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鸡也被阿奶压着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秀英对着掌柜弯了弯腰:“徐大夫客气,我们自然是信得过您。”
掌柜见妇人认识自己,说不定是以前自己诊治过的病人,既然是认识的那就好说话了。
掌柜的点了点头,刚才查看的时候已经将当归分成了两堆,对杨秀英道:“当归我已经按照品相分好了,个头大的那一堆出价三百六十文;个头小的那一堆,药效差一些,最多能出两百三十文一斤,你们若是对价格不满意,可以去其他药铺问问。”
个头大的那一堆是商城百亿补贴价买的,才花了100元,个头小的那一堆更是便宜,终于能把商城里的东西换成银子。
杨秀英笑着道:“我们信得过您,就卖给您。”
掌柜见杨秀英也是一个做事爽利的,和这样的人做生意是简单,示意一旁的药童拿着药材去称量。
药童把放在地上的两堆当归分批进行称重。
“大个的当归一共十斤,三百六十文一斤,共计三两六百文;个头小的当归十二斤,两百三十文一斤,共计二两七百六十文。”
杨秀英听到药童报出的数量和金额,知道没有被克扣斤量,没有想到作为食材的当归也能卖那么多银子,这次是试水,所以只带了少量的过来。
桃花听到药童的报价,一共赚了六千三百六十文钱,大伯在城里做搬运的活,一天才二十文钱。
阿娘,真的好厉害,一下就赚了六两多银子。
徐大夫看着母女两个各有所思的表情问到:“你们是要银子还是铜钱?”
杨秀英道:“六两碎银,三百六十文铜钱。”
徐大夫让药童准备好碎银和铜钱递给杨秀英
“您收好。”
杨秀英收好银子谢过掌柜,带着女儿出了门。
手里有着银钱,杨秀银的脚步也轻快了不少,有了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住的问题,盖砖瓦房暂时钱还不够,可以盖茅草屋,福田村一半的人住的都是茅草屋。
按照赵家老大在这里做活一天二十文钱估算,请五个人一天就是100文,约莫三四天就能盖好,大概就是三四百文钱,盖茅草屋的所需要的柱子和茅草山上都有。
昨天给女儿们说了今日卖了野蘑菇就给她们买猪肉吃,
杨秀英带着老大就去了猪肉铺,有肥有瘦的五花肉买了一些,板油买了一块。
家里有七个丫头,要保证每个丫头都吃到肉,这几个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猪肉。
在赵母家,逢年过节的时候,也只有赵家老大那四个好大儿,能吃上肉。七个女儿也只有在回外祖家时能吃到猪油渣和饭。
原主的父亲是一个铁匠,在原主的男人过世后,时常会补贴她一些,但补贴的吃食全部进了赵家四个乖孙的肚子,就算是杨秀英也吃不到,更不要说七个丫头。
再加上原主为了讨好婆母,说了不少让杨父寒心的话,后来杨父也就不补贴了,渐渐的原主和娘家也就没了联系。
杨秀英本想借着买铁锅的由头去看一下原主的父亲,但原主的父亲住在杨柳镇,在南阳府卖了当归后,还要去买一些生活需要的东西,一来一去时间就晚了,家里还有六个小萝卜头在等着自己,出来久了,杨秀英不放心家里的几个女儿。
决定还是等安定好后,再带着女儿去看望原主的父亲,顺便告诉原主父亲分家的事情。买好猪肉后,杨秀英又和大女儿来到铁匠铺买了一口大铁锅,家里有八口人吃饭,锅小了装不下。
接着又带着女儿去了杂货铺,粗陶碗和盆一样买了些,又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一共花了两百文钱。
将买好的东西放在背篓里,接着用大铁锅盖在上面遮住。
杨秀英本想接过大女儿背上的背篓,发现自己连拎都拎不起,只能作罢,相反大女儿干惯了体力活,背上轻轻松松的。
看到这里杨秀英只想感叹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路过布庄时,杨秀英带着女儿走了进去。
女儿们的衣服都很破旧,上面已经是补丁垒补丁,她得买些布给女儿们做衣服。
“客官,咱们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布,您请慢慢看,有看上的给您优惠。”
杨秀英摸了摸柜台上带着花纹的粗布棉问到一旁的大女儿:“桃花,你看这布料怎么样?好看吗?”
桃花看着红底白色小花的布料点了点头:“好看,可是这个花色不适合阿娘。阿娘,适合颜色深一些的,这个颜色太艳了。”
桃花说完,看了看杨秀英确定娘亲没有生气,继续说道:“那边墨绿色的料子就适合阿娘。”
杨秀英笑了笑对一旁的店小二道:“好,就要这个包起来。”
她没有养娃的经验,不知道这个年纪的小姑娘都喜欢些什么,只能问问大女儿,这种碎花的布料,最适合小姑娘穿,看来女儿的审美和自己一样。
杨秀英又选了一些布料让小二包好,看了看一旁的大女儿,没有说话。
这丫头的也太沉得住气了,就不想问问?
……
家里的几个小萝卜头在杨秀英走后,就在老二的带领下背着背篓上了山。
老七老六一蹦一跳的走在队伍的前面,她们最开心的就是去山上捡野蘑菇,昨天听阿娘说山上的野蘑菇和黑黑的那种都可以拿到城里去卖钱,现在动力十足,她们一定要像姐姐们一样,捡多多的野蘑菇,拿给阿娘去城里卖钱。
一路上姐妹六人有说有笑,老六和老七聊着捡野蘑菇的事情,老四和老五聊着鸡圈里的事情。
老四:“五妹,你发现了没,阿奶家的鸡跟着我们分家出来后,蛋也下的多了。在阿奶家的时候,它们一天最多的时候只下一个蛋,昨天我早上在鸡圈捡了8个鸡蛋。”
老五:“兴许是跟着咱们出来后,没有被阿奶和大伯娘压着,蛋也就下的多了。”
老四思考片刻后,点了点头,原来和阿娘是一个道理。
老二在一旁听着没有说话,老三双眼盯着不远处的草丛……
杨秀英对着掌柜弯了弯腰:“徐大夫客气,我们自然是信得过您。”
掌柜见妇人认识自己,说不定是以前自己诊治过的病人,既然是认识的那就好说话了。
掌柜的点了点头,刚才查看的时候已经将当归分成了两堆,对杨秀英道:“当归我已经按照品相分好了,个头大的那一堆出价三百六十文;个头小的那一堆,药效差一些,最多能出两百三十文一斤,你们若是对价格不满意,可以去其他药铺问问。”
个头大的那一堆是商城百亿补贴价买的,才花了100元,个头小的那一堆更是便宜,终于能把商城里的东西换成银子。
杨秀英笑着道:“我们信得过您,就卖给您。”
掌柜见杨秀英也是一个做事爽利的,和这样的人做生意是简单,示意一旁的药童拿着药材去称量。
药童把放在地上的两堆当归分批进行称重。
“大个的当归一共十斤,三百六十文一斤,共计三两六百文;个头小的当归十二斤,两百三十文一斤,共计二两七百六十文。”
杨秀英听到药童报出的数量和金额,知道没有被克扣斤量,没有想到作为食材的当归也能卖那么多银子,这次是试水,所以只带了少量的过来。
桃花听到药童的报价,一共赚了六千三百六十文钱,大伯在城里做搬运的活,一天才二十文钱。
阿娘,真的好厉害,一下就赚了六两多银子。
徐大夫看着母女两个各有所思的表情问到:“你们是要银子还是铜钱?”
杨秀英道:“六两碎银,三百六十文铜钱。”
徐大夫让药童准备好碎银和铜钱递给杨秀英
“您收好。”
杨秀英收好银子谢过掌柜,带着女儿出了门。
手里有着银钱,杨秀银的脚步也轻快了不少,有了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住的问题,盖砖瓦房暂时钱还不够,可以盖茅草屋,福田村一半的人住的都是茅草屋。
按照赵家老大在这里做活一天二十文钱估算,请五个人一天就是100文,约莫三四天就能盖好,大概就是三四百文钱,盖茅草屋的所需要的柱子和茅草山上都有。
昨天给女儿们说了今日卖了野蘑菇就给她们买猪肉吃,
杨秀英带着老大就去了猪肉铺,有肥有瘦的五花肉买了一些,板油买了一块。
家里有七个丫头,要保证每个丫头都吃到肉,这几个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猪肉。
在赵母家,逢年过节的时候,也只有赵家老大那四个好大儿,能吃上肉。七个女儿也只有在回外祖家时能吃到猪油渣和饭。
原主的父亲是一个铁匠,在原主的男人过世后,时常会补贴她一些,但补贴的吃食全部进了赵家四个乖孙的肚子,就算是杨秀英也吃不到,更不要说七个丫头。
再加上原主为了讨好婆母,说了不少让杨父寒心的话,后来杨父也就不补贴了,渐渐的原主和娘家也就没了联系。
杨秀英本想借着买铁锅的由头去看一下原主的父亲,但原主的父亲住在杨柳镇,在南阳府卖了当归后,还要去买一些生活需要的东西,一来一去时间就晚了,家里还有六个小萝卜头在等着自己,出来久了,杨秀英不放心家里的几个女儿。
决定还是等安定好后,再带着女儿去看望原主的父亲,顺便告诉原主父亲分家的事情。买好猪肉后,杨秀英又和大女儿来到铁匠铺买了一口大铁锅,家里有八口人吃饭,锅小了装不下。
接着又带着女儿去了杂货铺,粗陶碗和盆一样买了些,又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一共花了两百文钱。
将买好的东西放在背篓里,接着用大铁锅盖在上面遮住。
杨秀英本想接过大女儿背上的背篓,发现自己连拎都拎不起,只能作罢,相反大女儿干惯了体力活,背上轻轻松松的。
看到这里杨秀英只想感叹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路过布庄时,杨秀英带着女儿走了进去。
女儿们的衣服都很破旧,上面已经是补丁垒补丁,她得买些布给女儿们做衣服。
“客官,咱们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布,您请慢慢看,有看上的给您优惠。”
杨秀英摸了摸柜台上带着花纹的粗布棉问到一旁的大女儿:“桃花,你看这布料怎么样?好看吗?”
桃花看着红底白色小花的布料点了点头:“好看,可是这个花色不适合阿娘。阿娘,适合颜色深一些的,这个颜色太艳了。”
桃花说完,看了看杨秀英确定娘亲没有生气,继续说道:“那边墨绿色的料子就适合阿娘。”
杨秀英笑了笑对一旁的店小二道:“好,就要这个包起来。”
她没有养娃的经验,不知道这个年纪的小姑娘都喜欢些什么,只能问问大女儿,这种碎花的布料,最适合小姑娘穿,看来女儿的审美和自己一样。
杨秀英又选了一些布料让小二包好,看了看一旁的大女儿,没有说话。
这丫头的也太沉得住气了,就不想问问?
……
家里的几个小萝卜头在杨秀英走后,就在老二的带领下背着背篓上了山。
老七老六一蹦一跳的走在队伍的前面,她们最开心的就是去山上捡野蘑菇,昨天听阿娘说山上的野蘑菇和黑黑的那种都可以拿到城里去卖钱,现在动力十足,她们一定要像姐姐们一样,捡多多的野蘑菇,拿给阿娘去城里卖钱。
一路上姐妹六人有说有笑,老六和老七聊着捡野蘑菇的事情,老四和老五聊着鸡圈里的事情。
老四:“五妹,你发现了没,阿奶家的鸡跟着我们分家出来后,蛋也下的多了。在阿奶家的时候,它们一天最多的时候只下一个蛋,昨天我早上在鸡圈捡了8个鸡蛋。”
老五:“兴许是跟着咱们出来后,没有被阿奶和大伯娘压着,蛋也就下的多了。”
老四思考片刻后,点了点头,原来和阿娘是一个道理。
老二在一旁听着没有说话,老三双眼盯着不远处的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