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大儒的改变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历史上明末海军主要指郑芝龙麾下庞大水师,而此时明朝在朱慈烺的调整下,水师并不止郑芝龙一支。
郑森从郑芝龙军中独立出来,皮岛沈世魁也有百艘大小战舰和商船,登莱总金日观麾下也有近百艘战船,还有施琅和黄蜚两支水师。
郑森麾下有大型战船近百艘,基本都是郑芝龙舰队的主力战舰,现在又加入八艘大型战舰,实力肯定暴涨。
施琅率领的麾下有战舰三十艘,运兵船等加起来达到八十艘左右,黄蜚麾下水师战舰和施琅舰队规模差不多。
不过这次施琅舰队又增加六艘大型战舰,实力已经超出黄蜚一大截。
由于生产力问题,黄蜚他们这支舰队想要增加新的大型战舰,至少要等到年底才行。
除此之外,舟山和广东都有水师,主要是一些卫所,由于常年没有新船下水,只能依赖那些较小战船,称为巡逻船更加合适。
以后大明舰队作战,肯定要靠四大舰队,现在这些小型水师到时将全部变成巡逻船,放开海禁后,他们要保障前来大明交易和出口贸易的商船。
英国佬这次入侵大明,好像几个月后才离开,朱慈烺知道不用太着急,郑森他们有足够时间赶到事发地!
郑森已经是大明侯爵,又是现在大明海军最高长官,此事全权交给郑森去处置即可,他相信郑森会做的很好。
而他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土地改革要全面展开,为此,朱慈烺要亲自前往南京坐镇。
神武二年六月三日,朱慈烺端坐在皇极殿龙椅之上,今日这个朝会可能是他今年最后一次,因为第二日他将率军南下。
朝堂上新任内阁已经到齐,他们分别是内阁首辅孙传庭,内阁次辅卢象升,阁臣冯英,杨廷麟,李岩。
还有一个内阁阁臣洪承畴,暂时不在京师,他正在山东进行土地改革,只有完美完成山东土地改革,洪承畴才能回朝。
六部尚书除了刑部尚书冯英外,基本上都换了新人,吏部尚书有孙传庭兼任,户部尚书左懋庚,工部尚书陈子龙,礼部尚书杨廷麟兼任,兵部尚书卢象升兼任。
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现在是英国公张世泽,右都督有秦国公孙应元担任,海军都督为朱成功。
现在大明除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外,还成立一个最具权威的机构,那就是大明军机部,神武皇帝朱慈烺担任军机部部长,成员有孙传庭,卢象升,黄德功,孙应元,周遇吉,曹变蛟,朱成功七人。
五军都督府负责练兵,兵部主要负责调兵和后勤保障,军机部统筹全局并负责指挥战斗。
大型战斗调兵必须通过军机部,神武皇帝朱慈烺可以随意调动所有军队,朱慈烺不在的情况下,调兵需要经过军机部多数人同意才能通过。
除特殊情况外,超过万人的兵力调动,都必须通过神武皇帝和军机部同意,不然任何人不得私自调兵。
除此之外,新成立海军部和三大舰队,海军大都督乃是神武皇帝朱慈烺,海军都督朱成功。
南海舰队有海军都督朱成功亲自担任,施琅担任东海舰队副都督,北海舰队副都督为黄蜚。
另外还成立近海舰队,近海舰队主要负责近海巡逻和海上治安,近海舰队都督为金日观,两个副都督为沈世魁和郑鸿逵。
掌管长江水师的总督诚意伯刘孔昭能力有限,卸任抄江总督。把长江水师并入近海舰队,有近海舰队副都督郑鸿逵负责内河防御。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版图内,除了何腾蛟和瞿式耜,就得数到福建势力——郑芝龙。
郑芝龙固然是郑氏集团的首领,不过隆武帝被拥立,其实与郑芝龙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郑芝龙盘踞福建,主要精力还是在自己的家族事业上,参与拥立朱聿键的,是郑家另一位大佬——郑鸿逵。
郑鸿逵是郑芝龙的亲弟弟,这点在名字上似乎看不出来,这是因为郑鸿逵是他进入官场后的名字,他的本名,叫做郑芝凤。
郑芝凤就是郑芝龙安插在官场的郑氏代言人,与大哥相比,他在集团内的业务,主要是负责官场的对接,于是他长期待在南京,并得到了个镇江总兵的官职。
弘光帝被俘,潞王朱常淓降清后,大家迫切需要再拿个皇帝出来。
这时郑氏在福建势力虽大,还远远没到可以一手操纵帝位的地步,于是众文武纷纷来到福建开会,商量帝位人选。
这个人选,可选之人其实已经不多,从血统上来说,唐王朱聿键已经是离太祖血脉较近的一个。
加上他在之前给总兵郑鸿逵,户部主事苏观生,右副都御史路振飞,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的印象都不错,认为他是贤王,几位大佬一合计,就打算立朱聿键。
不过在立朱聿键这件事上,郑芝龙一开始就不热心。
朱聿键就任监国后,接下来就面临要不要称帝的问题,在这件事上,郑芝龙再次表明了他的态度,就是不想让唐王称帝。
还是靠着郑鸿逵的坚持和劝说,郑芝龙才没有继续坚持,可见郑氏集团内部,在拥立上的意见也并不统一。
从后续事态的发展来看,郑鸿逵和郑芝龙的不同态度,代表着郑氏集团的分裂,在此时就已埋下隐患。
众所周知,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源于他被隆武帝赐姓。
不过,郑氏集团最早被赐国姓的,并不是郑成功,而是他的堂弟,郑鸿逵的儿子郑肇基。
事情是这样的,郑鸿逵拥立隆武后,愈发感觉自己的人选无比正确,想要进一步同朱聿键紧密联系。
所以把自己的儿子郑肇基介绍给了朱聿键,朱聿键也感激郑鸿逵的拥立之功,一看就明白了意思,那就这么着吧,赐你国姓,以感念支持。
赐国姓,现在看来,就是随手一指,你从此跟我的姓吧。
不过事实上,可没这么随意,因为皇帝们行事,并不是随心所欲,不管干什么,都有祖制礼法,还有大臣们进行约束,皇帝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政府班子。
明成祖时期,三宝太监本姓马,因为在靖难之役里表现出众,是太监中的战斗机,朱棣一高兴,给他赐了姓,但赐的并不是国姓,而是“郑”姓,这就是郑和。
可见,国姓不是随便赐的,连有战功也不行,赐给郑肇基国姓,代表着对郑鸿逵莫大的信任。
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几乎就是一个社会的翻版,时时刻刻充满明争暗斗,更不要说郑家这样富可敌国的超级家族。
郑芝龙一瞅,好嘛,你朱聿键赐给郑鸿逵儿子国姓,那就是不把我这个郑家老大放眼里了,不行,我再把我儿子领来,看你怎么处理。
郑芝龙不赞成朱聿键即位称帝,但他是郑家的老大,朱聿键得罪不起,于是给了郑芝龙之子郑森同样的待遇——赐国姓。
郑森,就是日后的郑成功,其实应该叫朱成功,因为朱是明朝国姓,郑成功是建奴的叫法,后世就流传下来。
从这些事上,其实可以看出,郑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实际上这也很正常,家业大了,大家就很难再像小作坊起步时候那么团结。
这也是各自的利益驱使,从武将军阀集团到如今的跨国公司,垄断财阀们,莫不如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郑芝龙、郑鸿逵,可以说是郑氏的两个代表。相比郑芝龙,郑鸿逵无疑更加支持也更加尊重隆武,或者可以假设,郑鸿逵有借着隆武的支持,向家族老大权威发起挑战的打算。
不管郑鸿逵到底怎么想,郑家内部有多少矛盾,在对外方面,郑家必须表现得像一家人,因为对面那帮读书人,个个都不是吃素的。
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黄道周、户部尚书何楷等文臣领袖对郑氏并不买账,虽然手里没兵,文人的骨气还是有的。
时间不长,不论是郑芝龙还是郑鸿逵,都被弹劾了好几次。
郑芝龙本来就看隆武不顺眼,就连原来偏向隆武的郑鸿逵也有点犯嘀咕,这帮子文官就知道过河拆桥,芝麻大点的小事就上一奏折,一点也不顾及老子在拥立时的莫大功劳,这时开始不听隆武帝的调遣了。
……
一系列调整和任命后,朱慈烺开始把话题转移到大明各项改革上面,他对满朝文武说道:
“诸位爱卿,建奴已灭,鞑子已经平定,流寇几乎全部归降,前年大明北方土改成果非常明显,赤壁千里饿殍遍野完成改变。
今年已经过去五个月,大明各项改革都要提上日程,特别是已经进行一半的土地改革,必须要加快进程。
前段时间,朕已经和各地藩王达成一致,此次土地改革,藩王手中不法土地都要交出来,到时一起分为百姓或建成大型农场。
明日,朕将亲自率军南下,坐镇南京监督南方土地改革进程,朕离开京师后,京师一切政务都交于孙爱卿为首的内阁处置。
今日朕将任命朱大典为两湖巡抚,负责两湖的土地改革。张国维为两广总督,负责两广土地改革。
史可法为浙江巡抚,负责浙江土地改革。何腾蛟为南直隶巡抚,负责南直隶土地改革。
所有大明控制的地方全面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取缔全国各地卫所,卫所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卫所将官取缔世袭,每家保留两百亩土地,如果身体条件达到标准的将士,依然可以加入当地军队,不想继续当兵的分配土地务农。
当然不愿意务农的也可以经商,有才华的可以参加科举为官,大明今日开始取缔士农公工商等身份限制,可以自由选择职业。”
乱世用重典,这句话被朱慈烺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朝堂上宣布,下面官员只要去执行即可,他们没有反对的权力,所以效率很高。
“神武皇帝又开始违反祖制了,一次推翻老祖多个决定,怎么都不商量一番,想到什么事情,居然在朝堂上直接宣布。唉……”
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黄道周一愣,抬眼看看神武皇帝,随后移开目光,虽然他心里犯嘀咕,可并未在朝堂上提出异议。
如果是以前,崇祯皇帝敢这么做,黄道周立即会出班反对,或者直接辞官走人。
可对神武皇帝,黄道周居然做不出来,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何,因为他很想当官吗?当然不是。
自从被神武皇帝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黄道周已经在朝堂上多次遇到神武皇帝一言九鼎说一不二。
以前那些文官御史纷纷抗议反对,甚至还有言官以死相逼,可现在什么都看不到,所有人都是低眉顺目,连黄道周都已经渐渐习惯了。
每当神武皇帝做出让黄道周很不爽的决定时,黄道周心里都主动会为神武皇帝找个理由:“小皇帝这是为大明和百姓好,他不是暴君,更不是昏君……”
朱慈烺有时以为黄道周会反对,可很多次他认为的,最后发现黄道周都很给他面子,上任以来,黄道周居然只有一次反对,最后反对无效!
其实人都是会变的,黄道周就是这样,他被小皇帝从心里征服,这一切都发生在三地之行后。
朱慈烺准备用黄道周时,开始也担心黄道周一直在朝堂上叽叽歪歪,所以传旨让黄道周上任前,先去土改完成之地私访一番。
黄道周印象中,河南和陕西以及陕西等地,应该都是流民遍地,也就是传说中的赤壁千里饿殍遍野,完全无法和江南相比。
可是到河南后,他并未发现赤壁千里饿殍遍野的情况,遍地小麦和不认识的农作物郁郁葱葱,还有就是田地边出现的大型水井。
虽然百姓还是有些面黄肌瘦,但个个神采奕奕精神非常好,们在田地里干活有说有笑,分明就是盛世的景象。
他询问一些百姓情况,发现在百姓口中,神武皇帝已经不是人,竟然变成百姓心里的神,几乎所有百姓都说这一切都是神武皇帝给的……
神武皇帝分地给百姓,还免去百姓人头税等等,现在只要每亩上缴一斗粮食即可,每家都有剩余的粮食……
而以前呢?人头税,劳役,路契,剿响,辽响……
百姓家里一粒粮食都没有,还要上缴各种税赋,老百姓根本没有活路,为了不饿死,只有造反!
黄道周感觉像做梦一般,他为官多年,又熟读历史,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对百姓如此好。
然而这些都是小皇帝用铁腕手段换来的,小小年纪怎么会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连续走访三地皆如此,特别到京畿地区之后,黄道周又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小皇帝竟然把他和父皇母后的皇庄都分给百姓和将士。
黄道周当时就傻了,随后跪在城外对着紫金锤方向三叩九拜,两行热泪悄然从老脸上滑落……
从此之后,无论神武皇帝做出任何决定,黄道周都不会在朝堂上提出反对,实在想不通,他会私下去乾清宫询问!
黄道周的表现,不但让朱慈烺感到意外,更让那些期待他挺身而出的文官深感不解和失望……
历史上明末海军主要指郑芝龙麾下庞大水师,而此时明朝在朱慈烺的调整下,水师并不止郑芝龙一支。
郑森从郑芝龙军中独立出来,皮岛沈世魁也有百艘大小战舰和商船,登莱总金日观麾下也有近百艘战船,还有施琅和黄蜚两支水师。
郑森麾下有大型战船近百艘,基本都是郑芝龙舰队的主力战舰,现在又加入八艘大型战舰,实力肯定暴涨。
施琅率领的麾下有战舰三十艘,运兵船等加起来达到八十艘左右,黄蜚麾下水师战舰和施琅舰队规模差不多。
不过这次施琅舰队又增加六艘大型战舰,实力已经超出黄蜚一大截。
由于生产力问题,黄蜚他们这支舰队想要增加新的大型战舰,至少要等到年底才行。
除此之外,舟山和广东都有水师,主要是一些卫所,由于常年没有新船下水,只能依赖那些较小战船,称为巡逻船更加合适。
以后大明舰队作战,肯定要靠四大舰队,现在这些小型水师到时将全部变成巡逻船,放开海禁后,他们要保障前来大明交易和出口贸易的商船。
英国佬这次入侵大明,好像几个月后才离开,朱慈烺知道不用太着急,郑森他们有足够时间赶到事发地!
郑森已经是大明侯爵,又是现在大明海军最高长官,此事全权交给郑森去处置即可,他相信郑森会做的很好。
而他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土地改革要全面展开,为此,朱慈烺要亲自前往南京坐镇。
神武二年六月三日,朱慈烺端坐在皇极殿龙椅之上,今日这个朝会可能是他今年最后一次,因为第二日他将率军南下。
朝堂上新任内阁已经到齐,他们分别是内阁首辅孙传庭,内阁次辅卢象升,阁臣冯英,杨廷麟,李岩。
还有一个内阁阁臣洪承畴,暂时不在京师,他正在山东进行土地改革,只有完美完成山东土地改革,洪承畴才能回朝。
六部尚书除了刑部尚书冯英外,基本上都换了新人,吏部尚书有孙传庭兼任,户部尚书左懋庚,工部尚书陈子龙,礼部尚书杨廷麟兼任,兵部尚书卢象升兼任。
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现在是英国公张世泽,右都督有秦国公孙应元担任,海军都督为朱成功。
现在大明除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外,还成立一个最具权威的机构,那就是大明军机部,神武皇帝朱慈烺担任军机部部长,成员有孙传庭,卢象升,黄德功,孙应元,周遇吉,曹变蛟,朱成功七人。
五军都督府负责练兵,兵部主要负责调兵和后勤保障,军机部统筹全局并负责指挥战斗。
大型战斗调兵必须通过军机部,神武皇帝朱慈烺可以随意调动所有军队,朱慈烺不在的情况下,调兵需要经过军机部多数人同意才能通过。
除特殊情况外,超过万人的兵力调动,都必须通过神武皇帝和军机部同意,不然任何人不得私自调兵。
除此之外,新成立海军部和三大舰队,海军大都督乃是神武皇帝朱慈烺,海军都督朱成功。
南海舰队有海军都督朱成功亲自担任,施琅担任东海舰队副都督,北海舰队副都督为黄蜚。
另外还成立近海舰队,近海舰队主要负责近海巡逻和海上治安,近海舰队都督为金日观,两个副都督为沈世魁和郑鸿逵。
掌管长江水师的总督诚意伯刘孔昭能力有限,卸任抄江总督。把长江水师并入近海舰队,有近海舰队副都督郑鸿逵负责内河防御。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版图内,除了何腾蛟和瞿式耜,就得数到福建势力——郑芝龙。
郑芝龙固然是郑氏集团的首领,不过隆武帝被拥立,其实与郑芝龙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郑芝龙盘踞福建,主要精力还是在自己的家族事业上,参与拥立朱聿键的,是郑家另一位大佬——郑鸿逵。
郑鸿逵是郑芝龙的亲弟弟,这点在名字上似乎看不出来,这是因为郑鸿逵是他进入官场后的名字,他的本名,叫做郑芝凤。
郑芝凤就是郑芝龙安插在官场的郑氏代言人,与大哥相比,他在集团内的业务,主要是负责官场的对接,于是他长期待在南京,并得到了个镇江总兵的官职。
弘光帝被俘,潞王朱常淓降清后,大家迫切需要再拿个皇帝出来。
这时郑氏在福建势力虽大,还远远没到可以一手操纵帝位的地步,于是众文武纷纷来到福建开会,商量帝位人选。
这个人选,可选之人其实已经不多,从血统上来说,唐王朱聿键已经是离太祖血脉较近的一个。
加上他在之前给总兵郑鸿逵,户部主事苏观生,右副都御史路振飞,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的印象都不错,认为他是贤王,几位大佬一合计,就打算立朱聿键。
不过在立朱聿键这件事上,郑芝龙一开始就不热心。
朱聿键就任监国后,接下来就面临要不要称帝的问题,在这件事上,郑芝龙再次表明了他的态度,就是不想让唐王称帝。
还是靠着郑鸿逵的坚持和劝说,郑芝龙才没有继续坚持,可见郑氏集团内部,在拥立上的意见也并不统一。
从后续事态的发展来看,郑鸿逵和郑芝龙的不同态度,代表着郑氏集团的分裂,在此时就已埋下隐患。
众所周知,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源于他被隆武帝赐姓。
不过,郑氏集团最早被赐国姓的,并不是郑成功,而是他的堂弟,郑鸿逵的儿子郑肇基。
事情是这样的,郑鸿逵拥立隆武后,愈发感觉自己的人选无比正确,想要进一步同朱聿键紧密联系。
所以把自己的儿子郑肇基介绍给了朱聿键,朱聿键也感激郑鸿逵的拥立之功,一看就明白了意思,那就这么着吧,赐你国姓,以感念支持。
赐国姓,现在看来,就是随手一指,你从此跟我的姓吧。
不过事实上,可没这么随意,因为皇帝们行事,并不是随心所欲,不管干什么,都有祖制礼法,还有大臣们进行约束,皇帝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政府班子。
明成祖时期,三宝太监本姓马,因为在靖难之役里表现出众,是太监中的战斗机,朱棣一高兴,给他赐了姓,但赐的并不是国姓,而是“郑”姓,这就是郑和。
可见,国姓不是随便赐的,连有战功也不行,赐给郑肇基国姓,代表着对郑鸿逵莫大的信任。
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几乎就是一个社会的翻版,时时刻刻充满明争暗斗,更不要说郑家这样富可敌国的超级家族。
郑芝龙一瞅,好嘛,你朱聿键赐给郑鸿逵儿子国姓,那就是不把我这个郑家老大放眼里了,不行,我再把我儿子领来,看你怎么处理。
郑芝龙不赞成朱聿键即位称帝,但他是郑家的老大,朱聿键得罪不起,于是给了郑芝龙之子郑森同样的待遇——赐国姓。
郑森,就是日后的郑成功,其实应该叫朱成功,因为朱是明朝国姓,郑成功是建奴的叫法,后世就流传下来。
从这些事上,其实可以看出,郑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实际上这也很正常,家业大了,大家就很难再像小作坊起步时候那么团结。
这也是各自的利益驱使,从武将军阀集团到如今的跨国公司,垄断财阀们,莫不如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郑芝龙、郑鸿逵,可以说是郑氏的两个代表。相比郑芝龙,郑鸿逵无疑更加支持也更加尊重隆武,或者可以假设,郑鸿逵有借着隆武的支持,向家族老大权威发起挑战的打算。
不管郑鸿逵到底怎么想,郑家内部有多少矛盾,在对外方面,郑家必须表现得像一家人,因为对面那帮读书人,个个都不是吃素的。
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黄道周、户部尚书何楷等文臣领袖对郑氏并不买账,虽然手里没兵,文人的骨气还是有的。
时间不长,不论是郑芝龙还是郑鸿逵,都被弹劾了好几次。
郑芝龙本来就看隆武不顺眼,就连原来偏向隆武的郑鸿逵也有点犯嘀咕,这帮子文官就知道过河拆桥,芝麻大点的小事就上一奏折,一点也不顾及老子在拥立时的莫大功劳,这时开始不听隆武帝的调遣了。
……
一系列调整和任命后,朱慈烺开始把话题转移到大明各项改革上面,他对满朝文武说道:
“诸位爱卿,建奴已灭,鞑子已经平定,流寇几乎全部归降,前年大明北方土改成果非常明显,赤壁千里饿殍遍野完成改变。
今年已经过去五个月,大明各项改革都要提上日程,特别是已经进行一半的土地改革,必须要加快进程。
前段时间,朕已经和各地藩王达成一致,此次土地改革,藩王手中不法土地都要交出来,到时一起分为百姓或建成大型农场。
明日,朕将亲自率军南下,坐镇南京监督南方土地改革进程,朕离开京师后,京师一切政务都交于孙爱卿为首的内阁处置。
今日朕将任命朱大典为两湖巡抚,负责两湖的土地改革。张国维为两广总督,负责两广土地改革。
史可法为浙江巡抚,负责浙江土地改革。何腾蛟为南直隶巡抚,负责南直隶土地改革。
所有大明控制的地方全面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取缔全国各地卫所,卫所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卫所将官取缔世袭,每家保留两百亩土地,如果身体条件达到标准的将士,依然可以加入当地军队,不想继续当兵的分配土地务农。
当然不愿意务农的也可以经商,有才华的可以参加科举为官,大明今日开始取缔士农公工商等身份限制,可以自由选择职业。”
乱世用重典,这句话被朱慈烺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朝堂上宣布,下面官员只要去执行即可,他们没有反对的权力,所以效率很高。
“神武皇帝又开始违反祖制了,一次推翻老祖多个决定,怎么都不商量一番,想到什么事情,居然在朝堂上直接宣布。唉……”
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黄道周一愣,抬眼看看神武皇帝,随后移开目光,虽然他心里犯嘀咕,可并未在朝堂上提出异议。
如果是以前,崇祯皇帝敢这么做,黄道周立即会出班反对,或者直接辞官走人。
可对神武皇帝,黄道周居然做不出来,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何,因为他很想当官吗?当然不是。
自从被神武皇帝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黄道周已经在朝堂上多次遇到神武皇帝一言九鼎说一不二。
以前那些文官御史纷纷抗议反对,甚至还有言官以死相逼,可现在什么都看不到,所有人都是低眉顺目,连黄道周都已经渐渐习惯了。
每当神武皇帝做出让黄道周很不爽的决定时,黄道周心里都主动会为神武皇帝找个理由:“小皇帝这是为大明和百姓好,他不是暴君,更不是昏君……”
朱慈烺有时以为黄道周会反对,可很多次他认为的,最后发现黄道周都很给他面子,上任以来,黄道周居然只有一次反对,最后反对无效!
其实人都是会变的,黄道周就是这样,他被小皇帝从心里征服,这一切都发生在三地之行后。
朱慈烺准备用黄道周时,开始也担心黄道周一直在朝堂上叽叽歪歪,所以传旨让黄道周上任前,先去土改完成之地私访一番。
黄道周印象中,河南和陕西以及陕西等地,应该都是流民遍地,也就是传说中的赤壁千里饿殍遍野,完全无法和江南相比。
可是到河南后,他并未发现赤壁千里饿殍遍野的情况,遍地小麦和不认识的农作物郁郁葱葱,还有就是田地边出现的大型水井。
虽然百姓还是有些面黄肌瘦,但个个神采奕奕精神非常好,们在田地里干活有说有笑,分明就是盛世的景象。
他询问一些百姓情况,发现在百姓口中,神武皇帝已经不是人,竟然变成百姓心里的神,几乎所有百姓都说这一切都是神武皇帝给的……
神武皇帝分地给百姓,还免去百姓人头税等等,现在只要每亩上缴一斗粮食即可,每家都有剩余的粮食……
而以前呢?人头税,劳役,路契,剿响,辽响……
百姓家里一粒粮食都没有,还要上缴各种税赋,老百姓根本没有活路,为了不饿死,只有造反!
黄道周感觉像做梦一般,他为官多年,又熟读历史,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对百姓如此好。
然而这些都是小皇帝用铁腕手段换来的,小小年纪怎么会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连续走访三地皆如此,特别到京畿地区之后,黄道周又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小皇帝竟然把他和父皇母后的皇庄都分给百姓和将士。
黄道周当时就傻了,随后跪在城外对着紫金锤方向三叩九拜,两行热泪悄然从老脸上滑落……
从此之后,无论神武皇帝做出任何决定,黄道周都不会在朝堂上提出反对,实在想不通,他会私下去乾清宫询问!
黄道周的表现,不但让朱慈烺感到意外,更让那些期待他挺身而出的文官深感不解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