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说起蒙古,很容易搞乱,一会儿漠北蒙古、一会儿漠南蒙古,现在又出来个东西蒙古,确实很复杂。究其原因,蒙古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狭义上的民族,而是一群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漠北蒙古,也可以称为喀尔喀蒙古,后世叫外蒙古。与林丹汗结盟的喀尔喀五部,就是从喀尔喀蒙古中分出去的一支,在外蒙古地区生活不如意,总受欺负,干脆集体搬家到了漠南生活,成了漠南蒙古左翼的一部分。
这就是蒙古各部很难记住的原因,他们和汉人不同,说迁徙就迁徙,有可能整体都走,也有可能走一部分,到了别处还可能换个名字。
汉人则不是,山东就是山东,谁占了那也是山东。一问你老家是哪儿,我福建人,简简单单几个字从民族到地域都表达得很明确,方便记忆。
当年蒙古统一的时候,也就是成吉思汗时代,根本没有漠北、漠南、东西蒙古之分,只有按照血统和远近关系区分的各部名称。
待到元朝被明朝打败,一步步退回了发祥地,也就是喀尔喀河(哈拉河)以北,汉人为了容易区分,才给人家用地域起了名字。
后来退回到漠北的蒙古各部缓过劲儿了,明朝又逐渐衰落,于是当年跑到北边去的一些蒙古部落又琢磨着是不是往南发展发展。比如察哈尔、土默特、喀喇沁这些部落,逐渐返回了喀尔喀河以南,又被汉人称为漠南蒙古。
那东西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另一支在明初崛起的北方游牧部落了,瓦剌,亦称卫拉特,或者叫斡亦剌惕。
他们原本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附近的森林之中,和女真人差不多,不是纯粹的游牧部落,而是以渔猎为生。
斡亦剌惕的意思就是“林中的人”,它不是指某个部落,而是一大群在此生活的小部落总称,而且是外人对他们的总称。斡亦剌惕只不过是其中人口最多的一支,叫着叫着就以它来代表全体生活附近树林里的部落了。
在成吉思汗还没统一蒙古的时候,瓦剌人是他的对头,坚决反对蒙古人的入侵。但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被术赤给征服了。
当时南边还有金国和南宋存在,成吉思汗为了稳固大后方就把女儿嫁给了瓦剌首领,允许其继续统领林中百姓,封为四个千户。
随着蒙古帝国多次西征,瓦剌部落也分散到了沿途各地繁衍生息,仗着与黄金家族联姻的关系,吞并融合了不少突厥部落,逐渐壮大起来。
元朝被明朝打败,正宗的蒙古各部损失巨大,无力再维护所谓的黄金家族正统。瓦剌部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大举南下,翻过阿尔泰山占据了西北地区。明朝为了区分这两拨游牧民族,就以瓦剌和鞑靼相称。
当时明朝的主要打击目标肯定是北元,也就是鞑靼蒙古。于是想了个偷懒的办法,联合瓦剌一起进攻。
在双重打击之下,鞑靼各部损失惨重,刚才袁可立所说亦集乃之战,就是大明和瓦剌夹攻鞑靼,最终取得了胜利。
鞑靼战败,拍拍屁股跑了,大明定睛一看,哎呀,身边又多了个同样喜欢南侵的瓦剌。没辙,还得安抚、互市加防备。
着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是瓦剌部首领也先干的,当时的正统蒙古各部不是臣服于瓦剌就是远远跑开了,瓦剌几乎统一了蒙古,势力范围直逼朝鲜半岛。
但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崛起的快衰落的也快。也先一死,没等外人攻打瓦剌内部先乱套了。这时候缩在各地养精蓄锐的鞑靼各部,又像当年瓦剌趁机崛起一样,不知道从哪儿突然窜出来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
在多重打击之下,瓦剌各部只能不断向西退,最终退到了弱水河畔才算能喘口气。这时候瓦剌内部依旧存在着不同意见,于是再次分裂成了诸多小部落。其中最大的分别是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
从此之后蒙古就有东西南北之分。所谓的黄金家族正统是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而瓦剌四部则被称作西蒙古,漠南蒙古又被称作东蒙古。
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不是有点,是必须。准噶尔部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后来被清朝灭了。
土尔扈特部向西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然后在一百多年之后又东迁回来了。有人说他们是留恋故土,还爱国,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咋得出的结论。
土尔扈特部压根儿就没有祖国,人家是游牧民族,哪儿生活环境好就去哪儿。如果非说留恋故土,他们应该回到瓦剌的发源地贝加尔湖去,继续当林中的人。
现在鄂尔多斯部就被赶到了和瓦剌蒙古接壤的地区,所以卜失兔大台吉不建议出兵继续征讨。因为他知道东西蒙古之间的仇恨,瓦剌各部肯定不会允许鄂尔多斯部在亦集乃附近休养生息。
派兵过去反而画蛇添足,甚至引发又一次大规模东西蒙古之间的征战,对于也有不小损失的土默特部来讲很不划算,同时对大明而言也不是好事儿。
洪涛猜到了卜失兔的想法,所以才向甘肃镇增派了一个卫的兵力。现在陕西、山西北部的威胁已经降到了最低,但西北方的压力又升上来了。如果瓦剌蒙古打算趁着东蒙古各部内耗的机会东进,肃州必须首当其冲。
“陛下,归化都司都指挥使杜文焕给陆军参谋部写了封信,建议从镇远关北出300里,在一处渡口处建城。
总参谋部经过讨论觉得可行,此城建好之后不光可以封锁黄河渡口,还能威胁阴山西麓,防止北虏卷土重来。”
见到皇帝大部分肯定了自己的做法,袁可立除了满意之外干劲儿也足了不少,打算趁热打铁,趁土默特部式微再把北方的篱笆扎结实点,来个一劳永逸。
(本章完)
说起蒙古,很容易搞乱,一会儿漠北蒙古、一会儿漠南蒙古,现在又出来个东西蒙古,确实很复杂。究其原因,蒙古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狭义上的民族,而是一群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漠北蒙古,也可以称为喀尔喀蒙古,后世叫外蒙古。与林丹汗结盟的喀尔喀五部,就是从喀尔喀蒙古中分出去的一支,在外蒙古地区生活不如意,总受欺负,干脆集体搬家到了漠南生活,成了漠南蒙古左翼的一部分。
这就是蒙古各部很难记住的原因,他们和汉人不同,说迁徙就迁徙,有可能整体都走,也有可能走一部分,到了别处还可能换个名字。
汉人则不是,山东就是山东,谁占了那也是山东。一问你老家是哪儿,我福建人,简简单单几个字从民族到地域都表达得很明确,方便记忆。
当年蒙古统一的时候,也就是成吉思汗时代,根本没有漠北、漠南、东西蒙古之分,只有按照血统和远近关系区分的各部名称。
待到元朝被明朝打败,一步步退回了发祥地,也就是喀尔喀河(哈拉河)以北,汉人为了容易区分,才给人家用地域起了名字。
后来退回到漠北的蒙古各部缓过劲儿了,明朝又逐渐衰落,于是当年跑到北边去的一些蒙古部落又琢磨着是不是往南发展发展。比如察哈尔、土默特、喀喇沁这些部落,逐渐返回了喀尔喀河以南,又被汉人称为漠南蒙古。
那东西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另一支在明初崛起的北方游牧部落了,瓦剌,亦称卫拉特,或者叫斡亦剌惕。
他们原本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附近的森林之中,和女真人差不多,不是纯粹的游牧部落,而是以渔猎为生。
斡亦剌惕的意思就是“林中的人”,它不是指某个部落,而是一大群在此生活的小部落总称,而且是外人对他们的总称。斡亦剌惕只不过是其中人口最多的一支,叫着叫着就以它来代表全体生活附近树林里的部落了。
在成吉思汗还没统一蒙古的时候,瓦剌人是他的对头,坚决反对蒙古人的入侵。但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被术赤给征服了。
当时南边还有金国和南宋存在,成吉思汗为了稳固大后方就把女儿嫁给了瓦剌首领,允许其继续统领林中百姓,封为四个千户。
随着蒙古帝国多次西征,瓦剌部落也分散到了沿途各地繁衍生息,仗着与黄金家族联姻的关系,吞并融合了不少突厥部落,逐渐壮大起来。
元朝被明朝打败,正宗的蒙古各部损失巨大,无力再维护所谓的黄金家族正统。瓦剌部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大举南下,翻过阿尔泰山占据了西北地区。明朝为了区分这两拨游牧民族,就以瓦剌和鞑靼相称。
当时明朝的主要打击目标肯定是北元,也就是鞑靼蒙古。于是想了个偷懒的办法,联合瓦剌一起进攻。
在双重打击之下,鞑靼各部损失惨重,刚才袁可立所说亦集乃之战,就是大明和瓦剌夹攻鞑靼,最终取得了胜利。
鞑靼战败,拍拍屁股跑了,大明定睛一看,哎呀,身边又多了个同样喜欢南侵的瓦剌。没辙,还得安抚、互市加防备。
着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是瓦剌部首领也先干的,当时的正统蒙古各部不是臣服于瓦剌就是远远跑开了,瓦剌几乎统一了蒙古,势力范围直逼朝鲜半岛。
但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崛起的快衰落的也快。也先一死,没等外人攻打瓦剌内部先乱套了。这时候缩在各地养精蓄锐的鞑靼各部,又像当年瓦剌趁机崛起一样,不知道从哪儿突然窜出来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
在多重打击之下,瓦剌各部只能不断向西退,最终退到了弱水河畔才算能喘口气。这时候瓦剌内部依旧存在着不同意见,于是再次分裂成了诸多小部落。其中最大的分别是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
从此之后蒙古就有东西南北之分。所谓的黄金家族正统是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而瓦剌四部则被称作西蒙古,漠南蒙古又被称作东蒙古。
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不是有点,是必须。准噶尔部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后来被清朝灭了。
土尔扈特部向西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然后在一百多年之后又东迁回来了。有人说他们是留恋故土,还爱国,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咋得出的结论。
土尔扈特部压根儿就没有祖国,人家是游牧民族,哪儿生活环境好就去哪儿。如果非说留恋故土,他们应该回到瓦剌的发源地贝加尔湖去,继续当林中的人。
现在鄂尔多斯部就被赶到了和瓦剌蒙古接壤的地区,所以卜失兔大台吉不建议出兵继续征讨。因为他知道东西蒙古之间的仇恨,瓦剌各部肯定不会允许鄂尔多斯部在亦集乃附近休养生息。
派兵过去反而画蛇添足,甚至引发又一次大规模东西蒙古之间的征战,对于也有不小损失的土默特部来讲很不划算,同时对大明而言也不是好事儿。
洪涛猜到了卜失兔的想法,所以才向甘肃镇增派了一个卫的兵力。现在陕西、山西北部的威胁已经降到了最低,但西北方的压力又升上来了。如果瓦剌蒙古打算趁着东蒙古各部内耗的机会东进,肃州必须首当其冲。
“陛下,归化都司都指挥使杜文焕给陆军参谋部写了封信,建议从镇远关北出300里,在一处渡口处建城。
总参谋部经过讨论觉得可行,此城建好之后不光可以封锁黄河渡口,还能威胁阴山西麓,防止北虏卷土重来。”
见到皇帝大部分肯定了自己的做法,袁可立除了满意之外干劲儿也足了不少,打算趁热打铁,趁土默特部式微再把北方的篱笆扎结实点,来个一劳永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