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难道让他们拿着长矛大刀去跟鬼子拼命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战那时候,青霉素的提纯工艺复杂得要命,产量少得可怜,
最贵的时候一个月才产60g,到了1945年才勉强一个月产391g,一克青霉素就得25美元,都能买一支mp40冲锋枪了。
现在二战还没全面开打,伤兵少,青霉素的作用还没显现出来。
青霉素的伟大发明者弗莱明现在正到处找资金支持呢,可惜他的申请跟扔石头进大海一样,连个泡都没冒。
再过一年,要不是澳大利亚的一个药物学家注意到他的论文,这青霉素的发明怕是要被放弃了。
再说那时候的药物提纯技术,那叫一个差劲,一升培养液才能产出两个单位的青霉素,
再加上没药厂支持,那些科学家拼死拼活弄出来的青霉素还不够一个病人用的。
但卫宁不一样,他站在时代的肩膀上,有办法让青霉素的产量飙升。
就算不用什么青霉素人工合成生产线,他也知道几个能提高青霉素产量的好办法。
比如用玉米浆代替蔗糖做培养液,青霉素产量就能提高20倍。
再比如用哈密瓜做霉菌菌种,再加上射线照射处理,产量能提高1000倍。
要是能用上1975年以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人工合成青霉素,那产量就得按吨算了,一桶接一桶的高纯度青霉素造出来,还愁没钱花?
卫宁心里有了盘算,得先把青霉素这个摇钱树给抓在手里。
现在老麦克那边的天刃公司也应该开起来了吧,得找个机会联系联系老麦克,
让他赶紧去美国,不仅要招募一大批人才,还得尽快把公司开到美国去。
赚美国佬和英国佬的钱,那多痛快啊!
当然,人才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而且现在的中国正处在战火纷飞之中,
就算卫宁开出再高的价钱,恐怕也很难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冒着生命危险来这里效力。
想要吸引全球的人才,那得有块响当当的招牌才行。
那招牌怎么才能更响亮呢?
得靠打出去!
威名和声誉都是靠打出来的!
只有通过战斗,才能打出一片安全的区域,才能打出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让人才心甘情愿地来这里。
卫宁琢磨了一会儿,把李振刚叫了过来,直截了当地问:“你的英文水平咋样?”
李振刚愣了一下,回答道:“卫爷,当初在东北大学,我学过一些英文口语,但这六年一直在打仗,早就说得不利索了。”
卫宁直接从武器库里拿出了两本英文教材:“有空练练英文,过阵子我们可能得去趟上海。”
李振刚点了点头:“好,卫爷。”
卫宁又说:“还有,当初离开上海时,我让老麦克在上海万国商会开了家天刃洋行。你派人去找找报纸,看看上面有没有这家洋行的电报联系方式。”
“是,卫爷。”
卫宁:“你再把黄强、杨瑞符、郝广、各分队队长、步兵第1团的各营长和各连长都叫过来,事不宜迟,咱们召开第一次军事大会。”
“是,卫爷!”
众人到齐后,卫宁在桌子上铺开作战地图,然后打开一盒香烟,让想抽的人自己点上,中间还泡着一壶茶。
接着,卫宁拍了拍手,杨二蛋亲自带人在大门口站岗,防止有人偷听军事机密。
卫宁问:“有没有人要去上厕所?”
众人摇了摇头。
卫宁点了点头,坐在中间:“好,咱们现在正式开会。”
众人立刻坐直了身子,齐刷刷地看向卫宁。
卫宁说道:“现在大家都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了,也是咱们这支队伍的核心力量,所以今天的会议请了各位来参加,请各位一起拿个主意。”
“咱们虽然已经在北陵县站稳了脚跟,但刚到这里,千头万绪,各项工作都在展开,事情很复杂,挑战也很多。
我看,咱们得赶紧定个章程出来,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最后要达到什么成果,都得有个规划,不能光闷着头往前冲。”
众人点了点头:“卫爷说的是。”
卫宁伸出一根手指头:“第一个章程,首先是部队编制的问题。
现在,咱们名义上有一个满编的步兵团、一支特种部队、两个劳动营,还有一个刚搭起架子但还没影的炮兵旅。
看似部队编制扩大了不少,但实际上还是只有一千五百人的兵力。”
他总结道:“这点兵力,显然不够稳住咱们的基本盘,也不够防御两座大山的,想要挡住鬼子的侵略步伐,咱们不得不壮大自己的力量。”
他指着北陵县,说道:“而要想壮大自己的力量,咱们就必须得扩兵。”
杨瑞符点了点头:“是啊,就这一个团的兵力,就算靠着云磨山和封山的天险能挡住鬼子几万大军,但也几乎没有反击之力了,很容易被包了饺子。”
黄强:“扩兵是必须的,但关键是扩多少?一万?还是两万?”
卫宁点了点头:“老黄说到点子上了,前不久,我让林峰去县衙找到了县里的户籍册和税表。初步统计下来,北陵县现在大约有十五万百姓。”
“如果按十比一的比例征兵,那就能抽调出一万五千人的兵力,如果压缩得紧一点,挤出三万人的兵力也不是没可能。”
“但很明显,要是征兵过了头,把人都拉去当兵,明年地里的庄稼谁来种?当地的买卖还怎么做?到时候年轻人都去参军了,家里就剩下老的、女的、小的了。”
卫宁的眼神在众人脸上扫过:“你们有啥想法,都说说,咱们一起合计合计,有啥说啥。”
郝广把手举了起来:“征兵的话,武器从哪儿来也是个大事儿。”
“卫爷,咱们缴获的那些保安团和土匪的武器,加起来连一个营的装备都凑不齐。
新兵一多,没武器,后勤也跟不上,难道让他们拿着长矛大刀去跟鬼子拼命?那可不成。”
卫宁:“武器的事你们别愁,我来想办法。”
郝广点了点头:“武器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咱们要站稳脚跟,兵自然是越多越好。光守那两座大山,我估计最少得两个团的兵力。”
杨瑞符接着说道:“对,除了防守的兵力,还得有能出去反击的机动部队。
这么算下来,至少得四个步兵团才够。这么一来,光打仗的人就得超过六千,再加上后勤和辅助的,部队人数过万那是肯定的。”
李振刚皱着眉琢磨:“在北陵县大规模征兵,虽然能快点扩充部队,但劳动力就少了。
别的不说,明年的粮食产量肯定得降。而且部队里又多了一万多张嘴要吃饭。这么一来一回,粮食肯定不够分的。”
“咱们得给种地留下些人手,就算要扩军,也只能让他们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当民兵用。”
杨瑞符:“可日军眼看就要打过来了,咱们现在要是不赶紧征兵,明年的粮食说不定都得进了小鬼子的肚子里。李大学生,咱们得拎得清轻重缓急。”
黄强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了口:“各位,别忘了,咱们能用的兵源可不止北陵县这一处。”
众人一听这话,都齐刷刷地看向了他。
卫宁:“老黄,你有啥好主意,赶紧说说。”
二战那时候,青霉素的提纯工艺复杂得要命,产量少得可怜,
最贵的时候一个月才产60g,到了1945年才勉强一个月产391g,一克青霉素就得25美元,都能买一支mp40冲锋枪了。
现在二战还没全面开打,伤兵少,青霉素的作用还没显现出来。
青霉素的伟大发明者弗莱明现在正到处找资金支持呢,可惜他的申请跟扔石头进大海一样,连个泡都没冒。
再过一年,要不是澳大利亚的一个药物学家注意到他的论文,这青霉素的发明怕是要被放弃了。
再说那时候的药物提纯技术,那叫一个差劲,一升培养液才能产出两个单位的青霉素,
再加上没药厂支持,那些科学家拼死拼活弄出来的青霉素还不够一个病人用的。
但卫宁不一样,他站在时代的肩膀上,有办法让青霉素的产量飙升。
就算不用什么青霉素人工合成生产线,他也知道几个能提高青霉素产量的好办法。
比如用玉米浆代替蔗糖做培养液,青霉素产量就能提高20倍。
再比如用哈密瓜做霉菌菌种,再加上射线照射处理,产量能提高1000倍。
要是能用上1975年以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人工合成青霉素,那产量就得按吨算了,一桶接一桶的高纯度青霉素造出来,还愁没钱花?
卫宁心里有了盘算,得先把青霉素这个摇钱树给抓在手里。
现在老麦克那边的天刃公司也应该开起来了吧,得找个机会联系联系老麦克,
让他赶紧去美国,不仅要招募一大批人才,还得尽快把公司开到美国去。
赚美国佬和英国佬的钱,那多痛快啊!
当然,人才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而且现在的中国正处在战火纷飞之中,
就算卫宁开出再高的价钱,恐怕也很难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冒着生命危险来这里效力。
想要吸引全球的人才,那得有块响当当的招牌才行。
那招牌怎么才能更响亮呢?
得靠打出去!
威名和声誉都是靠打出来的!
只有通过战斗,才能打出一片安全的区域,才能打出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让人才心甘情愿地来这里。
卫宁琢磨了一会儿,把李振刚叫了过来,直截了当地问:“你的英文水平咋样?”
李振刚愣了一下,回答道:“卫爷,当初在东北大学,我学过一些英文口语,但这六年一直在打仗,早就说得不利索了。”
卫宁直接从武器库里拿出了两本英文教材:“有空练练英文,过阵子我们可能得去趟上海。”
李振刚点了点头:“好,卫爷。”
卫宁又说:“还有,当初离开上海时,我让老麦克在上海万国商会开了家天刃洋行。你派人去找找报纸,看看上面有没有这家洋行的电报联系方式。”
“是,卫爷。”
卫宁:“你再把黄强、杨瑞符、郝广、各分队队长、步兵第1团的各营长和各连长都叫过来,事不宜迟,咱们召开第一次军事大会。”
“是,卫爷!”
众人到齐后,卫宁在桌子上铺开作战地图,然后打开一盒香烟,让想抽的人自己点上,中间还泡着一壶茶。
接着,卫宁拍了拍手,杨二蛋亲自带人在大门口站岗,防止有人偷听军事机密。
卫宁问:“有没有人要去上厕所?”
众人摇了摇头。
卫宁点了点头,坐在中间:“好,咱们现在正式开会。”
众人立刻坐直了身子,齐刷刷地看向卫宁。
卫宁说道:“现在大家都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了,也是咱们这支队伍的核心力量,所以今天的会议请了各位来参加,请各位一起拿个主意。”
“咱们虽然已经在北陵县站稳了脚跟,但刚到这里,千头万绪,各项工作都在展开,事情很复杂,挑战也很多。
我看,咱们得赶紧定个章程出来,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最后要达到什么成果,都得有个规划,不能光闷着头往前冲。”
众人点了点头:“卫爷说的是。”
卫宁伸出一根手指头:“第一个章程,首先是部队编制的问题。
现在,咱们名义上有一个满编的步兵团、一支特种部队、两个劳动营,还有一个刚搭起架子但还没影的炮兵旅。
看似部队编制扩大了不少,但实际上还是只有一千五百人的兵力。”
他总结道:“这点兵力,显然不够稳住咱们的基本盘,也不够防御两座大山的,想要挡住鬼子的侵略步伐,咱们不得不壮大自己的力量。”
他指着北陵县,说道:“而要想壮大自己的力量,咱们就必须得扩兵。”
杨瑞符点了点头:“是啊,就这一个团的兵力,就算靠着云磨山和封山的天险能挡住鬼子几万大军,但也几乎没有反击之力了,很容易被包了饺子。”
黄强:“扩兵是必须的,但关键是扩多少?一万?还是两万?”
卫宁点了点头:“老黄说到点子上了,前不久,我让林峰去县衙找到了县里的户籍册和税表。初步统计下来,北陵县现在大约有十五万百姓。”
“如果按十比一的比例征兵,那就能抽调出一万五千人的兵力,如果压缩得紧一点,挤出三万人的兵力也不是没可能。”
“但很明显,要是征兵过了头,把人都拉去当兵,明年地里的庄稼谁来种?当地的买卖还怎么做?到时候年轻人都去参军了,家里就剩下老的、女的、小的了。”
卫宁的眼神在众人脸上扫过:“你们有啥想法,都说说,咱们一起合计合计,有啥说啥。”
郝广把手举了起来:“征兵的话,武器从哪儿来也是个大事儿。”
“卫爷,咱们缴获的那些保安团和土匪的武器,加起来连一个营的装备都凑不齐。
新兵一多,没武器,后勤也跟不上,难道让他们拿着长矛大刀去跟鬼子拼命?那可不成。”
卫宁:“武器的事你们别愁,我来想办法。”
郝广点了点头:“武器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咱们要站稳脚跟,兵自然是越多越好。光守那两座大山,我估计最少得两个团的兵力。”
杨瑞符接着说道:“对,除了防守的兵力,还得有能出去反击的机动部队。
这么算下来,至少得四个步兵团才够。这么一来,光打仗的人就得超过六千,再加上后勤和辅助的,部队人数过万那是肯定的。”
李振刚皱着眉琢磨:“在北陵县大规模征兵,虽然能快点扩充部队,但劳动力就少了。
别的不说,明年的粮食产量肯定得降。而且部队里又多了一万多张嘴要吃饭。这么一来一回,粮食肯定不够分的。”
“咱们得给种地留下些人手,就算要扩军,也只能让他们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当民兵用。”
杨瑞符:“可日军眼看就要打过来了,咱们现在要是不赶紧征兵,明年的粮食说不定都得进了小鬼子的肚子里。李大学生,咱们得拎得清轻重缓急。”
黄强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了口:“各位,别忘了,咱们能用的兵源可不止北陵县这一处。”
众人一听这话,都齐刷刷地看向了他。
卫宁:“老黄,你有啥好主意,赶紧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