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光是一句西麻东李并不能概括明朝后期的边镇军事集团全貌,麻贵和李成梁只不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们的光环下面还闪烁着很多小光点,特别集中的地区就是延绥镇。比如杜松和杜文焕叔侄,就是延绥镇军籍出身。
延绥镇,明朝设立的九边军镇之一,大概位置在后世的陕西省北端,从府谷县黄河西岸顺着明长城蜿蜒向西,沿途经过神木、横山、榆林、靖边等地一直到定边县为止,与宁夏后卫相邻,东西宽600多公里。
别看这片狭长的区域面积不大,但位置却很重要,正好卡在黄土高原北端,再往北就是河套,是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
为了阻止瓦剌蒙古各部有事没事打草谷,明英宗继位之初就命人在此修筑堡墩卫仓。整整弄了十年,终于算是建好了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统称为1镇3路39堡。
1镇指的是延绥边镇的治所榆林城,城中百姓不多,基本全是驻军、家眷和后勤工匠,城高墙厚、粮草充沛,常年保持在万人规模,总兵府也在其中。
3路是指三个防区,分为东中西,每路由一员参将统领。东路辖9座军堡,驻神木营城,统兵一万二千余;中路辖13堡,驻保宁堡,统兵两万一千余;西路辖17堡,驻安边营城,统兵一万三千余。
这些军堡并不是沿着一条线修建的,而是南北交错在长城内侧形成了两条线,北侧的称作大边、南侧的称为二边
,相距从5、6里到20多里不等。
小堡兵力几百、大堡兵力上千,皆选交通要冲、地势险峻之地,内有水源、易守难攻。一旦发现敌情,军堡之间用烽火互相联动,敌人少了则主动出击,敌人多了就闭门待援。
这套防御体系洪涛其实很熟悉,当年北宋就是用成串的军堡锁住了西夏,再用纵深百里的树林和水塘阻挡了辽国,致使其不能随意南下,给步兵足够的反应和调派时间。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但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战术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依旧还是这一套,变化了的可能就是在军堡上多装备了少量火炮和拿着火铳的士兵。
经过上百年的征战和修缮,有些营堡被废弃了,有些则是后来加建的。此时此刻还剩下36座,但兵力没有减少,仍保持在4万到5万之间。如果遇到大战,储存的粮草兵械短期内至少可以供20万大军驻扎。
看到没,这就是历史上农耕民族虽然比游牧民族富,却总是耗不过对方的根本原因,战略上处于绝对被动地位。
不管有没有敌人南下,都要常年在上千公里的边境上安置庞大兵力驻守,且保存很大数量的军事物资,每时每刻都在损耗。反观游牧民族,弱的时候可以远离农耕民族到草原深处修生养息,只派少数人在边境骚扰。
啥时候攒足力气凑够人手了,啥时候选择一两处防御薄弱的重点突破。只要打穿边境百里之内这层硬壳钻进腹地,随处都可以纵马狂奔如入无人之境,想抢多少抢多少。
待追兵来了再借着强大的机动力甩开,沿原路返回或者重新寻找突破口。遭遇了败仗也无所谓,大部分还是能跑回去的,继续到草原深处舔伤口就是了。
反观农耕民族这边,城市毁了,农田荒了,人口少了,积累的财富没了。不管多吃苦耐劳,想恢复也得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时间,怎么算怎么亏。隔几年来一次,用不了十次八次,再大的帝国也得被折腾穷、折腾垮。
想杜绝这种有败无胜的局面只有两条路,要不想办法让游牧民族各部无法统一,总是互相内斗;要不主动出击,反过来打击游牧民族的主力,对其造成不可逆的人口损失。
事实上明朝还算比较幸运的,从元朝北逃之后草原上就一直没消停过,各种名头的大汗层出不穷,内斗经久不衰,谁也无法真正做到统一。
否则按照老朱家搞经济的水平,怕是熬不过一百年就得被折腾黄了。军堡修的越多、军队布置的越多,穷的越快。只要手里没钱了,不用外人打,内部保证先乱套。
那为什么偏偏延绥镇出名的将领最多呢?其实不该这么问,应该说为什么延绥镇出名的军武世家最多。
像杜松和杜文焕的杜家,并不是只有叔侄两个从军且干到了不低的职位,而是整个家族男丁几乎人人从军。杜松的哥哥、杜文焕的老爹杜桐如果不是死的早,成就要比杜松高。
洪涛还在景阳宫里转圈的时候,人家就已经是都督签事和保定总兵了。当兵就是他们的家族产业,和晋商把生意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一个意思。
至于说为什么只有延绥镇出产的军武世家多且出名,洪涛没太仔细研究过,但也有点想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为啥福建广东浙江自古出海商,而同样靠海的广西、江苏、山东、河北却没那么多人热衷下海呢?还不是福建广东耕地太少,还多台风,种庄稼真养不活人,不想活活饿死就只能向大海讨生活。
延绥镇的情况和福建广东差不多,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寒冷,耕地少又常年征战,想老老实实种地放羊混口包饭真做不到。
从古至今皆是兵家必争之地,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你来我往无休无止。结果胜负没整明白,反倒先把人种给融合了,汉胡不分。比纯粹的汉人彪悍勇敢,又比纯粹胡人精明能算计,性格上更适合吃军伍这碗饭。
与福建广东海商整村整姓抱着团出海一样,延绥镇的军户们也是以家族姓氏为纽带,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血缘关系战斗力自然要比散兵游勇高。
只要有一个人积累战功升到了中高级官职,一个儿子就不用从大头兵做起了,好歹也能世袭个百户千户,再带着子弟兵出战,战功积累的更快,良性循环也。
麻家、李家、杜家都是走的这条路,他们的辉煌也不是一辈人的好运气,而是几代人逐步奋斗的结果,所谓的厚积薄发。
(本章完)
光是一句西麻东李并不能概括明朝后期的边镇军事集团全貌,麻贵和李成梁只不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们的光环下面还闪烁着很多小光点,特别集中的地区就是延绥镇。比如杜松和杜文焕叔侄,就是延绥镇军籍出身。
延绥镇,明朝设立的九边军镇之一,大概位置在后世的陕西省北端,从府谷县黄河西岸顺着明长城蜿蜒向西,沿途经过神木、横山、榆林、靖边等地一直到定边县为止,与宁夏后卫相邻,东西宽600多公里。
别看这片狭长的区域面积不大,但位置却很重要,正好卡在黄土高原北端,再往北就是河套,是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
为了阻止瓦剌蒙古各部有事没事打草谷,明英宗继位之初就命人在此修筑堡墩卫仓。整整弄了十年,终于算是建好了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统称为1镇3路39堡。
1镇指的是延绥边镇的治所榆林城,城中百姓不多,基本全是驻军、家眷和后勤工匠,城高墙厚、粮草充沛,常年保持在万人规模,总兵府也在其中。
3路是指三个防区,分为东中西,每路由一员参将统领。东路辖9座军堡,驻神木营城,统兵一万二千余;中路辖13堡,驻保宁堡,统兵两万一千余;西路辖17堡,驻安边营城,统兵一万三千余。
这些军堡并不是沿着一条线修建的,而是南北交错在长城内侧形成了两条线,北侧的称作大边、南侧的称为二边
,相距从5、6里到20多里不等。
小堡兵力几百、大堡兵力上千,皆选交通要冲、地势险峻之地,内有水源、易守难攻。一旦发现敌情,军堡之间用烽火互相联动,敌人少了则主动出击,敌人多了就闭门待援。
这套防御体系洪涛其实很熟悉,当年北宋就是用成串的军堡锁住了西夏,再用纵深百里的树林和水塘阻挡了辽国,致使其不能随意南下,给步兵足够的反应和调派时间。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但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战术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依旧还是这一套,变化了的可能就是在军堡上多装备了少量火炮和拿着火铳的士兵。
经过上百年的征战和修缮,有些营堡被废弃了,有些则是后来加建的。此时此刻还剩下36座,但兵力没有减少,仍保持在4万到5万之间。如果遇到大战,储存的粮草兵械短期内至少可以供20万大军驻扎。
看到没,这就是历史上农耕民族虽然比游牧民族富,却总是耗不过对方的根本原因,战略上处于绝对被动地位。
不管有没有敌人南下,都要常年在上千公里的边境上安置庞大兵力驻守,且保存很大数量的军事物资,每时每刻都在损耗。反观游牧民族,弱的时候可以远离农耕民族到草原深处修生养息,只派少数人在边境骚扰。
啥时候攒足力气凑够人手了,啥时候选择一两处防御薄弱的重点突破。只要打穿边境百里之内这层硬壳钻进腹地,随处都可以纵马狂奔如入无人之境,想抢多少抢多少。
待追兵来了再借着强大的机动力甩开,沿原路返回或者重新寻找突破口。遭遇了败仗也无所谓,大部分还是能跑回去的,继续到草原深处舔伤口就是了。
反观农耕民族这边,城市毁了,农田荒了,人口少了,积累的财富没了。不管多吃苦耐劳,想恢复也得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时间,怎么算怎么亏。隔几年来一次,用不了十次八次,再大的帝国也得被折腾穷、折腾垮。
想杜绝这种有败无胜的局面只有两条路,要不想办法让游牧民族各部无法统一,总是互相内斗;要不主动出击,反过来打击游牧民族的主力,对其造成不可逆的人口损失。
事实上明朝还算比较幸运的,从元朝北逃之后草原上就一直没消停过,各种名头的大汗层出不穷,内斗经久不衰,谁也无法真正做到统一。
否则按照老朱家搞经济的水平,怕是熬不过一百年就得被折腾黄了。军堡修的越多、军队布置的越多,穷的越快。只要手里没钱了,不用外人打,内部保证先乱套。
那为什么偏偏延绥镇出名的将领最多呢?其实不该这么问,应该说为什么延绥镇出名的军武世家最多。
像杜松和杜文焕的杜家,并不是只有叔侄两个从军且干到了不低的职位,而是整个家族男丁几乎人人从军。杜松的哥哥、杜文焕的老爹杜桐如果不是死的早,成就要比杜松高。
洪涛还在景阳宫里转圈的时候,人家就已经是都督签事和保定总兵了。当兵就是他们的家族产业,和晋商把生意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一个意思。
至于说为什么只有延绥镇出产的军武世家多且出名,洪涛没太仔细研究过,但也有点想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为啥福建广东浙江自古出海商,而同样靠海的广西、江苏、山东、河北却没那么多人热衷下海呢?还不是福建广东耕地太少,还多台风,种庄稼真养不活人,不想活活饿死就只能向大海讨生活。
延绥镇的情况和福建广东差不多,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寒冷,耕地少又常年征战,想老老实实种地放羊混口包饭真做不到。
从古至今皆是兵家必争之地,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你来我往无休无止。结果胜负没整明白,反倒先把人种给融合了,汉胡不分。比纯粹的汉人彪悍勇敢,又比纯粹胡人精明能算计,性格上更适合吃军伍这碗饭。
与福建广东海商整村整姓抱着团出海一样,延绥镇的军户们也是以家族姓氏为纽带,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血缘关系战斗力自然要比散兵游勇高。
只要有一个人积累战功升到了中高级官职,一个儿子就不用从大头兵做起了,好歹也能世袭个百户千户,再带着子弟兵出战,战功积累的更快,良性循环也。
麻家、李家、杜家都是走的这条路,他们的辉煌也不是一辈人的好运气,而是几代人逐步奋斗的结果,所谓的厚积薄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