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段时间多派人到京中各府门口转悠,把迎来送往的名单记清楚,要是能探查清楚送了什么、送了多少更好,但不要搞出大动静。”
这次洪涛依旧选择了后发制人,番邦朝贡使节入京自然有礼部接待安排,当皇帝的多问一句都算心虚。但外察是国家大事,当皇帝的少问一句也不正常。
“……奴婢明白了,可是万岁爷,这样一来是不是会引来众怒?”
具体执行者当然是掌控东厂的王安和锦衣卫指挥使王之桢。两个人先后领命,王之桢走了,王安却留了下来,他还有话要讲。
皇帝为什么下如此古怪的命令他心里清楚,这是又要去抓官员们的小辫子了。每次外察的时候,有些京官的府邸会比过年还热闹,从早到晚迎来送往络绎不绝,进出多是外地官员的身影。
不管是到同僚府上看望,还是到同科家里走动,或者找老领导聊聊,肯定不能空着手去。带什么礼物、带多少,就是个大学问了。
按照大明律,外察是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对所有编制内的非两京任职官员予以工作考核。
结果分成称职、平常、不称职三大类,不称职中又包含了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类。一旦考核结果颁布,不称职的官员要受到致仕、降调、闲住、为民的处分。
外察是洪武朝立下的规矩,也就是朱元璋创立的。不知道是他过于乐观还是天性单纯,或者傻,居然相信官员可以公正评价官员,愣是用体制内查体制内,打算玩一玩左右手互搏。
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官员的问题不见少,官场里的潜规则倒是一天天完善,等于给权利寻租找了个合理合法的借口,让本来不想贪的官员也有大把机会毫不费力的敛财了。
谁都不是圣人,整天真金白银的在眼前溜达,只要有一个人伸手拿了且没受到严厉处罚,其他官员最终肯定也会伸手。这就是人性,无法避免。
到了万历朝的时候,外察已经不是朝廷对官员的考核了,而是成了朝中各派势力的角斗场。哪一派掌管了外察的话语权,百分百会动用手中权力向敌对派系举起屠刀。
敌对派系的官员,人品越好、官声越高、工作越合格,利国利民的事情做得越多,下场越悲惨。不把这种官员搞下去,岂不是显得咱们大家都特别白痴、特别愚蠢、特别不合格了嘛。
李贽、袁可立当年都是这么被弄得心灰意懒的,包括沈一贯、沈鲤、李廷机、胡桂芳等人,刚入官场的时候同样吃过这种亏。
只是他们的选择不同,前者不愿意委曲求全,宁可放弃手中的权力回家赋闲;后者则善于变通,为了当官掌权改变了初衷,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派系立场的官员,外察也起不到选拔贤良的作用。想被评为称职官运亨通不?想把平常变成称职不?想躲开不称职被贬的命运不?
拿银子吧,钱给够了,只要你不是谋反或者说谋反没被抓住,都可以大笔一挥,从祸害地方的贪官污吏,摇身一变成为官场楷模。该高升高升该发财发财,啥也不耽误。
就算皇帝知道了也没辙,毕竟皇帝不可能对成千上万的官员挨个审查,没那么多精力,没那么多人手,也没那么有效的监察手段。
这样一来官员们做官也就容易多了,无需学习新知识,强化自身能力,辛辛苦苦的去做实事,只要把上官伺候舒服,能混个好评语,再想办法多攒点银子,到了关键时刻别囊中羞涩,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升迁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当官的谁还愿意去为治下百姓考虑呢?爱吃得饱吃不饱、爱有没有地方可住、爱冻死不冻死,爱有没有冤情。
老百姓都舒服了,官员反倒不好做了。管理者希望税收越多越好、百姓恨不得一分钱税也别缴;管理者希望权力越大越好,老百姓则盼望着包青天,立场压根儿就是相反的。
现在好了,可以名正言顺的不把百姓当人,想欺负就欺负、想收割就收割,只要能把银子弄到手,治下全是要饭的照样算称职。
当然了,道理是这个道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要有很多套路的。比如忽悠洗脑,毕竟如果治下百姓三天两头揭竿而起落草为寇,把事情闹大了也不好收场。
这种规则好不好呢?王安知道不好,可既然是官场的规矩,就不是谁能说改就改的。二百多年来大明朝廷上上下下的几万名官员,再加上他们的亲朋好友怕是得有百十万了,全都靠着这套规则混吃混喝呢。
这些人里除了官员就是各地士绅,不是有权就是有人要不有钱,都是大明朝的根基。谁想改变规则,谁就是要砸了这些人的饭碗。
这可不是推恩令、赈灾新法能比的,甚至连开海和新政都不算啥。那真是要不死不休的,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幸免。
“……”皇帝没有说话,用手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万岁爷,水至清则无鱼啊!”见到有效,王安赶紧再让音调更加痛心疾首一些,表情更加悲痛一些,力求表现出自己的立场不是站在官员一方,而是在替皇帝着想。
“好一个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朕从小读书不多,记不得它出自何处了,却知其意。做人不能太苛刻,待人也不能太苛刻,是对的。只要是人就有缺点,无论做官还是做朋友都必须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善用优点。
可把这句话用在官场不仅不妥,还居心叵测。现在的大明官场是水有点浑浊吗?要求官员个个都是圣人了吗?朕只是不想让大明的水变成泥汤、官员成为硕鼠。
若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朕有何脸面妄称天子?老天爷委以重任,难道就是让朕来大明纵容贪官污吏祸害百姓玩的吗!”
站在王安的立场上,这番劝说百分百没错误。但洪涛很烦这些至理名言,因为它们都是历朝历代官员为了推卸责任而生搬硬套来的,借着古人的话堵住后人的嘴。
古人说的道理没错,可是用的地方错了会被曲解。类似水至清则无鱼,听上去有道理,但它是用来要求个人品德的,也就是私德。用它来衡量公德不光不合适,还居心叵测。
做为统治者,在设立目标的时候就不能往下限凑,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能尽善尽美,必须留出余地。
也就是说假如最好是10,最差是1,设立目标的时候就应该设成10,尽量追求完美。最终做不到完美,也能凑合弄个8,算良好。如果设立目标的时候就弄个8,最终估计能有6就不错,勉强及格。
假如设立目标的时候就想着水至清则无鱼,为了省事省心安全,对和错互相搅合搅合,睁只眼闭只眼假装看不见,其结果怕连5都没有,完全不及格。
“……奴婢浅薄,万岁爷息怒!”这番话直接把王安给说趴下了,磕头如捣蒜。
真是天威难测,往常拿利益交换暗箱操作不当回事的皇帝突然变得大义凛然起来,这玩意让当属下的如何揣摩啊,性格变得比更年期还快!
(本章完)
“这段时间多派人到京中各府门口转悠,把迎来送往的名单记清楚,要是能探查清楚送了什么、送了多少更好,但不要搞出大动静。”
这次洪涛依旧选择了后发制人,番邦朝贡使节入京自然有礼部接待安排,当皇帝的多问一句都算心虚。但外察是国家大事,当皇帝的少问一句也不正常。
“……奴婢明白了,可是万岁爷,这样一来是不是会引来众怒?”
具体执行者当然是掌控东厂的王安和锦衣卫指挥使王之桢。两个人先后领命,王之桢走了,王安却留了下来,他还有话要讲。
皇帝为什么下如此古怪的命令他心里清楚,这是又要去抓官员们的小辫子了。每次外察的时候,有些京官的府邸会比过年还热闹,从早到晚迎来送往络绎不绝,进出多是外地官员的身影。
不管是到同僚府上看望,还是到同科家里走动,或者找老领导聊聊,肯定不能空着手去。带什么礼物、带多少,就是个大学问了。
按照大明律,外察是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对所有编制内的非两京任职官员予以工作考核。
结果分成称职、平常、不称职三大类,不称职中又包含了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类。一旦考核结果颁布,不称职的官员要受到致仕、降调、闲住、为民的处分。
外察是洪武朝立下的规矩,也就是朱元璋创立的。不知道是他过于乐观还是天性单纯,或者傻,居然相信官员可以公正评价官员,愣是用体制内查体制内,打算玩一玩左右手互搏。
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官员的问题不见少,官场里的潜规则倒是一天天完善,等于给权利寻租找了个合理合法的借口,让本来不想贪的官员也有大把机会毫不费力的敛财了。
谁都不是圣人,整天真金白银的在眼前溜达,只要有一个人伸手拿了且没受到严厉处罚,其他官员最终肯定也会伸手。这就是人性,无法避免。
到了万历朝的时候,外察已经不是朝廷对官员的考核了,而是成了朝中各派势力的角斗场。哪一派掌管了外察的话语权,百分百会动用手中权力向敌对派系举起屠刀。
敌对派系的官员,人品越好、官声越高、工作越合格,利国利民的事情做得越多,下场越悲惨。不把这种官员搞下去,岂不是显得咱们大家都特别白痴、特别愚蠢、特别不合格了嘛。
李贽、袁可立当年都是这么被弄得心灰意懒的,包括沈一贯、沈鲤、李廷机、胡桂芳等人,刚入官场的时候同样吃过这种亏。
只是他们的选择不同,前者不愿意委曲求全,宁可放弃手中的权力回家赋闲;后者则善于变通,为了当官掌权改变了初衷,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派系立场的官员,外察也起不到选拔贤良的作用。想被评为称职官运亨通不?想把平常变成称职不?想躲开不称职被贬的命运不?
拿银子吧,钱给够了,只要你不是谋反或者说谋反没被抓住,都可以大笔一挥,从祸害地方的贪官污吏,摇身一变成为官场楷模。该高升高升该发财发财,啥也不耽误。
就算皇帝知道了也没辙,毕竟皇帝不可能对成千上万的官员挨个审查,没那么多精力,没那么多人手,也没那么有效的监察手段。
这样一来官员们做官也就容易多了,无需学习新知识,强化自身能力,辛辛苦苦的去做实事,只要把上官伺候舒服,能混个好评语,再想办法多攒点银子,到了关键时刻别囊中羞涩,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升迁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当官的谁还愿意去为治下百姓考虑呢?爱吃得饱吃不饱、爱有没有地方可住、爱冻死不冻死,爱有没有冤情。
老百姓都舒服了,官员反倒不好做了。管理者希望税收越多越好、百姓恨不得一分钱税也别缴;管理者希望权力越大越好,老百姓则盼望着包青天,立场压根儿就是相反的。
现在好了,可以名正言顺的不把百姓当人,想欺负就欺负、想收割就收割,只要能把银子弄到手,治下全是要饭的照样算称职。
当然了,道理是这个道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要有很多套路的。比如忽悠洗脑,毕竟如果治下百姓三天两头揭竿而起落草为寇,把事情闹大了也不好收场。
这种规则好不好呢?王安知道不好,可既然是官场的规矩,就不是谁能说改就改的。二百多年来大明朝廷上上下下的几万名官员,再加上他们的亲朋好友怕是得有百十万了,全都靠着这套规则混吃混喝呢。
这些人里除了官员就是各地士绅,不是有权就是有人要不有钱,都是大明朝的根基。谁想改变规则,谁就是要砸了这些人的饭碗。
这可不是推恩令、赈灾新法能比的,甚至连开海和新政都不算啥。那真是要不死不休的,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幸免。
“……”皇帝没有说话,用手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万岁爷,水至清则无鱼啊!”见到有效,王安赶紧再让音调更加痛心疾首一些,表情更加悲痛一些,力求表现出自己的立场不是站在官员一方,而是在替皇帝着想。
“好一个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朕从小读书不多,记不得它出自何处了,却知其意。做人不能太苛刻,待人也不能太苛刻,是对的。只要是人就有缺点,无论做官还是做朋友都必须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善用优点。
可把这句话用在官场不仅不妥,还居心叵测。现在的大明官场是水有点浑浊吗?要求官员个个都是圣人了吗?朕只是不想让大明的水变成泥汤、官员成为硕鼠。
若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朕有何脸面妄称天子?老天爷委以重任,难道就是让朕来大明纵容贪官污吏祸害百姓玩的吗!”
站在王安的立场上,这番劝说百分百没错误。但洪涛很烦这些至理名言,因为它们都是历朝历代官员为了推卸责任而生搬硬套来的,借着古人的话堵住后人的嘴。
古人说的道理没错,可是用的地方错了会被曲解。类似水至清则无鱼,听上去有道理,但它是用来要求个人品德的,也就是私德。用它来衡量公德不光不合适,还居心叵测。
做为统治者,在设立目标的时候就不能往下限凑,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能尽善尽美,必须留出余地。
也就是说假如最好是10,最差是1,设立目标的时候就应该设成10,尽量追求完美。最终做不到完美,也能凑合弄个8,算良好。如果设立目标的时候就弄个8,最终估计能有6就不错,勉强及格。
假如设立目标的时候就想着水至清则无鱼,为了省事省心安全,对和错互相搅合搅合,睁只眼闭只眼假装看不见,其结果怕连5都没有,完全不及格。
“……奴婢浅薄,万岁爷息怒!”这番话直接把王安给说趴下了,磕头如捣蒜。
真是天威难测,往常拿利益交换暗箱操作不当回事的皇帝突然变得大义凛然起来,这玩意让当属下的如何揣摩啊,性格变得比更年期还快!
(本章完)