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别看这一个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群众智慧结晶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计委安排上海市每年生产100套小氮肥成套设备,支援全国小化肥建设,连续3年不变。全国小化肥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1000多个小氮肥厂遍布神州大地,备受农民群众的青睐。但是,问题接连而来。块煤供应紧张,铁路运输紧张,许多小化肥厂“无米下锅”停产或半停产了。这可急坏了厂长,急坏了县长。
政策从实践中来,办法从群众中来。燃料化学工业部从各地抽调了一批骨干和专家,组成7个调查组,开始了对全国小氮肥的大调查。“听说福建永春化肥厂能生产碳化煤球,不知情况如何?你赶快去看看。” 燃料化学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徐今强,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命令身边工作人员李穆欣赶快前往。
只有六七百人的小厂,却是藏龙卧虎之地。朱定国、丁希烛、杨运藻3名大专毕业生跨进永春化肥厂后,一直在造气岗位工作。为了解决粉煤成型的问题,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他们先是用沥青、炭渣、纸浆做黏结剂,虽然制成了煤球,但不仅原料来源不多,价格贵,而且煤球强度差、活性低,造气不理想。
于是,他们把眼光又放在了遍地皆是、价格便宜的石灰石上。因陋就简,利用破旧的厂房和一些瓶瓶罐罐,自己动手,砌碳化窑。不论是潮湿阴冷的冬季,还是酷暑闷热的夏季,他们都要穿着厚厚的工装和胶鞋,整天跟石灰水打交道。女技术员翁玉玲,手脚被石灰水腐蚀得溃烂了。她却不叫苦、不退却,仍然坚持实验。
没有奖金,没有休息日。日复一日地苦干、巧干。实验,失败,再实验。有志者事竟成。用熟石灰做黏结剂,与粉煤混合成型,经烘干制成的碳化煤球,机械强度和化学性能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朱定国成功了。这是小氮肥工业解决吃粉煤问题的一场革命,为小氮肥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上级拨款元,要他们在45天内建成碳化煤球车间,进行批量生产。元太少了,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购置必要的设备。
困难压不倒朱定国、蔡清坚等人。他们从废料场找来一个报废的氨水槽,一分为二,一半改造成煤气罐,另一半改制成碳化罐。没有钢筋支柱,他们便用山里运来的巨大的石头垒砌成石柱代替。电焊工黄忠麟在现场连续干了两天三夜,最后昏倒在碳化罐旁。厂长、书记行动起来了。他们带领全厂的白班职工参加义务劳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永春化肥厂的职工大多来自农家,对农用化工怀着一片赤诚之心。经过昼夜奋战,他们终于在1969年5月建成了一个年产9000吨的碳化煤球车间。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碳化煤球车间本身。
位于永春之南的长春化肥厂,“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永春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提高了工艺和技术水平,终于制成质地优良的碳化煤炭,发气量达到了同种块煤的水平。
“情况属实。”李穆欣回来报告,并详细介绍了情况。“马上派人去总结经验。”徐今强又下令了。
02
典型力量巨大
到漳州开会,徐今强是要推广福建省永春化肥厂、长春化肥厂等单位利用本地煤炭资源,制作碳化煤球,自力更生解决小氮肥原料问题的经验。当他们一行来到漳州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代表已会集此地。福建省委书记谭启龙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会议明确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小氨肥原料问题的方针政策:“就地取材,有啥吃啥,粗粮细作,吃饱吃好。”看起来似乎平常的16个字,可它倾注了徐今强的许多心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永春、长泰的经验,被推广了到全国。小氮肥能吃粉煤了,小氮肥能“吃饱了”。全国千余家小氮肥厂,有800多家使用了碳化煤球。实践的经验,正确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小氮肥厂吃饱了,不再忍饥挨“饿”了,不再开开停停了。愁眉苦脸的小氮肥厂厂长乐了。
虽然小氮肥能吃粉煤了,小氮肥能“吃饱了”,可是消耗高、亏损大,管理混乱,仍然严重地束缚着小氮肥厂前进的步伐,因而亟待巩固提高。他们认为:“要吃饱管好,重点是管好。”
浙江桐乡化肥厂创造出了“三管一算”(原料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经济核算)的先进管理经验,节能降耗成果尤为突出,盈利逐年递增。
一组组准确无误的节能数据,使专家们心悦诚服。为推广桐化的经验,徐今强派燃化部小氮肥处孔祥琳等人写成专着《小氮肥生产及节能》,推广桐化典型经验。众多小氮肥厂到桐化取经,燃化部拨款20万元给桐化建了座培训楼,迎接八方来客,使桐化的经验在全行业开花结果。
03
要抓就抓到底
1973年3月、12月,徐今强两次南下,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小氮肥生产经验交流会。交流会进一步推广“吃饱吃好”的典型经验,完善小化肥的发展政策。
小氮肥厂的发展,是一部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历史。1973年后,燃化部召开了10次小氮肥技术进步会议。每次都有一个新的侧重点,解决一个新问题,总结一个新经验。第一次会议,是解决小氮肥的小改小革,成龙配套,填平补齐;第二次会议,是强化生产管理;第三次会议,是原料改造,锅炉改造;第四次会议,是余热发电;……第六次会议,是节能降耗四十条;……第八次会议,是研究设备定型意见;……第十次会议,是推广蒸汽自给和两水闭路循环技术。
这一系列貌似枯燥的条文,倾注了徐今强和许许多多小氮肥工作者、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干部的无数心血,是千百万次实践的总结,是众多智慧的结晶。
1974年1月,燃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化肥会议,贯彻国务院领导的批示:“还是横下一条心,今年生产3000万吨化肥。靠自己,不靠进口。”会上,小氮肥厂豪迈地提出:“化肥不进口,全靠自己干。横下一条心,拿下三千万,小厂挑一半。”小氮肥厂言必行,行必果。他们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经过努力,小氮肥厂终于撑起了中国氮肥工业的一片天。
群众智慧结晶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计委安排上海市每年生产100套小氮肥成套设备,支援全国小化肥建设,连续3年不变。全国小化肥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1000多个小氮肥厂遍布神州大地,备受农民群众的青睐。但是,问题接连而来。块煤供应紧张,铁路运输紧张,许多小化肥厂“无米下锅”停产或半停产了。这可急坏了厂长,急坏了县长。
政策从实践中来,办法从群众中来。燃料化学工业部从各地抽调了一批骨干和专家,组成7个调查组,开始了对全国小氮肥的大调查。“听说福建永春化肥厂能生产碳化煤球,不知情况如何?你赶快去看看。” 燃料化学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徐今强,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命令身边工作人员李穆欣赶快前往。
只有六七百人的小厂,却是藏龙卧虎之地。朱定国、丁希烛、杨运藻3名大专毕业生跨进永春化肥厂后,一直在造气岗位工作。为了解决粉煤成型的问题,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他们先是用沥青、炭渣、纸浆做黏结剂,虽然制成了煤球,但不仅原料来源不多,价格贵,而且煤球强度差、活性低,造气不理想。
于是,他们把眼光又放在了遍地皆是、价格便宜的石灰石上。因陋就简,利用破旧的厂房和一些瓶瓶罐罐,自己动手,砌碳化窑。不论是潮湿阴冷的冬季,还是酷暑闷热的夏季,他们都要穿着厚厚的工装和胶鞋,整天跟石灰水打交道。女技术员翁玉玲,手脚被石灰水腐蚀得溃烂了。她却不叫苦、不退却,仍然坚持实验。
没有奖金,没有休息日。日复一日地苦干、巧干。实验,失败,再实验。有志者事竟成。用熟石灰做黏结剂,与粉煤混合成型,经烘干制成的碳化煤球,机械强度和化学性能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朱定国成功了。这是小氮肥工业解决吃粉煤问题的一场革命,为小氮肥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上级拨款元,要他们在45天内建成碳化煤球车间,进行批量生产。元太少了,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购置必要的设备。
困难压不倒朱定国、蔡清坚等人。他们从废料场找来一个报废的氨水槽,一分为二,一半改造成煤气罐,另一半改制成碳化罐。没有钢筋支柱,他们便用山里运来的巨大的石头垒砌成石柱代替。电焊工黄忠麟在现场连续干了两天三夜,最后昏倒在碳化罐旁。厂长、书记行动起来了。他们带领全厂的白班职工参加义务劳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永春化肥厂的职工大多来自农家,对农用化工怀着一片赤诚之心。经过昼夜奋战,他们终于在1969年5月建成了一个年产9000吨的碳化煤球车间。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碳化煤球车间本身。
位于永春之南的长春化肥厂,“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永春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提高了工艺和技术水平,终于制成质地优良的碳化煤炭,发气量达到了同种块煤的水平。
“情况属实。”李穆欣回来报告,并详细介绍了情况。“马上派人去总结经验。”徐今强又下令了。
02
典型力量巨大
到漳州开会,徐今强是要推广福建省永春化肥厂、长春化肥厂等单位利用本地煤炭资源,制作碳化煤球,自力更生解决小氮肥原料问题的经验。当他们一行来到漳州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代表已会集此地。福建省委书记谭启龙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会议明确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小氨肥原料问题的方针政策:“就地取材,有啥吃啥,粗粮细作,吃饱吃好。”看起来似乎平常的16个字,可它倾注了徐今强的许多心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永春、长泰的经验,被推广了到全国。小氮肥能吃粉煤了,小氮肥能“吃饱了”。全国千余家小氮肥厂,有800多家使用了碳化煤球。实践的经验,正确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小氮肥厂吃饱了,不再忍饥挨“饿”了,不再开开停停了。愁眉苦脸的小氮肥厂厂长乐了。
虽然小氮肥能吃粉煤了,小氮肥能“吃饱了”,可是消耗高、亏损大,管理混乱,仍然严重地束缚着小氮肥厂前进的步伐,因而亟待巩固提高。他们认为:“要吃饱管好,重点是管好。”
浙江桐乡化肥厂创造出了“三管一算”(原料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经济核算)的先进管理经验,节能降耗成果尤为突出,盈利逐年递增。
一组组准确无误的节能数据,使专家们心悦诚服。为推广桐化的经验,徐今强派燃化部小氮肥处孔祥琳等人写成专着《小氮肥生产及节能》,推广桐化典型经验。众多小氮肥厂到桐化取经,燃化部拨款20万元给桐化建了座培训楼,迎接八方来客,使桐化的经验在全行业开花结果。
03
要抓就抓到底
1973年3月、12月,徐今强两次南下,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小氮肥生产经验交流会。交流会进一步推广“吃饱吃好”的典型经验,完善小化肥的发展政策。
小氮肥厂的发展,是一部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历史。1973年后,燃化部召开了10次小氮肥技术进步会议。每次都有一个新的侧重点,解决一个新问题,总结一个新经验。第一次会议,是解决小氮肥的小改小革,成龙配套,填平补齐;第二次会议,是强化生产管理;第三次会议,是原料改造,锅炉改造;第四次会议,是余热发电;……第六次会议,是节能降耗四十条;……第八次会议,是研究设备定型意见;……第十次会议,是推广蒸汽自给和两水闭路循环技术。
这一系列貌似枯燥的条文,倾注了徐今强和许许多多小氮肥工作者、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干部的无数心血,是千百万次实践的总结,是众多智慧的结晶。
1974年1月,燃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化肥会议,贯彻国务院领导的批示:“还是横下一条心,今年生产3000万吨化肥。靠自己,不靠进口。”会上,小氮肥厂豪迈地提出:“化肥不进口,全靠自己干。横下一条心,拿下三千万,小厂挑一半。”小氮肥厂言必行,行必果。他们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经过努力,小氮肥厂终于撑起了中国氮肥工业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