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暂不提道德礼法是否合乎大明习俗,皇帝在如何挣钱的门路上必须是一等一的出神入化。王徵已经拿出小本子和炭笔边听边记了,这可都是金玉良言,拿回去仔细琢磨定能受益匪浅。
“陛下,扩建机械厂自然可以增加产量,开办机械学堂也是天大的好事,可是没有足量精钢供给,机械厂再大也是枉然。是不是可以派遣几名大匠到武清伯的炼铁厂教授其炼化精钢的手段,不出半年就可见效!”
不过听到最后发觉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原材料。机械厂并不出产纯铁精钢,全都靠永定河畔的炼铁厂供应。
如果要扩建机械厂,纯铁和普通精炼钢应该还供得上,毕竟炼制工艺相对简单。可是用作弹簧、轴承和车刀的百炼精钢肯定不够,且缺口很大。没了这些原材料,机械厂就算弄成通州城那么大也是枉然
该怎么解决呢,这次王徵没再等着皇帝出谋划策,主动想出一个看上去两全其美的办法。勋贵武将们不是也开了好几家炼铁厂嘛,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虽说技术和设备赶不上永定河炼铁厂,只能生产生铁和熟铁,但改造提升的难度并不大。这样一来投入很少、见效很快,还符合皇帝所讲的不浪费理论,一举三得。
“唉……眼下怕是还不成。”可是皇帝听完之后脸上立马浮现出阴霾,放下鱼竿望着平静的太液池长长叹了一口气。
“可是有内情,不知臣能不能替陛下分忧?”这一声叹息让王承恩和徐光启立马警惕起来,收拾心神端端正正肃立。只有王徵未曾觉察,还在继续追问。
“良甫,你可知朕为何要在机械厂、造船厂、火药厂、炼铁厂、琉璃窑、焦炭窑内外遍布东厂番子和御马监勇士,连远在广东的制糖厂也安排了锦衣卫日夜值守吗?”
好在皇帝脸上的阴霾持续时间很短,片刻之后就被当空烈日给驱散了,重新又恢复到人畜无害的样子,还向站得笔直的徐光启招了招手,示意往遮阳伞下靠靠。
“……臣不敢妄言!”要说王徵年轻气盛官场经验不足,他也懂得当着皇帝的面哪些话比较敏感,不该从自己嘴里说。只是水平还不怎么稳定,有时候能想起来有时候就忘了。
“刚刚朕不是说了,要想保一世平安,最好别学朝中官员的毛病,记住实事求是四个字足矣!”但皇帝对这种忌讳好像不太看重,更希望能听到真话。
“……该是为朝中琐事牵挂,不想再像当年王恭厂那样前功尽弃吧?”
王徵用眼角扫了扫徐光启,没从老师脸上看到啥暗示。又看了看站在对面的王承恩,干脆连表情都没有。这下只能自己拿主意了,舔了好几次嘴唇,还是按照皇帝给的忠告试试,来个实事求是,想啥说啥。
“嗳……这就对了,怎么想就怎么讲嘛。朕自问不曾有过因言降罪的先例,在这一点上你的老师在官场中待的年头多反倒吃亏,沾染了一身坏毛病。子先,你也不要置之事外,一起猜猜是为何故。王承恩,把脸转过去!”
别看洪涛一直盯着羽毛做的七星漂,对身旁人的表情和心态却和用眼睛看见一般清楚。为了不让徐光启和王徵受到太多干扰,直接命令王承恩原地后转身,少拿宫里明哲保身的套路出来。
“机事不密则害成!陛下此举该是为了保密,精钢不仅能造机器,还能用来锻打兵器盔甲,更是火枪的不二之选。若是被外人得了去,对大明有害无利。”
徐光启其实早就有答案了,只是这种事说起来牵扯的面太大,保不齐那句话就捅到了皇帝的痛处,然后满朝文武又得被清洗一遍。
他坚信皇帝现在已经有了这个能力,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官员牵涉其中。要是受到牵连的人太多,即便外人不知道内情,自己心里也难以释怀。毕竟都是同僚,今天还见面打招呼呢,明天就生死两茫茫了,凄凉啊!
“看到了吧,师父毕竟是师父,伱还得多学学啊。没错,就是怕技术外泄,有些东西看上去挺难的,可一旦有了熟知内情的人,并不是一点也搞不出来。在扫平大明周边的威胁之前,朕不能拿边军的生命不当回事。”
这个话题确实不太适合在公开场合拿出来闲聊,一旦传出去,哪怕皇帝没有马上清查的意思,在有心人的解读之下也会变成有,所谓做贼心虚也。
但又不能一点不让徐光启和王徵知道,他们做为机械厂和锻造厂的实际管理者,除了加快消化吸收新技术之外,保密思想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将来保不齐哪一天就成了无意间的卖国贼。
“……这……武清伯应该不会吧?”可是这个答案让王徵陷入了更深的迷惑,武清伯李铭诚可是太皇太后的亲侄子,皇帝表叔,标准的皇亲。如果连亲戚都信不过,那大明朝廷里还有谁靠得住呢?
“良甫,这件事与机械厂无关,不要妄议!”徐光启是真忍不住了,生怕王徵再和皇帝深入讨论一下后宫的问题,赶紧出言阻止。
“嗳,实事求是,言者无罪。子先如再挡着朕听真话,那就也和他一般背过身去吧!如果朕没记错的话,良甫的家应该是西安府吧?”
但皇帝的谈兴挺浓,连有可能自曝家丑的话题都不在意,不光要继续聊下去,还严重警告了徐光启的插嘴行为。
“回禀陛下,臣是西安府泾阳县人。自幼长在外家,跟随舅父开蒙读书,对大同倒是比对西安府了解的更多。”听到皇帝问起了自己的老家,王徵终于灵光了一次,赶紧道出实情,免得被问起西安府的情况不好回答。
“嗯,徐郎中与朕提起过,你舅父在大同府同知上做了6年,不光把军饷调剂周全,还制作了不少守城器械,功不可没。
可是朕还听说陕西、山西有些商人勾结当地边军卫所,违反朝廷禁榷与北虏交易往来。其货物不光有茶叶、丝绸、布匹,还有粮食、铁器、甚至盔甲兵械,你可曾耳闻?”
(本章完)
暂不提道德礼法是否合乎大明习俗,皇帝在如何挣钱的门路上必须是一等一的出神入化。王徵已经拿出小本子和炭笔边听边记了,这可都是金玉良言,拿回去仔细琢磨定能受益匪浅。
“陛下,扩建机械厂自然可以增加产量,开办机械学堂也是天大的好事,可是没有足量精钢供给,机械厂再大也是枉然。是不是可以派遣几名大匠到武清伯的炼铁厂教授其炼化精钢的手段,不出半年就可见效!”
不过听到最后发觉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原材料。机械厂并不出产纯铁精钢,全都靠永定河畔的炼铁厂供应。
如果要扩建机械厂,纯铁和普通精炼钢应该还供得上,毕竟炼制工艺相对简单。可是用作弹簧、轴承和车刀的百炼精钢肯定不够,且缺口很大。没了这些原材料,机械厂就算弄成通州城那么大也是枉然
该怎么解决呢,这次王徵没再等着皇帝出谋划策,主动想出一个看上去两全其美的办法。勋贵武将们不是也开了好几家炼铁厂嘛,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虽说技术和设备赶不上永定河炼铁厂,只能生产生铁和熟铁,但改造提升的难度并不大。这样一来投入很少、见效很快,还符合皇帝所讲的不浪费理论,一举三得。
“唉……眼下怕是还不成。”可是皇帝听完之后脸上立马浮现出阴霾,放下鱼竿望着平静的太液池长长叹了一口气。
“可是有内情,不知臣能不能替陛下分忧?”这一声叹息让王承恩和徐光启立马警惕起来,收拾心神端端正正肃立。只有王徵未曾觉察,还在继续追问。
“良甫,你可知朕为何要在机械厂、造船厂、火药厂、炼铁厂、琉璃窑、焦炭窑内外遍布东厂番子和御马监勇士,连远在广东的制糖厂也安排了锦衣卫日夜值守吗?”
好在皇帝脸上的阴霾持续时间很短,片刻之后就被当空烈日给驱散了,重新又恢复到人畜无害的样子,还向站得笔直的徐光启招了招手,示意往遮阳伞下靠靠。
“……臣不敢妄言!”要说王徵年轻气盛官场经验不足,他也懂得当着皇帝的面哪些话比较敏感,不该从自己嘴里说。只是水平还不怎么稳定,有时候能想起来有时候就忘了。
“刚刚朕不是说了,要想保一世平安,最好别学朝中官员的毛病,记住实事求是四个字足矣!”但皇帝对这种忌讳好像不太看重,更希望能听到真话。
“……该是为朝中琐事牵挂,不想再像当年王恭厂那样前功尽弃吧?”
王徵用眼角扫了扫徐光启,没从老师脸上看到啥暗示。又看了看站在对面的王承恩,干脆连表情都没有。这下只能自己拿主意了,舔了好几次嘴唇,还是按照皇帝给的忠告试试,来个实事求是,想啥说啥。
“嗳……这就对了,怎么想就怎么讲嘛。朕自问不曾有过因言降罪的先例,在这一点上你的老师在官场中待的年头多反倒吃亏,沾染了一身坏毛病。子先,你也不要置之事外,一起猜猜是为何故。王承恩,把脸转过去!”
别看洪涛一直盯着羽毛做的七星漂,对身旁人的表情和心态却和用眼睛看见一般清楚。为了不让徐光启和王徵受到太多干扰,直接命令王承恩原地后转身,少拿宫里明哲保身的套路出来。
“机事不密则害成!陛下此举该是为了保密,精钢不仅能造机器,还能用来锻打兵器盔甲,更是火枪的不二之选。若是被外人得了去,对大明有害无利。”
徐光启其实早就有答案了,只是这种事说起来牵扯的面太大,保不齐那句话就捅到了皇帝的痛处,然后满朝文武又得被清洗一遍。
他坚信皇帝现在已经有了这个能力,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官员牵涉其中。要是受到牵连的人太多,即便外人不知道内情,自己心里也难以释怀。毕竟都是同僚,今天还见面打招呼呢,明天就生死两茫茫了,凄凉啊!
“看到了吧,师父毕竟是师父,伱还得多学学啊。没错,就是怕技术外泄,有些东西看上去挺难的,可一旦有了熟知内情的人,并不是一点也搞不出来。在扫平大明周边的威胁之前,朕不能拿边军的生命不当回事。”
这个话题确实不太适合在公开场合拿出来闲聊,一旦传出去,哪怕皇帝没有马上清查的意思,在有心人的解读之下也会变成有,所谓做贼心虚也。
但又不能一点不让徐光启和王徵知道,他们做为机械厂和锻造厂的实际管理者,除了加快消化吸收新技术之外,保密思想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将来保不齐哪一天就成了无意间的卖国贼。
“……这……武清伯应该不会吧?”可是这个答案让王徵陷入了更深的迷惑,武清伯李铭诚可是太皇太后的亲侄子,皇帝表叔,标准的皇亲。如果连亲戚都信不过,那大明朝廷里还有谁靠得住呢?
“良甫,这件事与机械厂无关,不要妄议!”徐光启是真忍不住了,生怕王徵再和皇帝深入讨论一下后宫的问题,赶紧出言阻止。
“嗳,实事求是,言者无罪。子先如再挡着朕听真话,那就也和他一般背过身去吧!如果朕没记错的话,良甫的家应该是西安府吧?”
但皇帝的谈兴挺浓,连有可能自曝家丑的话题都不在意,不光要继续聊下去,还严重警告了徐光启的插嘴行为。
“回禀陛下,臣是西安府泾阳县人。自幼长在外家,跟随舅父开蒙读书,对大同倒是比对西安府了解的更多。”听到皇帝问起了自己的老家,王徵终于灵光了一次,赶紧道出实情,免得被问起西安府的情况不好回答。
“嗯,徐郎中与朕提起过,你舅父在大同府同知上做了6年,不光把军饷调剂周全,还制作了不少守城器械,功不可没。
可是朕还听说陕西、山西有些商人勾结当地边军卫所,违反朝廷禁榷与北虏交易往来。其货物不光有茶叶、丝绸、布匹,还有粮食、铁器、甚至盔甲兵械,你可曾耳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