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杜重威,因避晋出帝石重贵之讳,又名杜威,朔州人,后晋大臣,石敬瑭之妹婿。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以杜重威为舒州刺史,掌管禁军。以平张从宾、范延光之乱之功,迁潞州节度使,加平章事,再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因讨伐反叛的安重荣有功,升任成德军节度使。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契丹三次出兵后晋,杜重威均参与指挥抵御契丹的战役,再次挥师北伐的杜重威,于恒州率全军投顺,致使后晋防线全面崩溃,契丹主耶律德光遂率军攻破晋都大梁,建国大辽。
晋亡后,杜重威镇守魏州,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辽军北撤之机,占领中原,建立后汉。刘知远对地方实力派杜重威采取怀柔政策,遥拜其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拒不受命,并联合辽军抵抗,坚守魏州,直至粮尽,方素服出降于后汉,被任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刘知远病重,临终遗言称要防范杜重威,故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父子。
杜重威,早年从军,年少时追随唐明宗李嗣源,任后唐的护圣军校兼防州刺史,受石敬瑭看重,因此娶其妹石氏为妻。
石敬瑭割据河东,后因受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于晋阳起兵反叛,遂遭后唐张敬达大军围困,杜重威则积极支持妻兄石敬瑭,对抗后唐。随后石敬瑭以割地、称臣、称儿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扶立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并助其攻灭后唐,以杜重威为护圣军都指挥使,遥领舒州刺史。
石敬瑭东巡汴州,并准备迁都于此。后唐降将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发动叛乱,石敬瑭遣侍卫都军使杨光远及东都巡检使张从宾前去平叛,又令杜重威领麾下禁军屯驻卫州。范延光部南渡黄河,直逼汴州,随后范延光派人游说张从宾,张从宾遂反。张从宾接连攻下河阳府、河南府,格杀两位皇子,张从宾部自河南府东进至汜水关,即将进逼汴州。
杜重威,受命与奉国军都指挥使候益合兵向西迎击张从宾部,张从宾部攻克汜水关,范延光鼓动后晋其它军将同反,晋廷形势骤然紧张,驻扎在汴州的石敬瑭一度想回晋阳暂避。
石敬瑭命杜重威为昭义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杜重威与侯益率军抵达汜水关,遇到叛军张从宾部一万余人,两军会战,杜重威等人率军几乎将叛军全部消灭或俘虏,遂攻克汜水关。张从宾骑马渡河撤退,落水而死,杜重威等人生擒张从宾的同党张延播、张继祚、娄继英,张从宾之乱遂平,杜重威因功授潞州节度使。
随后,杜重威跟随杨光远一同攻击范延光,范延光粮尽被迫于邺城出降,杜重威因功升任忠武军节度使,兼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指挥使,加同平章事。范延光自郓州入朝,杜重威移镇郓州,任天平军节度使,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承德节度使安重荣,不满石敬瑭向契丹称子称臣的政策,多次挑衅契丹,并密谋联合吐谷浑等边境部落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反叛。安重荣得知安从进谋反后,立即于镇州起兵策应,准备南下进攻邺城,杜重威被授命为招讨使,领护圣军等马步三十九指挥使等人北上御敌。
杜重威与安重荣,在宗城西南遭遇,安重荣令镇州军摆出“偃月阵”御敌,晋军接连两次进攻都无法破阵,杜重威畏惧镇州兵强,打算撤退。偏将王重胤劝谏说:“两军交战,退后者败,安重荣的精兵全部集中在这里,请大帅分别派出勇士攻击他们的左右两翼,我为你率契丹骑兵直突敌军中军,敌军必然溃败。”杜重威采纳其建议,镇州军军阵势稍稍后退。
叛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本有嫌隙,抓住这个机会,卷起军旗,拍马降晋。安重荣听到赵彦之叛变消息,大为恐惧,逃到辎重车辆里躲藏,晋军乘势猛攻,镇州军完全崩溃,被杀一万五千人。安重荣收拢残兵败将,退保宗城。
杜重威继而率军围攻宗城,半夜就攻克宗城,安重荣仅以十馀骑逃回镇州,婴城自守。正赶上天寒,镇州死于战斗及被冻死的有两万余人,安重荣部下见其无力再战,不愿再为安重荣卖命,陆续有人主动归降。
杜重威,在镇州牙将的帮助下攻克镇州,屠杀平民二万人,斩下了安重荣的首级,奏报朝廷,以功授成德军节度使的职位。战后,晋廷改镇州为恒州,成德军为顺国军。
石敬塘病逝,石重贵即位,因石重贵不愿向契丹称臣,双方关系破裂。
耶律德光兵分两路,入寇晋境,顺国节度使杜重威,遂向晋廷飞马驰告契丹来犯的消息,并多次求援。石重贵亲自率禁军北上御敌,命刘知远为幽州道招讨使,杜重威为副,总理北部藩镇御敌事宜,刘知远随后于秀谷大败契丹西路军,晋军主力亦接连于马家口、戚城、澶州取得胜利,契丹军无功北返,暂时驻军幽州。
契丹主耶律德光,第二次率军大举伐晋,杜重威被授命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抵御辽军,然其被契丹围困于恒州城,避战不出,恒州下属九县均被契丹攻克。而集结驻守于邢州北面行营军缺少统一指挥,从邢州溃逃至相州。
行营军张从恩、安审琦等人,在相州城下倚河结阵,阻截辽军。皇甫遇率数千骑前出侦察,至邺县猝遇数万契丹军,且战且退,至榆林店,苦战半日,双方杀伤甚众。安审琦率军往救,契丹军见势回师北走,后晋军乘势转守为攻,石重贵再次命令杜重威与其余行营军,于定州汇合后统军北上。
杜重威率行营军北伐,连克泰州、满城、遂城等地,后闻耶律德光将率骑兵8万反攻将至,杜重威惧战,退守阳城。
契丹大军接踵而至,杜重威命晋军继续结阵南退,耶律德光以重兵围困晋军于阳城西南的白团卫村内,出奇兵断其粮道。
时北风大起,耶律德光令骑兵下马拔鹿角,变骑为步,冲入晋军营阵,短兵奋击,并纵火扬尘以助其势。杜重威犹豫不决,固守不出,幸赖晋将药元福、皇甫遇等率先领精骑从营寨西门突击,符彦卿等引万余骑继后横击,李守贞令步卒尽拔鹿角出击,契丹军未及上马,大败而逃,杜重威随后制止诸将追击,收军返回顺国。
此后,契丹军屡次入侵后晋北方边境,并在顺国境内大肆烧杀掳掠,但杜重威只是龟缩在恒州城内,对百姓见死不救。杜重威见顺国屡遭战祸,残破不堪,又害怕辽军卷土重来,因此多次请求回京任职,但因为顺国是抵御辽军的重镇,石重贵始终没有答应杜重威所请。
后来,杜重威无诏私自回京,以桑维翰为首的大臣都要求重处杜重威,然而石重贵不仅没有处罚杜重威,还将他调往邺城,领天雄军节度使。
幽州刺史赵延寿和瀛州刺史刘延祚,先后诈降,要求内附,请求晋廷出兵接应,石重贵不察真伪,即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李守贞为都监,集合北方诸道藩镇军,会师广晋,企图先取瀛、莫,安定关南,而后进取幽州。
此后,杜重威的一再请求增兵,石重贵又将禁军悉调隶其麾下。晋军到达瀛州城下,瀛洲城门大开,杜重威迟疑不敢前进,又闻契丹将高模翰已引兵潜出,遂遣偏将梁汉璋率2000骑追击,梁汉璋战败被杀。杜重威闻讯,退兵至武强,耶律德光乘势率大军沿易、定直趋恒州。
听闻耶律德光亲自南下,本欲继续南撤,但在张彦泽建议下,与其合兵,西进至恒州城下的滹沱河南岸。
河上的中渡桥,被契丹军占领,张彦泽遂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夹河而阵,与恒州守军形成对契丹大军的南北夹击的之有利形势。行营转运使李谷曾劝杜重威与恒州守军相约举火为号,再招募敢死之士渡河,与恒州守军南北夹击契丹,契丹必然溃败,行营众将皆认为此计可行,但杜重威拒绝采纳,并将李谷调离大营。耶律德光遣别将萧翰等从他处渡河迂回晋军之后,抢占栾城,尽扼晋军粮道及退路。
晋廷收到杜重威请求増兵的书信,此时京师兵力已经枯竭,但石重贵仍将皇宫守卫的数百人悉数派往前线。
至此,大梁城内宿卫禁军,几乎全部派往前线,这使得京城中人心惶惶。晋军粮草将尽,行营军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自请率兵两千前出,为大军入守恒州开道。杜重威应允,并派行营步军左厢都指挥使宋彦筠与之同往,宋彦筠失利退回南岸,独留王清部于北岸列阵抵御契丹军。
然而,此时主帅杜重威心怀异志,怯懦惧战,不许大军继进,致使王清所部皆战死。随后契丹军于他处渡河,将晋军主力远远包围,晋军士气低迷,且与京城粮食消息完全断绝。杜重威以粮尽被围为由,与监军李守贞等合谋举军投降,耶律德光佯许立其为帝。杜重威遂胁迫行营将士出降,晋军将士听闻主将投降的决定后,都惊愕大哭。
耶律德光遂将杜重威麾下兵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锋赵延寿统帅,并收缴了归降晋军的马匹和武器,命杜重威领着手无寸铁的晋军降卒一起南下。杜重威亲自引耶律德光大军到恒州城下,劝降顺国节度使王周,王周遂献城投降。
一时间后晋诸镇望风而降,契丹军乘后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大梁,晋帝石重贵奉表出降,后晋灭亡。
杜重威部奉命驻扎于大梁城外的陈桥,时值寒冬,契丹人并不供给晋军降卒衣物粮食,晋军士卒苦不堪言,耶律德光数次担心晋军降卒过多,想要杀俘,最后在赵延寿的劝谏下作罢。京都百姓亦受契丹劫掠之苦,见到杜重威出行,纷纷咒骂于道。
不久,有群盗截断澶州的浮桥,耶律德光担心其退路被截断,遂遣杜重威领军回到邺城。
耶律德光称帝,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由于辽军的大肆劫掠和扣押藩镇节度使,激起中原百姓和藩镇军反抗的浪潮,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并沿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中原各地纷纷归附后汉,辽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难治”,回师北上,路过邺城时,杜重威更是携妻,亲自到大帐奉上礼物恭送其离开。
刘知远,平定京师大梁,遥拜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不久,就令杜重威移镇归德,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
杜重威因曾经降辽,害怕被朝廷清算而拒不受命,并遣其子杜弘璲向镇州的辽将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将杨衮率军救援邺城。镇州将士趁辽军守卫力量空虚,遂驱逐辽将,归附后汉,杨兖率辽兵至洺州,闻之遂返。
刘知远下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刘知远初平京师时,有人告密说辽驻守繁台的一千五百燕兵将要反叛,刘知远不问而诛,其中部分燕兵逃到邺城,将这一情况告知燕将张琏。
当时,张琏率幽云之地的精卒两千,帮助杜重威守城,故而张琏劝说杜重威誓死守城,两人守城意志坚决,汉军久攻不下。刘知远恐生他变,亲自来攻,死伤甚巨,刘知远见强攻不克,继而围困邺城,并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许以不死,张琏因愤恨刘知远尽杀燕兵,略无降志。
邺城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杜重威着素服出城请降,刘知远杀张琏等将数十人,但赦免杜重威,加封为检校太师、守太傅、中书令,将其家迁往京师,并将杜重威的财产全部没收赐给出征汉军,其部下全部处死。
在平定安重荣之乱后,将获得的安重荣家产和恒州的公帑全部归为己有,恒州任职期间,他再次向民众征收重税,导致境内人民深受其苦,百姓纷纷逃离其治所。加之恒州处于契丹入寇和回军的路线上,反复遭受契丹铁蹄的蹂躏,导致境内人口锐减。
后晋北方地区天灾不断,朝廷认为恒、定饥荒最为严重,唯独对这两州不括民谷,但顺国节度使杜重威却以军食不足为由,于境内括谷,把民间搜刮得几乎连一粒粮食都没留下,得一百万斛,只上报三十万,其余皆入私囊,又令人借民粮百万斛,待来夏粜米又得二百万缗。
刘知远病危,临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想要除掉他,令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杜重威及其三子,尸体被弃市,遭市人践踏而尽。只有杜重威的妻子石氏(后晋公主)及其外亲族免罪,供奉如常。
杜重威,在后晋开国初年,接连参与讨伐张从宾、范延光、安重荣的叛乱,为维护晋初国内稳定有着积极的贡献,然而其在后晋对契丹的作战中,消极避战,率军投顺,亦直接葬送了后晋的国祚。
杜重威,因避晋出帝石重贵之讳,又名杜威,朔州人,后晋大臣,石敬瑭之妹婿。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以杜重威为舒州刺史,掌管禁军。以平张从宾、范延光之乱之功,迁潞州节度使,加平章事,再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因讨伐反叛的安重荣有功,升任成德军节度使。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契丹三次出兵后晋,杜重威均参与指挥抵御契丹的战役,再次挥师北伐的杜重威,于恒州率全军投顺,致使后晋防线全面崩溃,契丹主耶律德光遂率军攻破晋都大梁,建国大辽。
晋亡后,杜重威镇守魏州,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辽军北撤之机,占领中原,建立后汉。刘知远对地方实力派杜重威采取怀柔政策,遥拜其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拒不受命,并联合辽军抵抗,坚守魏州,直至粮尽,方素服出降于后汉,被任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刘知远病重,临终遗言称要防范杜重威,故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父子。
杜重威,早年从军,年少时追随唐明宗李嗣源,任后唐的护圣军校兼防州刺史,受石敬瑭看重,因此娶其妹石氏为妻。
石敬瑭割据河东,后因受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于晋阳起兵反叛,遂遭后唐张敬达大军围困,杜重威则积极支持妻兄石敬瑭,对抗后唐。随后石敬瑭以割地、称臣、称儿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扶立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并助其攻灭后唐,以杜重威为护圣军都指挥使,遥领舒州刺史。
石敬瑭东巡汴州,并准备迁都于此。后唐降将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发动叛乱,石敬瑭遣侍卫都军使杨光远及东都巡检使张从宾前去平叛,又令杜重威领麾下禁军屯驻卫州。范延光部南渡黄河,直逼汴州,随后范延光派人游说张从宾,张从宾遂反。张从宾接连攻下河阳府、河南府,格杀两位皇子,张从宾部自河南府东进至汜水关,即将进逼汴州。
杜重威,受命与奉国军都指挥使候益合兵向西迎击张从宾部,张从宾部攻克汜水关,范延光鼓动后晋其它军将同反,晋廷形势骤然紧张,驻扎在汴州的石敬瑭一度想回晋阳暂避。
石敬瑭命杜重威为昭义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杜重威与侯益率军抵达汜水关,遇到叛军张从宾部一万余人,两军会战,杜重威等人率军几乎将叛军全部消灭或俘虏,遂攻克汜水关。张从宾骑马渡河撤退,落水而死,杜重威等人生擒张从宾的同党张延播、张继祚、娄继英,张从宾之乱遂平,杜重威因功授潞州节度使。
随后,杜重威跟随杨光远一同攻击范延光,范延光粮尽被迫于邺城出降,杜重威因功升任忠武军节度使,兼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指挥使,加同平章事。范延光自郓州入朝,杜重威移镇郓州,任天平军节度使,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承德节度使安重荣,不满石敬瑭向契丹称子称臣的政策,多次挑衅契丹,并密谋联合吐谷浑等边境部落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反叛。安重荣得知安从进谋反后,立即于镇州起兵策应,准备南下进攻邺城,杜重威被授命为招讨使,领护圣军等马步三十九指挥使等人北上御敌。
杜重威与安重荣,在宗城西南遭遇,安重荣令镇州军摆出“偃月阵”御敌,晋军接连两次进攻都无法破阵,杜重威畏惧镇州兵强,打算撤退。偏将王重胤劝谏说:“两军交战,退后者败,安重荣的精兵全部集中在这里,请大帅分别派出勇士攻击他们的左右两翼,我为你率契丹骑兵直突敌军中军,敌军必然溃败。”杜重威采纳其建议,镇州军军阵势稍稍后退。
叛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本有嫌隙,抓住这个机会,卷起军旗,拍马降晋。安重荣听到赵彦之叛变消息,大为恐惧,逃到辎重车辆里躲藏,晋军乘势猛攻,镇州军完全崩溃,被杀一万五千人。安重荣收拢残兵败将,退保宗城。
杜重威继而率军围攻宗城,半夜就攻克宗城,安重荣仅以十馀骑逃回镇州,婴城自守。正赶上天寒,镇州死于战斗及被冻死的有两万余人,安重荣部下见其无力再战,不愿再为安重荣卖命,陆续有人主动归降。
杜重威,在镇州牙将的帮助下攻克镇州,屠杀平民二万人,斩下了安重荣的首级,奏报朝廷,以功授成德军节度使的职位。战后,晋廷改镇州为恒州,成德军为顺国军。
石敬塘病逝,石重贵即位,因石重贵不愿向契丹称臣,双方关系破裂。
耶律德光兵分两路,入寇晋境,顺国节度使杜重威,遂向晋廷飞马驰告契丹来犯的消息,并多次求援。石重贵亲自率禁军北上御敌,命刘知远为幽州道招讨使,杜重威为副,总理北部藩镇御敌事宜,刘知远随后于秀谷大败契丹西路军,晋军主力亦接连于马家口、戚城、澶州取得胜利,契丹军无功北返,暂时驻军幽州。
契丹主耶律德光,第二次率军大举伐晋,杜重威被授命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抵御辽军,然其被契丹围困于恒州城,避战不出,恒州下属九县均被契丹攻克。而集结驻守于邢州北面行营军缺少统一指挥,从邢州溃逃至相州。
行营军张从恩、安审琦等人,在相州城下倚河结阵,阻截辽军。皇甫遇率数千骑前出侦察,至邺县猝遇数万契丹军,且战且退,至榆林店,苦战半日,双方杀伤甚众。安审琦率军往救,契丹军见势回师北走,后晋军乘势转守为攻,石重贵再次命令杜重威与其余行营军,于定州汇合后统军北上。
杜重威率行营军北伐,连克泰州、满城、遂城等地,后闻耶律德光将率骑兵8万反攻将至,杜重威惧战,退守阳城。
契丹大军接踵而至,杜重威命晋军继续结阵南退,耶律德光以重兵围困晋军于阳城西南的白团卫村内,出奇兵断其粮道。
时北风大起,耶律德光令骑兵下马拔鹿角,变骑为步,冲入晋军营阵,短兵奋击,并纵火扬尘以助其势。杜重威犹豫不决,固守不出,幸赖晋将药元福、皇甫遇等率先领精骑从营寨西门突击,符彦卿等引万余骑继后横击,李守贞令步卒尽拔鹿角出击,契丹军未及上马,大败而逃,杜重威随后制止诸将追击,收军返回顺国。
此后,契丹军屡次入侵后晋北方边境,并在顺国境内大肆烧杀掳掠,但杜重威只是龟缩在恒州城内,对百姓见死不救。杜重威见顺国屡遭战祸,残破不堪,又害怕辽军卷土重来,因此多次请求回京任职,但因为顺国是抵御辽军的重镇,石重贵始终没有答应杜重威所请。
后来,杜重威无诏私自回京,以桑维翰为首的大臣都要求重处杜重威,然而石重贵不仅没有处罚杜重威,还将他调往邺城,领天雄军节度使。
幽州刺史赵延寿和瀛州刺史刘延祚,先后诈降,要求内附,请求晋廷出兵接应,石重贵不察真伪,即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李守贞为都监,集合北方诸道藩镇军,会师广晋,企图先取瀛、莫,安定关南,而后进取幽州。
此后,杜重威的一再请求增兵,石重贵又将禁军悉调隶其麾下。晋军到达瀛州城下,瀛洲城门大开,杜重威迟疑不敢前进,又闻契丹将高模翰已引兵潜出,遂遣偏将梁汉璋率2000骑追击,梁汉璋战败被杀。杜重威闻讯,退兵至武强,耶律德光乘势率大军沿易、定直趋恒州。
听闻耶律德光亲自南下,本欲继续南撤,但在张彦泽建议下,与其合兵,西进至恒州城下的滹沱河南岸。
河上的中渡桥,被契丹军占领,张彦泽遂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夹河而阵,与恒州守军形成对契丹大军的南北夹击的之有利形势。行营转运使李谷曾劝杜重威与恒州守军相约举火为号,再招募敢死之士渡河,与恒州守军南北夹击契丹,契丹必然溃败,行营众将皆认为此计可行,但杜重威拒绝采纳,并将李谷调离大营。耶律德光遣别将萧翰等从他处渡河迂回晋军之后,抢占栾城,尽扼晋军粮道及退路。
晋廷收到杜重威请求増兵的书信,此时京师兵力已经枯竭,但石重贵仍将皇宫守卫的数百人悉数派往前线。
至此,大梁城内宿卫禁军,几乎全部派往前线,这使得京城中人心惶惶。晋军粮草将尽,行营军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自请率兵两千前出,为大军入守恒州开道。杜重威应允,并派行营步军左厢都指挥使宋彦筠与之同往,宋彦筠失利退回南岸,独留王清部于北岸列阵抵御契丹军。
然而,此时主帅杜重威心怀异志,怯懦惧战,不许大军继进,致使王清所部皆战死。随后契丹军于他处渡河,将晋军主力远远包围,晋军士气低迷,且与京城粮食消息完全断绝。杜重威以粮尽被围为由,与监军李守贞等合谋举军投降,耶律德光佯许立其为帝。杜重威遂胁迫行营将士出降,晋军将士听闻主将投降的决定后,都惊愕大哭。
耶律德光遂将杜重威麾下兵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锋赵延寿统帅,并收缴了归降晋军的马匹和武器,命杜重威领着手无寸铁的晋军降卒一起南下。杜重威亲自引耶律德光大军到恒州城下,劝降顺国节度使王周,王周遂献城投降。
一时间后晋诸镇望风而降,契丹军乘后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大梁,晋帝石重贵奉表出降,后晋灭亡。
杜重威部奉命驻扎于大梁城外的陈桥,时值寒冬,契丹人并不供给晋军降卒衣物粮食,晋军士卒苦不堪言,耶律德光数次担心晋军降卒过多,想要杀俘,最后在赵延寿的劝谏下作罢。京都百姓亦受契丹劫掠之苦,见到杜重威出行,纷纷咒骂于道。
不久,有群盗截断澶州的浮桥,耶律德光担心其退路被截断,遂遣杜重威领军回到邺城。
耶律德光称帝,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由于辽军的大肆劫掠和扣押藩镇节度使,激起中原百姓和藩镇军反抗的浪潮,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并沿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中原各地纷纷归附后汉,辽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难治”,回师北上,路过邺城时,杜重威更是携妻,亲自到大帐奉上礼物恭送其离开。
刘知远,平定京师大梁,遥拜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不久,就令杜重威移镇归德,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
杜重威因曾经降辽,害怕被朝廷清算而拒不受命,并遣其子杜弘璲向镇州的辽将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将杨衮率军救援邺城。镇州将士趁辽军守卫力量空虚,遂驱逐辽将,归附后汉,杨兖率辽兵至洺州,闻之遂返。
刘知远下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刘知远初平京师时,有人告密说辽驻守繁台的一千五百燕兵将要反叛,刘知远不问而诛,其中部分燕兵逃到邺城,将这一情况告知燕将张琏。
当时,张琏率幽云之地的精卒两千,帮助杜重威守城,故而张琏劝说杜重威誓死守城,两人守城意志坚决,汉军久攻不下。刘知远恐生他变,亲自来攻,死伤甚巨,刘知远见强攻不克,继而围困邺城,并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许以不死,张琏因愤恨刘知远尽杀燕兵,略无降志。
邺城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杜重威着素服出城请降,刘知远杀张琏等将数十人,但赦免杜重威,加封为检校太师、守太傅、中书令,将其家迁往京师,并将杜重威的财产全部没收赐给出征汉军,其部下全部处死。
在平定安重荣之乱后,将获得的安重荣家产和恒州的公帑全部归为己有,恒州任职期间,他再次向民众征收重税,导致境内人民深受其苦,百姓纷纷逃离其治所。加之恒州处于契丹入寇和回军的路线上,反复遭受契丹铁蹄的蹂躏,导致境内人口锐减。
后晋北方地区天灾不断,朝廷认为恒、定饥荒最为严重,唯独对这两州不括民谷,但顺国节度使杜重威却以军食不足为由,于境内括谷,把民间搜刮得几乎连一粒粮食都没留下,得一百万斛,只上报三十万,其余皆入私囊,又令人借民粮百万斛,待来夏粜米又得二百万缗。
刘知远病危,临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想要除掉他,令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杜重威及其三子,尸体被弃市,遭市人践踏而尽。只有杜重威的妻子石氏(后晋公主)及其外亲族免罪,供奉如常。
杜重威,在后晋开国初年,接连参与讨伐张从宾、范延光、安重荣的叛乱,为维护晋初国内稳定有着积极的贡献,然而其在后晋对契丹的作战中,消极避战,率军投顺,亦直接葬送了后晋的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