策沟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政策上进行了更多的沟通与协调,以保障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顺畅进行。
4. **影响地缘政治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能会对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位于三大洲结合带、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丰富油气资源的地区。
5. **提升沿线国家地位**:某些沿线国家因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其在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6. **促进地区稳定**: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增加了就业和经济发展,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稳定性,从而促进了地区的稳定。
7. **加强安全合作**: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
8. **推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政治合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9.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适应丝绸之路贸易的需要,沿线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等,这有助于提高区域内部的联系和政治上的凝聚力。
10. **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模式**:丝绸之路倡议推动了基于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区域合作、增强了政治互信、提升了国家地位,并促进了地区稳定和文化交流。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平衡不同国家的利益和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原则,强调所有参与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共同建设、共同分享成果,确保每个国家的合理利益得到尊重和照顾。
2. **政策沟通**: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
3. **设施联通**: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以实现区域内的物流、信息流和资源的高效流动。
4. **贸易畅通**:消除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平衡。
5. **资金融通**: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项目资金问题。
6. **民心相通**:加强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通过教育、旅游、科研合作等方式促进民间友好。
7. **互利共赢**:在合作中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8. **尊重多样性**:尊重各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通过包容性的合作方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9. **透明和开放**:确保合作过程的透明度,让所有参与国家都能了解合作的进展和成果,同时对外界开放,欢迎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进来。
通过上述方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旨在实现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注:摘自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 [71]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 [65]西汉时期起点在长安(今西安) [63];东汉时期起点在洛阳 [1] [62],期间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 [77]魏晋南北朝有洛阳、长安、平城、邺城等多个起点 [66],还一度以建康为起点 [65];隋唐为大唐西市 [67]、开远门 [68]和隋唐洛阳城 [78];北宋为开封 [69]。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着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2-4] [64]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共41个词条38.4万阅读
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依据长城形成了长城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498.54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清皇宫
明清皇宫(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是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的合称,分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和辽宁省沈阳市。其中,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是明清两代中国帝王居住办公的场所。其中,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典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的皇宫建筑,是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创立和发展的见证。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沈阳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与北京故宫项目合并,合称“明清皇宫”。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墓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嬴政的陵墓,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千米,外城周长约6.3千米。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众多陪葬坑中比较着名的一处。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1960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
共59个词条17.3万阅读
长城
入选时间:1987.12
莫高窟
入选时间:1987.12
明清皇宫
入选时间:1987.12、2004.7.1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入选时间:1987.12
中文名
丝绸之路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世遗名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开创期
西汉
高峰时期
汉、唐、宋、元、明
起 点
长安(西汉),洛阳(东汉),长安、洛阳、平城、邺城、建康(魏晋南北朝),大唐西市、开远门(隋唐),开封(北宋),泉州(明朝) [1] [62-63] [65-69]
终 点
罗马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 值
世界文化遗产
意 义
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
目录
1丝路历史
?西汉
?东汉
?魏晋时期
?隋代
?唐代
?宋元时期
?明代
?丝路重生
2海上丝路
3丝路地图
4南方丝路
5北方丝路
6路线图
7丝路申遗
?成功申遗
?预备名单
8起点争议
9社会文化
丝路历史
播报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7]
明代丝绸之路地图
1868年,德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下到中国考察。到达上海后,他受上海西商会委托,首次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综合考察,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李希霍芬在陕西考察后,还计划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考察,但由于陕甘回民起义和阿古柏入侵等事件的干扰而未能实现。1870年,李希霍芬来到河南,考察了洛阳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关帝庙。1872年返回德国后,李希霍芬主要致力于写作5卷本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到去世(1905年10月)前出版了第一、二、四卷。第三和第五卷是他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编辑而成,于1912年全部出版。在1877年柏林出版的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一名,将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70-72]
1910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从文献角度对丝绸之路作了进一步的阐述。1915年,赫尔曼在《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丝绸之路应当是中国经西域与希腊—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 [71],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西岸,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64]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汉唐古都长安或洛阳 [1] [74],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明朝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7-9]
西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10]
张骞出使西域图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11]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12]。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 [13]。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14]
百科x混知:图解张骞通西域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15]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12] [16]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在轮台(今轮台县东南)和渠犁(今库尔勒县西南)设立了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务。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第一次设置的官吏。此后,西汉政府就在西域建立了根据地。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投降,西汉政府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终胜利,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央王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常驻官员,派士卒屯田,设校尉统领保护,使汉族同新疆少数民族交往更加密切。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从西汉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时代。 [17]
丝绸之路
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也始于丝绸之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帝都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18]。从此佛教正式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19-21]。1998年正因为如此,经过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举行了各种形式的“中国佛教两千年纪念活动”。 [22]
天凤三年(16年),西域诸国断绝了与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随从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并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使鄯善为之震服。之后他又说服于阗,归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 [79],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3]
永元三年(91年),北道的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附东汉,班超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亲自坐镇北道。又命西域长史徐干屯疏勒,与北道相呼应。
永元六年(94年),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7万余人,讨伐对抗中央的焉耆等国统治者,西域50余国皆归属中央政府。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一直到达条支海(今波斯湾),临大海欲渡,由于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拦,虽未能实现,但这是首次突破安息国的阻拦,将丝绸之路从亚洲延伸到了欧洲,再次打通已经衰落的丝绸之路。 [24]
大秦属下的蒙奇兜讷(今译为马其顿)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向汉和帝进献礼物。汉和帝厚待两国使者,赐给两国紫绶金印。 [25-26]
延熹九年(166年),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至东汉洛阳,朝见汉桓帝。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27]。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年),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从这时开始,直到正光三年(522年),《魏书》本纪记载了十个波斯使团,前五次应当是到了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国带来了玻璃制品工艺,后五次到达的则是493年迁都后的洛阳。 [28]
神龟元年(518年),宋云与比丘惠生,由洛阳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出使西域,拜取佛经。正光三年(522年)宋云、惠生等由天竺回到洛阳,取回大乘经典170部,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波斯的使者也顺着丝绸之路深入到南朝。中大通二年(530年),波斯国遣使献佛牙。五年(533年)八月,遣使献方物。大同元年(535年)四月又献方物。波斯之通使南朝,走的是西域经吐谷浑境而南下益州(四川)再顺长江而下到建康(今南京)的道路。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27]
隋代
隋代开皇九年(589年),隋王朝结束南北分裂,新兴突厥族占领了西域至里海间广大地区,今青海境吐谷浑也向河西走廊侵扰,中国和西域,西方的官方、民间交往受到不少阻碍。但隋与丝绸之路各国民族之间关系,仍愈来愈密切,西域商人多至张掖互市,炀帝曾派裴矩专管这方面工作。裴矩用厚礼吸引他们到内地,使其往来相继。《隋书·西域传》序记载: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番诸国,至罽宾(今塔什干附近),得玛瑙杯,印度王含城得佛经,史国得歌舞教练,狮子皮、火鼠毛。官、民的交往又活跃起来。 [29]
唐代
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是继隋而建立的强大的唐朝。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李治又灭西突厥,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大唐帝国疆域,东起朝鲜海滨,西至达昌水(阿姆河,一说底格里斯河),是当时世界第一发达强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以大食帝国为桥梁,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亦称“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唐太宗)”。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在海道上,中国也可以船舶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经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与欧洲各国发生关系。当时广州、泉州、刘家港(今上海吴淞口近处)等地,成了最着名的对外港口。史书记载广州当时便有南海舶、昆仑舶、狮子国舶、婆罗门舶、西域舶、波斯舶等趸船性的船坞。西方各国在陆上取道中亚、西域,沿途驼马商旅不断;海路则多由大食首都巴格达出波斯湾,几乎每日都有船只远涉重洋来到东方。 [29]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佛教自西汉哀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南北朝开始大行于中国,至隋唐时达到鼎盛。唐太宗时,高僧玄奘由丝绸之路经中亚往印度取经、讲学,历时十六年,所着《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当时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仍为印度学者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的头等重要资料。他取回佛教经典657部,唐高宗特在长安建大雁塔使其藏经、译经。稍后,高僧义净又由海道去印度,又历时十六年,取回佛经400部,所着《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向中国介绍了当时南亚各国的文化、生活情况。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东正教)在唐初由东罗马帝国传入了中国。西安碑林保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这一史实的实物见证。唐中期自波斯传入的摩尼教(亦称袄教、拜火教),中国化后称为“明教”,深为不少劳动人民所信奉。唐宋后多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利用它的教义来组织贫苦农民与封建统治者战斗。中国的造纸术、盛唐时也传入了大食帝国,不久便经它传入了欧洲各国。
唐代,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着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汉代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习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 [30]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31-32]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中国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愿远行,丝绸之路逐步走向低谷。 [33]
宋元时期
北宋实际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 [33]
蒙元时期,蒙古发动了三次西征及南征,版图大大扩展,加之驿路的设立、欧亚交通网络的恢复,使欧亚广大地域范围内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起来。
马可波罗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漫长的东西方陆路商道上从事商队贩运贸易的,有欧洲商人、有西亚、中亚地区的商人以及中国色目商人等。欧州和中、西亚商人一般都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竹布等商品来中国或在沿途出售,他们所购买的主要是中国的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元代来中国的外国商人、商队为数之众,在外国史料中多有印证。《马可·波罗游记》中几处写道:元大都外城常有“无数商人”、“大量商人”来往止息,“建有许多旅馆和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旅客按不同的人种,分别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离的旅馆”。既为不同人种,无疑为外国客商。《通商指南》也指出,“……汗八里都城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
元代的丝绸之路
在蒙元时期丝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駸駸兴旺之际,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枢纽或与国际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地区性,民族性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地的一批贸易中心相应形成和发展。元代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这里“各国商贾辐辏,百货云集”。《马可·波罗游记》曾以一章的篇幅介绍元大都国际贸易的盛况:“凡世界上最为珍奇宝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元朝中国境内丝路重要商镇还有可失哈耳(喀什噶尔),这里的纺织品“由国内的商人运销世界各地”。河西走廊的肃州,这里附近“山上出产的一种质量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来这里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另外还有别失八里、哈喇火州等。 [34]
元代丝绸之路的交往目的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是以宗教、文化交流为使命,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从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的衰落。 [17]
明代
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
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叶嘉靖年的《丝路山水地图》,明晰地注明了“丝绸之路”上多达两百余个地点的名称,且以山水画形式完成,还以精湛画功再现了沿途城池、山川的恢弘气势。《丝路山水地图》极为儒雅、贴切,很可能是明代的原名。而图上所绘从嘉峪关出发,取道苦峪城西行之路,正是明代丝绸之路的路线。 [56-57]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2017年0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清代初期以后,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与此同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上交通代之而起,使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17]
丝路重生
为配合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2014年国家级媒体共举行了七次大规模的采访报道活动:
人民网“行走新丝路”丝绸之路示意图
2014年0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程。 [36-37]
2014年06月08日,新华社“新丝路·新梦想”采访车队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程。 [38-39]
2014年07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走丝绸之路”大型采风报道活动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动。 [40]
2014年07月13日,光明日报、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 [41]
2014年08月0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官重走丝绸之路”活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成功举办。 [42]
2014年08月18日,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正式启动。 [43]
2014年09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网络名人丝路行”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动。 [44-45]
2014年12月,世界健康组织联盟等主办的空中重走丝绸之路在洛阳启动。 [75]
2016年06月17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在洛阳启动,采访车队从洛阳定鼎门遗址开始驶上万里丝路。 [76]
2018年10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海湾地区和也门事务的官员安娜·保利尼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表示,丝绸之路是全球不同文化和族群间互动的典范。 [46]
海上丝路
播报
明末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47]
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23]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末三国处于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峙,也推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纪至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海峡进入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代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47]
丝路地图
播报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明代丝绸之路巨幅地图长卷,是一幅绘制于500多年前、貌似山水画、实为《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的《蒙古山水地图》手卷。此图绘制了从明朝边关嘉峪关出发,取道苦峪城(瓜州锁阳城)、最后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西行之路,精确细致地描绘有211个明代地名,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路线,正是明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反映了丝绸之路最后时期的辉煌,对于研究古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该图由此堪称“中世纪世界地图”,也被称为《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 [58-59]
南方丝路
播报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直至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5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
南方丝路由3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
南方陆上丝路延续2000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 [33]
北方丝路
播报
明朝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其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 [48]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沟通东西方交往极其困难。环境考古学资料表明,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而这个地区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所在地。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点。 [49]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来说,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起源于原始社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中原旱作农业地区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这种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50]。因而草原丝绸之路则因其特点还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48]
路线图
播报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
1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2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临夏),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3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丝绸之路(2张)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1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2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3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朝达到顶峰。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60]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1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2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3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51]
丝路申遗
播报
成功申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52]
这一占地五千公里的路网属于整个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起于汉唐古都长安\/洛阳, 止于中亚七河地区。丝绸之路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形成,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连接了多种文明,对于贸易交换、宗教信仰与科技知识的传播、科技创新的交流以及文化艺术的实践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该遗产所包含的33处遗产点包括了各个朝代和可汗王朝时期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穴与寺庙、古道、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防御工事、古墓以及宗教建筑。 [73]
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52]
丝绸之路申遗名单(中国境内22处)
省份
申遗点
陕西省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大雁塔
小雁塔
兴教寺塔
张骞墓
彬县大佛寺石窟
河南省
汉魏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甘肃省
玉门关遗址
悬泉置遗址
麦积山石窟
炳灵寺石窟
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克孜尔尕哈峰燧
克孜尔石窟
苏巴什佛寺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
预备名单
1.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级市
2.江苏省扬州市
3.江苏省南京市
4.浙江省宁波市
5.福建省福州市
6.福建省泉州市
7.福建省漳州市
8.广东省广州市
9.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起点争议
播报
丝绸之路演讲
2014年8月15日下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做客金沙讲坛,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剧场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思考》讲座。郭旃在发言中称:丝绸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之路”,而其起点无疑是长安,将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名称由丝绸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网”改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网”,既强调了中国对丝绸之路的开创作用,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歧义和争论。 [5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那里是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故乡。”丝绸之路是在汉代鼎盛时期,张骞从汉长安出发开辟的一条商贸大通道,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唐长安是我囯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间东汉洛阳虽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但相对于西汉和唐代的丝绸之路,其时间较短,影响较小。从整个历史长河和世界影响看,长安作为汉唐丝绸之路起点的代表比较恰当,洛阳可看作是长安起点的墨迹延伸。 [54]
河南日报: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5]
青海日报社主办的“中国藏族网通”认为,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若以东西国际贸易商品看,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最远可达建康。 [65]
社会文化
播报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沿太行山和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打造“三纵”,沿丝绸之路、318国道、长江、黄河沿线打造“四横”,构建户外运动“三纵四横”的空间布局。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